“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嗨喽,大家好,我是不二。
每期三分钟,了解一段冷历史!
今天我们来聊聊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后来的一些故事。
时间要拉回到1954年的一天,一个年仅21岁的小伙子走入了鲁迅纪念馆,这是他第一天到纪念馆工作,而纪念馆里的一切对他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他不止一次听家人提起过鲁迅先生的故事、周家的故事,而陌生则是他只是听说过,但却从没真正见过鲁迅和周家的人。
这个小伙子名叫章贵,鲁迅纪念馆有很多工作人员,为什么要特别提到这位章贵呢?
因为章贵和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闰土有着极大的关系。
章贵21岁进入鲁迅纪念馆,而此后他兢兢业业地工作,从一位小小的管理员成为了纪念馆的副馆长,最后还成为了一名作家!
而推动他成就这一切的便是闰土,章贵的爷爷章运水。
相信各位对于闰土这个名字都不会感到陌生,在鲁迅先生的《故乡》中出现了大量关于闰土的描写。
比如说这句: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再比如说这句:
“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还比如说这句:
“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鲁迅笔下的闰土,通过少年的时间线写到暮年的沧桑潦倒,闰土在时间的流逝中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在鲁迅的视角下,闰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变成了鲁迅一眼能认出这是闰土,可是却不再是他记忆中的闰土。
他记忆中的闰土是那个在月光底下,西瓜地里身手矫捷刺猹的少年,而当鲁迅后来再见到他时,他对眼中再也没有曾经的光,取而代之的是见过了人生百态世态炎凉的沧桑。
闰土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在鲁迅的文字之外他有着怎样的命运?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鲁迅文章中的闰土以及文章外的章运水!
闰土原名章运水,他的父母都是鲁迅家的长工,鲁迅家非常富裕,他的祖父曾经官至内阁中书,而父亲也是秀才出生,虽然后来祖父周福清受到科场舞弊案的牵连被革职,整个周家也陷入了家道中落之地,可在鲁迅少年时期,周家依旧极其强盛。
由于祖父的期望,鲁迅这一代和他父亲那一代都刻功读书,希望跻身于翰林院,鲁迅的父亲也中了秀才。
所以鲁迅虽然出生富贵,可由于家中书香门第之气,让鲁迅没有其他富贵家庭公子哥的颐指气使,他待人平易近人,非常谦和。
闰土的父母在周家做长工,也深受鲁迅的尊重,闰土的妈妈作为鲁迅家的保姆,不止一次出现在鲁迅的文章里,鲁迅将她称之为“长妈妈”。
这位“长妈妈”曾出现在了鲁迅文章中的《阿长与山海经》、《百草堂与三味书屋》中。
周章两家虽然是主仆关系,但长期以往的相处却不亚于亲朋好友,从而在周家老太太去世的时候,闰土成为了帮忙看守祭品的人。
也正是因为这个事情,使得闰土和鲁迅熟悉了起来,闰土出生小户,非常害羞,但唯独和鲁迅相处中很是健谈,这也使得少年的两人成为好友。
由于父母都是长工,所以闰土的少年时光过得非常自由,父母长时间在周家劳作,反而是回自己家的时间很少,虽然没有父母的陪伴,但闰土也获得了比鲁迅更多的自由。
他可以去小溪里捉鱼捉虾一天,也可以去西瓜地里刺猹,而鲁迅大多数时间得在书屋里手捧书籍学习。
两人的少年时光过得非常不同,这也是使得两人能够走在一起的原因,他们互相羡慕对方,探索着彼此的生活。
但是,那时的他们并不知道,两人不同的出生意味着人生总有一天会分道扬镳。
此后随着时间不停流逝,两人从少年变成了青年,鲁迅注定了要海外求学,走上文坛之路,尽管家道中落也落得一地沧桑,但周家底蕴依旧,使得他的一切顺风顺水地让人羡慕。
而闰土的人生则就艰难很多了,贫寒的家庭遭遇一家之主的病逝,原本打算外出求学的念头因为失去了经济来源而放弃,他必须扛起家庭的重担。
他接过了父亲的锄头、扁担、镰刀,白天要种地帮人做短工,晚上要照顾兄弟姐妹和自己的母亲。
他依旧站在月光之下,不过此时他手里的不是刺猹的钢叉,而是锄头、镰刀。
而在日落之下,陪伴着他的是一杆烟枪和水壶,眼中印满了黄昏时的晚霞。
日子依旧在一天一天地过,闰土成了家生了孩子,而为了家人他比从前更加拼命干活,生活的压力慢慢压弯了他对腰,等到鲁迅再见他时,他已经成为了鲁迅文中那个“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的暮年老者!
而岁月的摧残还仅仅只是一面,命运的打击更是接踵而来。
在1934年一场旱灾降临绍兴,绍兴当地的耕地几乎绝收,而闰土的田地自然也无法幸免,这场天灾给闰土的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当时的贫农家庭几乎是没有储蓄的,而田地也需要交租,经济上的困难让闰土背负了巨大的压力,此后病魔还趁机来袭。闰土生了背疮,而因为无钱治疗所以病情不断加重,最终于1936年病逝。
在鲁迅笔下那个英雄式的少年变成了一个历经现实磨难的老者,鲁迅的一生和他的境遇大不相同,他们的人生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定局!
闰土受尽人生疾苦,他在那个时代每天想到的只有一日三餐和家人的温饱,他没有更多的梦想,少年时期读书的愿望他无法实现,所以便把这个愿望寄托到了下一代!
然而,等到这个愿望真正实现的时候却是在他的孙子辈身上。
章贵是闰土大儿子章启发的孩子,在闰土病逝没几年,章启发也病逝了,所以章贵只能和哥哥一起做童工讨生活。
但是童年悲惨的遭遇并没有让章贵失去生活的希望和梦想,他始终坚定着一件事,要读书,要有知识,那才能改变命运!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章贵的命运发生转变,他进入了冬校学习,一点一点完成了知识积累。
在1954年,章贵得到了一个重要机会,他进入了鲁迅纪念馆工作。
章贵自知自己文化水平低,所以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他选择了白天上班,晚上去夜校学习接受正规教育。
靠着祖辈勤勤恳恳的意志溶于血液之中,章贵所有的付出没有白费,他不止成为了副馆长,还与鲁迅之子周海婴相见,并重拾起来父辈、祖辈的前缘。
除了纪念馆的工作,受到家族关于鲁迅事迹的影响,章贵对于文学也非常热爱,他对于祖父辈口中的鲁迅先生非常崇拜,从而开始整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并进行相关创作,后来还成为了鲁迅研究学会的一员。
虽然章贵没有成为鲁迅那般的作家,但章贵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完成了祖父辈读书的梦想,闰土曾经读书的愿望因为那个时代而无法达成,但当新的时代来临,章贵抓住了机会。
章家因为章贵的关系改变了家族的命运,他在1933年从鲁迅纪念馆退休,而他的一对儿女一个成为了人民教师,一个成为了会计,他们的生活不说大富大贵,但也知足安乐,因为相比起他们的曾祖父而言,他们此时面对的时代已经好太多了。
闰土在鲁迅的笔下一步步走向精神死亡,而他对后代们却有幸见到新时代的来临,这个国家给予了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当然,他们自身所传承的家族性顽强也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