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朝代的更替历来都是以变革为前奏的,北宋这一朝代也是不例外,在五代十国的混乱时代走到尽头的时候,一场陈桥兵变推生了全新的大宋王朝,这场兵变幕后有着许多推手,其复杂性使得后人研究历史的时候,会经常围绕着它开展辩论和猜测,对于这场“开国大戏”。
北宋史书的记载是:赵匡胤当时正作为军中统帅,北上行军抗击辽军,此时正逢部队行军到陈桥驿,一位忠心的下属给他披上一袭黄袍,军中将士山呼万岁,当即拜赵匡胤为他们的新皇帝。此为宋史当中对此事的描述,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赵匡胤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变身大宋皇帝这件事,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疑惑。
02兵不血刃,王权到手
陈桥兵变堪称古代史上最“完美”的一次兵变,因为它没有造成任何的伤亡,就为新王朝铺平了道路,一切进行的都过于顺利,所以赵匡胤登基的前期准备工作为零这件事才让人不太相信。一般来说,古代若是有权力更替的时候,必然会有前朝势力和新朝势力两方的激烈冲突,后周当时虽然已经实力大不如前,但也有着不少忠于统治者的将领和大臣,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他们都没有站出来反抗或者哪怕质疑一下呢?
后周此时的统治者,是世宗柴荣,在五代乱世之际,他可称得上历代皇帝里面的一股清流,六年的在位期间,他励精图治,让后周发展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宋朝的迅速统一全国,离不开后周政权为其打下的坚固基础,所以说这样的一位好皇帝,在遭遇兵变的时候,不太可能会连一个为他说话的人都没有。
对于不甚了解当时历史情况的人来说,提出以上质疑十分正常,当我们代入历史,走进当时的大环境的时候,就不难发现赵匡胤这次非常顺利的兵变,其实发生得合情合理。柴荣虽然堪称五代明君。
但是他的在位时间还是太短了,短短几年的时间还来不及稳固人心,自然也就没有多少心腹,柴荣也并非是久病去世,而是突然驾崩的,所以说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会突然离世,自然也没有对身后事作出任何打算,所以整个后周王朝,都对这件事的发生束手无策。
在《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二·后周纪三》记载过:初,宿卫之士,累朝相承,务求姑息,不欲简阅,恐伤人情,由是嬴老者居多;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
03政治头脑,至关重要
五代时期的特殊环境,也对于这次兵变有着不小的影响。柴荣六年时间的积极改革和励精图治让后周局势改观了不少,但还是不足以改变整个朝代上下的风气,五代时期,君王平均在位执政时间都不足十年,所以说这是一个异常混乱的时间段。
朝中大臣可能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起来皇帝就已经换了,他们对此也是习以为常,并不会像和平年代那样,表现出特别的忠诚。况且冒着杀头的风险去顶撞赵匡胤,无疑是和自己全家全族人过不去,毕竟古代的时候,一人不服诛杀九族是很常规的操作,所以根本不会有人站出来对抗,就算是质疑的声音,也没人敢于发出。
当然,陈桥兵变的顺利不只是时代情势的功劳,赵匡胤本人作为一个优秀将领,他的政治手段也是十分出色的,所以说皇帝并非谁都能当,有的人给了机会自己也是不中用的。
虽然陈桥兵变这件事,到底是赵匡胤早有计划,到时候配合众人走了遍形式,还是说真的毫不知情全靠临场发挥,一直都是众说纷纭,但这场政变的特殊性是不会有人质疑的,那就是过程中做到了兵不血刃,大家和气生财。这一点体现出了赵匡胤的高明,毕竟内斗是一定不会有好处的,收拢人心才是建立一个新国家的关键所在。
《资治通鉴》的卷291《后周纪二》曾经记载:北汉主知帝自临陈,褒赏张元徽,趣使乘胜进兵。元徽前略陈,马倒,为周兵所杀。元徽,北汉之骁将也,北军由昃夺气。时南风益盛,周兵争奋,北汉兵大败北汉主自举赤帜以收兵,不能止。杨衮畏周兵之强,不敢救,且恨北汉主之语,全军而退。
04整肃军纪,一锤定音
参考决定了唐朝命脉的玄武门事变,宫廷政变都是伴随着冲突、交战甚至大规模的内乱,轻则举国沸腾,国家四分五裂,严重的话甚至会让其他国家找到机会入侵,这样一来威胁可就翻倍了。陈桥驿的兵变作为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实例,让冲突和杀戮都被避免,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国家实力,这也是宋朝前期能够迅速壮大实力的一个原因。
赵匡胤作为一名武将出身的皇帝,他是深知军纪对于一个部队甚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的,在夺取了政权之后,他做的第一条命令,就是严禁手下的部将掳掠平民,更不准侮辱和伤害旧朝大臣,凡有劫掠着直接军法处置。
这样一来,本来对于新政权十分恐惧和抵触的人也放下了成见,纷纷称赞赵匡胤的开明和仁慈,这样一来,立足未稳的宋朝政权就有了根,这样才能确保不会自己领兵战斗的时候,自家后院起火,导致之前的辛苦全都毁于一旦。
05总结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赵匡胤的成功主要原因就是他有着作为统治者的长远眼光和出色的管理天赋,多年征战沙场并未使他被杀戮夺取理智,而是把用兵之道转化成了治国之道,后周残余势力的毫不抵抗,以及大批人才的投诚,就是他治国能力之强的一个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