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早期的日本社会,还是一派儒风和气
1
儒家学说对日本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文明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已经是国际史学界公认的史实。当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华文明进入商朝,甲骨文诞生,日本列岛还处于"绳纹时代"与"弥生时代"的交替阶段,原住民们住在地穴式建筑中,用泥土制作陶器,种植业还不发达,居民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野果维生。
商周时期的日本,还处于原始社会
弥生时代中期日本产生了第一个母系氏族性质的早期国家"邪马台国",这时候大约在汉朝的光武帝时期。水稻开始在日本列岛普遍种植,众多邦国之间开始交易互市。其中位于九州岛的奴国第一次向汉朝进贡,汉皇帝赐予奴国"汉倭奴国王"的金印。大约在东汉末年,日本列岛出现了一个大型国家,名叫"大和国",其国的首领最初称"大王",后来称之为"天皇"。
邪马台国在日本地理上的位置
初步进入大型"国家文明"形态的日本列岛,还没有固定的文字使用,一些原始史料都依靠口口相传。当汉帝国的文化传入时,日本列岛才开始使用汉字或自创的汉字作为标记。唐代的文化对日本影响很深,东渡前来学习的僧侣把汉文典籍大量输入日本,标志着日本文明真正走向成熟。
壁画里的日本遣唐使
也正是在汉唐之际,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正式传入日本。比如在奈良时代,"天皇"就开始攻读汉文典籍;尤其是在嵯峨天皇时期,"大纳言"藤原冬嗣建立了劝学院,教导皇族和贵族子弟学习儒家典籍。宇多天皇时又设立奖学院等。这时候也是日本文化的繁荣时期,日本标志性的和歌开始盛行。但是,这时候的儒学只有贵族弟子才能学习,普通百姓根本没有机会受到教育。镰仓时代出现了很多儒学家,比如大江广元、三善康信等。除了贵族子弟外,汉文典籍尤其是儒家学说,主要掌握在寺院的僧侣手里,因此这时候学习儒学的人称之为"寺子"。而随着日本印刷术的发展,儒学典籍开始走向普及,尤其是德川幕府时期,信用藤原惺窝、林道春、朱舜水等儒学家,儒家学说成为一种独立的学术文化,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
唐代文明对日本的影响非常深刻
儒学对日本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所说:
东西洋在学术风尚上也有所不同,西洋各国以实验为主,而我们日本向来崇拜孔孟的理论。虚实的差别,固然不可同日而语,但也不能一律加以否定。总之,把我国人民从野蛮世界中拯救出来,而引导到这样的文明境界,这不能不归功于儒学。尤其是近世以来儒学逐渐昌盛,排除了世俗神佛的荒谬之说,扫除了人们的迷信,其功绩的确很大。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重要启蒙思想家。他出身于德川末期下级武士家庭。早年游历欧美,归国后倡导文明开化学说
2
批判地学习儒学。福泽谕吉:儒学使人们的活泼精神完全丧失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杆,就在于它上承的是伏羲、黄帝、唐虞夏商周的古文化,正如孔子所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汉以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华文明的正统官学,影响后世长达2000多年。日本列岛在汉唐之际吸收先进的中华文化,其一脉相承的主要是儒学。
日本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师承关系非常明显
但是,日本人在吸收儒学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儒学有它的不足之处。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当时的儒学家大部分都是贵族子弟,因此它的学问都是为皇族所使用所服务的,普通老百姓中间没有出现过儒学家,这就导致它的很多立场都无法代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就像福泽谕吉所批判的那样,"
自古以来,日本的儒者中,最有才智和最能干的人,就是最巧于玩弄权柄和为官府服务的人。
"第二,儒学在日本的发展,与中华文明一样逐渐形成了教条,那就是"厚古薄今",凡是古代的就一定是好的,圣人的言论都是至理名言,不能更改。这就让人成了精神上的奴隶,甘受古代圣人言论的支配,造成社会文明发展停滞不前。
福泽谕吉倡导向欧美文明学习,对儒家学说有很多批评
福泽谕吉说:
从前用儒学来教化日本人,如同把乡下姑娘送到府邸里服务一样。她们在府邸里必然学会举止文雅,聪明才智也有所增长,但活泼的精神却完全丧失,而变成一个不会管家的无用的妇女。
这是福泽谕吉看到儒学既有先进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
福泽谕吉批评日本的儒者,巧于在官府中玩弄权柄
3
近现代以来,日本文化圈里不断掀起"阳明热",儒学始终影响着日本人的精神,不断推动日本文明进步
文明的内涵是文化。文明可以不断改变,但文化却是根深蒂固的,就算在一时能够改变,最终还是要回归这种文化。就像庄子所说的:"木柴的燃烧是有限的,但火焰的传递却是无限的。"文化就是文明的火焰。而这同时也就意味着,无论中华文明也好,作为"支流"的日本文明也好,它后世的"启蒙家"和"思想家"无论怎样批判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仍然会顽强地传承下去,并非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与中华文化一样,儒学在日本也是屡经沉浮。
日本农业社会风貌
近现代以来的日本其实与中国一样,也经历了文化上的矛盾与彷徨。一方面,他们对日本固有的文化精神抱有自信心,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在面对西洋文明的冲击时,他们又对自我的文明进行"颠覆"式的批判与改造,"脱亚入欧"曾经是日本举国的向往与目标,而对于曾经哺育过它的中华文明则采取否定姿态,认为中华文明对日本来说是一个"恶邻居"。
“黑船事件”敲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文明转向西洋文明
但是,矛盾与彷徨,东洋与西洋,日本人始终在做一个选择题。当东洋文明胜过西洋文明时,日本人就认同东洋文明;西洋文明胜过东洋文明时,日本人就臣服于西洋文明。不断摇摆的心态,其实还是纠结于日本人固有的文化——也即儒家学说对日本人的强烈影响,无论西洋科技多么发达,东方对西洋文明形态的模仿多么出神入化,固有的文化精神是不会产生颠覆式改变的!
日本近代学者崇尚以西洋人为师
1905年,对于日本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年份。因为这年的5月27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率领的日本海军舰队,击败了俄罗斯的波罗的海舰队。当明治为东乡平八郎举行庆功宴时,东乡平八郎举起一块腰牌,上面赫然写着:
一生伏首拜阳明!
作为中华文明的邻居,儒学大师们其实不断影响着日本人的精神。从汉朝尊崇的圣人唐尧虞舜、禹汤文武,一直到周公孔子,孟子子思等人,再到宋明理学的大师如朱熹、二程二周、王阳明等人,日本人吸收儒家文化可谓不遗余力。尤其是近代以来对日本人影响巨大的"阳明学"。
东乡平八郎击败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以西洋人为师的同时,仍旧希图运用儒家文明的精神与智慧
日本最早接触"阳明学"是明朝正德八年。当时83岁高龄的庵桂悟禅师来到中国,明武宗让他在宁波广利寺居住。王阳明拜访过庵桂悟禅师,两人做过禅理方面的探讨,对他的学问非常佩服。100年后,日本儒者中江藤树把阳明心学发展成一个独立学派,成为日本近代国民思想的基础。
日本儒学家中江藤树
明治维新时期,阳明心学迎来繁荣期,吉田松阴成为弘扬阳明心学的大儒,作为吉田松阴的学生,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更是心学的积极倡导者:
人要发扬心力,重视个体意志具有主宰外部世界的强大内在力量
!而随着日本迈向近代化,心学由高高在上的殿堂走向更为广大的普通民众。当时游历日本的中国人如宋教仁、梁启超、孙中山等,都见证了阳明心学在日本的普及和发展。那时候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者是轮渡上,总有很多日本人捧读王阳明的《传习录》等著作。
儒家王阳明心学与西洋科技文明的结合,让日本社会焕然一新
正是个人心力的发扬,让日本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心甘情愿推动日本的近代化,
以儒学为体,西学为用,东西合璧,既保持东方固有的文化精神,又推动文明向西洋科学化的进步
。正像后来孙中山的评价:"
日本维新之业,全得阳明学说之功
。"
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日本
4
我们如何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儒学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
在批评儒学的僵化时,福泽谕吉曾有这样一种论述:
人间的学问日新月异,必须对每件事物抱有怀疑的心,然后小心求证,才能不断发明创造
。
福泽谕吉的理论对近代日本影响很大
儒学的诞生与发展,其实也是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果。《论语》里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孟子也说:"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有志气的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这就是一种后代超过前代的精神。但随着儒学的发展,后代很多儒生背离儒学的原初精神,一步步把儒学变成了僵化教条的东西,这就限制了儒学的推陈出新,久而久之,儒学非但不能推动文明进步,反而还成了文明的阻碍!
日本向现代文明的转型
不能忘记的是,无论子思还是孟子,以及后来的朱熹、二程、王阳明等人,他们对儒学的发展也是建立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比如朱熹和二程对儒学的发展,就吸收了很多道家的观点;王阳明的心学除了上承孔孟外,他主要从佛学那里吸收的营养很多!儒学的发展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朱熹和王阳明在其理论初步阐扬的时候,也遭受到很多儒学家的批评,认为是"妖言惑众",背离了圣人的言论,是对儒学的歪曲!但他们发明的新学问最终还是征服了广大读书人,不但在中国哲学界很有影响,在东南亚甚至世界哲学史上,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对儒学抱有敌视态度,把中国在近代的落后归结为儒学的阻碍,这诚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我们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儒学,而是要以开放、创新的思维来看待儒学:陈旧僵化的教条要去掉,仍然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理论要继承发扬,并不断创新!日本近代以来的文明发展已经做出尝试:
儒学与现代文明是并行不悖的
,并且仍然可以给现代文明提供精神养料,推动文明向更加先进、高级的方向发展。正如很多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
人类要想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必须到2000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