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降,湖南虽深受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之祸,然有部分地方绅士审时度势,于资本压迫之中求生存、谋发展,朱昌琳便是其中之杰出代表。
作者|张金荣,田胜钧
朱昌琳,182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安沙人,少承自儒业,乡试屡不第,后以经营谷米起家,转而经营盐、茶、钱庄。他运筹帷幄,洞悉时务,以仁义之心诚信经营,在与政府的沟通协作之中赢得产业兴隆、财源广茂,终成湖湘一代首富。
在五十余年的经商理财生涯中,朱昌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经营之道。
朱昌琳出生于书香门第,少承自儒业,乡试屡不第,27岁那年在大富人家唐际盛家做私塾先生。但朱昌琳对商业发展形势却有独到的认识,他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就源于对当时稻米价格走势的把握,赚得第一桶金,从而步入商界。
朱昌琳善于把握政府出台的利好消息,能比别人先发现致富商机,这正是他的取胜之道。曾有人问其理财之要,他回答说:“务审时,如治国”,即经商如同治国,关键在审时度势。
朱昌琳在把握政府出台利好政策的同时,又善于和政府官员合作,不仅给政府出了力,而且自己还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可谓一举两得。
尤其是,每逢地方遭遇灾害,朱昌琳必慷慨捐助,为政府分担一些责任,加之他为人诚笃忠厚、精明能干,深得一些朝廷要员的欣赏和重用。
比如,在1877年,山西巡抚曾国荃、陕西巡抚谭钟麟托朱昌琳赈灾,朱昌琳毫不犹豫地捐献了大批粮食、布匹,因此得到朝廷嘉奖,获授候补道员。
又比如,1897年,朱昌琳捐资十三万之巨,将湘江、碧浪湖和浏阳河凿通,历时十年竣工,这就是清波数里的新河。工竣,湘江和浏阳河汇合处水面宽阔,利于船只停泊,成为货运、商旅集中的码头,而浏阳河北面的沙滩则变为良田。
新河开通后,官绅保奏,朱昌琳获三品卿贤,随后朝廷又特授内阁大学士和光禄大夫的头衔,人称“阁学公”。连秀才都没有中过的朱昌琳,此时在名义上差不多位极人臣。
朱昌琳经商,最为注重信誉二字。其经营安化茶叶,即曾前往产地,与茶农商定茶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并预付三成定金;又到各处收购名茶,加以配制,提高质量。
朱昌琳科学地按茶叶产销流转方向,在安化、汉口、泾阳、西安、兰州、塔城等地设置分庄,分段负责茶叶收购、转运、加工、销售工作,使各分庄各司其职,责有攸归。
朱昌琳经营谷米,也不同于一般粮商。其谷米来源,大多并不由外购进转售,而主要来自自家田庄租谷。其时,朱家在湖南长沙、南县、华容和安徽南陵各地的田庄都设有囤粮栈房,专人经管。因而所售谷米既能保证质量,而且能够把握粮食的价格与数量,经受市场的风波。
随着经营的日益扩大和需要,朱昌琳又开始涉足银钱业。他在长沙太平街开设了“乾益钱号”,发行庄票,从事汇兑业务。
在经营谷米、盐、茶和银钱业的同时,朱昌琳还广置田地房产。他曾在长沙市乡和华容、南洲厅(今南县)购置大片田地,又曾派其子往安徽南陵县购买荒田两万余亩,在长沙征集农民百户移往耕垦,共计约十余万亩。
与朱昌琳的豪富相衬的,是他的乐善好施。
在“己酉之荒”中,朱昌琳雇佣工人在长沙修葺住宅,供给灾民们饭食,救活了上千条人命。做慈善,这也是他最热衷的事情。
纵观朱昌琳为商生涯,能将产业由小到大,直至成为巨商大贾,实属难能可贵。究其经营之道,朱昌琳在商略眼光、商业运作、商德修养等方面兼具优长之处,且对今人多有裨益。
特别是,身处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现代企业家,更应借鉴朱昌琳的经营思想,在学习其商道中顺应时势,创新求变。唯其如此,才能在发展自身企业的同时振兴民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