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史学家、诗人,也是中国有名的文坛巨匠。他的一生写下多部优秀的著作,饱受赞誉,但在他的生命中,曾经做过一件事,让他很受争议,那就是他建议并参与了挖掘明皇陵。挖掘出来以后,导致大量文物被毁。这是怎么回事呢?
1955年初,考古专家们在北京昌平发现了明定陵的存在,这里埋葬的是明朝的第13位皇帝朱翊钧。在当时,郭沫若正担任我国历史研究所所长,具有决定古墓的挖掘权。考古学家们对是否要挖掘的态度并不一致。
有的人认为,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挖掘出文物很难得到妥善保管,应该继续在地下保存;也有的人认为,既然人们已经发现了明定陵,挖开这座陵墓就有可能让明朝的历史更加清晰,一些未解之谜也就能够得以解开。大家各执一派,最终郭沫若力排众议,敲定挖掘明定陵。
这个决定在我们如今看来,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当时的设备条件不足,明定陵的规模却非常庞大,这个陵墓的主人曾经在明朝上是一个响当当的皇帝。就是他开创了“万历中兴”的新局面,他也是在明朝历代皇帝中,做得最稳的那一个,自然他的陵墓规模也非常庞大。
当人们把陵墓挖掘开以后,里面庞大的建筑体系令大家很吃惊,占地面积高达18万平方米,而且里面的文物数不胜数,珍藏着各种金银珠宝,器具用品等珍贵文物整齐排列。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数量达到3000多件。
可是,挖掘出来跟保存下来完全是两码事。在对明定陵挖掘的过程中,由于技术不成熟,很多文物都遭到了永久性的破坏。比如一些本来在陵墓中保存的非常完好的丝帛衣物,重见天日时,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就直接风化掉了,还有不少精美的瓷器和金银饰品,一遇到空气,就被迅速氧化,出土不久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损害。
更可怕的是,文化革命时期,明定陵也遭到了不小的冲击。一部分人闯入了明定陵的地宫,不仅把皇帝和皇后的遗骸扔了出来,还带走了大堆的画像。陵墓现场一片混乱,如果郭沫若当时没有拍案决定挖掘,那么很有可能明定陵就不会遭此一劫。
有传闻说,郭沫若挖掘明定陵是有私心的,这源于他的祖上的关系。郭沫若的祖上应该是郭子兴,朱元璋曾经追随过他。朱元璋起义以后,直到做了皇帝,都离不开郭子兴的提拔和辅助,但是当朱元璋坐稳了皇帝后,为了防止功高震主。在郭子兴病逝后不久,就抄了他的家门。幸好,郭子兴的一个儿子发掘苗头不对,早早跑路,找了隐蔽的山区隐蔽起来,这一脉便是郭沫若的家族。
也许郭沫若当年同意挖掘明定陵,有他私心所在,但无论如何,这座优秀的文化瑰宝一旦被破坏了,就就再也回不来了。希望我们后人能够谨记这次惨痛的教训,好好保护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