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曾给朱允炆留了30万军队,为何直到丢了皇位,他都不动用?
创始人
2025-07-28 12:32:43
0

历史爱好者对明史的兴趣一向不低,就连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都因为当年明月的一本《明朝那些事儿》,扎进了明史的长河中。

在明朝数百年的国祚中,有那么几位皇帝总是被人津津乐道,朱允炆和朱棣就在其中,尤其是靖难之役、建文帝之谜。

总有人说,朱棣是被逼反的,还有人说,朱允炆打输了不可能输的仗,一切的罪责都被归咎在了朱允炆的身上,还被打上了无能、懦弱的标签。

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纵观当时的朝野,朱允炆的实力自然是要大于朱棣的。然而,有许多军队他都没有动用,这其中还包括朱元璋给他留下的30万军队。

若是朱允炆动用这一股大军,朱棣的“靖难之役”很有可能会失败。既然如此,朱允炆为何不调来30万大军回防呢?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独蒙恩宠、惠帝允炆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他的父亲朱标是皇太子,但朱允炆一开始并不是朱标的长子,他的哥哥朱雄英夭折,加上朱标原配也死了,朱标扶正朱允炆生母,朱允炆才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朱元璋的长孙。

众所周知,朱标这个人身体不好,常年一副病怏怏的样子,注定他活不太久。果不其然,还没等朱元璋退位,朱标就“先行一步”。

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内心十分悲痛,这种痛苦让他意识到人伦亲情的重要性。从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的一系列政策其实不难看出,他和秦始皇嬴政的想法其实有相似之处,。

按照众多史学家的推测,如果当时赵高没有联合李斯改诏,继承皇位的当是公子扶苏,扶苏和朱标其实是一类人,他们都是主张仁政的皇储。

不同的是,朱元璋有很多个儿子,在他的视角里,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不学无术,一方面还希望除了长子之外,不要有太多的儿子成“大才”。

因为大儿子朱标已经表现出足够的才能,可以继承皇位了,再加上朱标的性格也的确适合接下来明朝的发展,便早早被朱元璋定为了皇太子。

当时,朱元璋还反复告诫自己的儿子要团结,并让他们学习儒家经典,因为他不希望兄弟“阎于墙”(自相残杀)。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朱元璋直接立朱允炆为太子,目的就是保证皇位继承没有争议,嫡子继承,符合法度的同时,绝了诸王相争的心思。

朱允炆也十分争气,可以说他完美继承了朱标的仁政,这一点让朱元璋十分开心。不过,眼光毒辣的朱元璋看出了朱允炆的弱点,他性格软弱、涉世未深。

因此,朱元璋在临死之前,为他做了很多铺垫,尤其是提防自己的儿子们。可是,朱允炆顺利继位后,却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这一刀直接砍在了他自己身上。

叔侄争锋、成祖朱棣

朱允炆继位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情是改善民生,这是每个皇帝刚刚继位就会做的事情,第二件事情是削藩。

其实,在朱允炆还没继位的时候,他就和朱元璋探讨过削藩的问题。藩王制度古已有之,利弊其实一目了然,朱元璋认为藩王可以帮助皇帝守住边疆、镇守一方,这是没错的。

但问题是,朱元璋能压住的人,朱标或许能压住,因为朱标就是一个老大哥的形象,他不仅政策上广施仁政,对待兄弟也十分仁厚,朱允炆呢则不行?

没有人会对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服气,尤其是这些藩王大多数都和朱元璋一起经历过战乱,更看不上一个涉世未深的小青年。

朱允炆的眼光其实很长远,应对藩王的策略其实也没有问题,他回答朱元璋的时候,是这么说的:“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甚甚则举兵伐之。”

听到这番话后,连朱元璋都赞叹不已,还说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可问题是,朱允炆虽然知道理论,却根本掌握不了这句话的节奏,哪些事情可以徐徐图之,哪些事情需要快刀斩乱麻,他一概不知。

这位刚登基的皇帝不可谓不勇,一上来就大刀阔斧的改革,直接把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削废。看看他们的下场,要么死,要么被贬为庶人流放,就差告诉燕王朱棣洗干净脖子等我杀你了。

朱允炆做的太绝了,谁都没想到这位生性仁厚的皇帝对叔叔们下手这么狠,但他又不够狠,因为他还有最难解决的一个人,燕王朱棣。

从一开始,朱允炆就没有按照他和朱元璋说过的那样去做,雷厉风行的将几位实力不强的藩王废掉,却动不了一块铁板的燕王朱棣,无疑是给了朱棣大量的准备时间。

后来,便是朱棣和朱允炆的战争,两人是实力悬殊非常大,朱允炆可以随意调用的兵力远超朱棣,后勤补给也是如此,连道义上朱允炆也占有足够的优势,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但最关键的是,朱允炆没有带兵打过仗,而他手底下甚至没有足够优秀的将领可以用,战争之初朱允炆就失去先机,因为朱棣在军方的关系和势力网络覆盖范围太广,导致朱允炆很快就失去了大片城池。

不仅仅是地盘的损失,更意味着将领的流失,朱允炆开始无将可用。面对这样的困境,朱允炆节节败退,最后朱棣长驱直入,打入南京,登上了皇位,成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

君王社稷、天子国门

那么问题来了,朱允炆真的没有将领可用吗?并非如此,纵观全局,朱棣和朱允炆的战争基本围绕着中部地区,战火少有延伸,而且朱允炆还有很大一部分兵力是不能轻易调动的。

有人可能会问了,朱允炆还有哪些“隐藏的军队”?别的不说,镇守云南的沐家军足有三十万,这是朱元璋的旧部,由他的义子沐英统领,世代镇守云南,就忠诚性而言,绝对是听皇帝调遣的。

影视剧《木府风云》中曾提到,沐家只忠诚于当朝皇帝,也就是朱允炆。再加上沐英和朱元璋关系甚好,沐家时代承袭西平侯爵位,说得上是皇恩浩荡,朱允炆完全调得动他们。

既然如此,为什么朱允炆到死都没有调用这三十万军队呢?甚至连调令都没有发,这就让人非常的奇怪。

要理解这个现象,还需要用到前文提到的“兄弟阎于墙”的完整说法,这句话是“兄弟阎于墙,外御其侮。”

明朝皇帝争来争去,说到底是老朱家的事情,可以理解为家事,一旦调动镇守边疆的军队,影响的可能就是大明的江山,这一点朱棣和朱允炆都不敢赌。

如果还不能理解,再往明朝后面看,从明朝开国皇帝到明朝末代皇帝,虽不能说每一个皇帝都英明神武,但至少都有着自己的坚守,从打江山到守江山,老朱家有庸才有昏才却没有一个懦夫。

哪怕是后来的朱由检到了亡国之际,也表现出刚烈的性子,一家老小全都死了,也依然不向李自成低头投降。

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明朝皇帝一代代的坚守,或许也有朱允炆这一份宁死不调兵的决心的影响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横... 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现在国际局势的格局。现在的联合国五常基本都是在二战中做出了极大牺牲和贡献的国家。...
原创 只... 二战后期,日本军部突然下达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动员令:要求所有所有非军事部门的人员全体上山挖松树。 不得...
原创 朱... 朱元璋一共铸了大约三十多块铁券,具体数字我们很难查验。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些铁券无一例外都是那些跟着朱...
原创 秦... “秦王宫阙霭春烟,珠树琼枝近碧天。” 姓氏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繁衍了近几千年,一个简单的姓氏背后都隐藏着...
原创 朱... 说到明朝,就不得不提它的创立者朱元璋;朱元璋完全是一个草根逆袭的人物,他是一个“穷三代”,他从小就给...
原创 曹... 曹操有25个儿子,6个女儿,其中有3个女儿:曹节、曹宪和曹华,被曹操一口气都嫁给了同一个人。那么是谁...
原创 洪... 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以推翻清朝暴政,建立人人平等自由的国度为目标,吸引了...
山西吕梁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光明日报太原10月23日电(记者李建斌、杨珏)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了吕梁市离石区吉家村遗址发...
原创 成... 古代皇帝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权利也是至高无上的。天下臣民都要服从皇帝的命令,皇帝身边的人的身...
宋太宗赵光义:一个不懂军事的皇... 在毛主席所写的《沁园春》中,他对于古代建功立业的帝王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情。作为建立新中国的人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