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继位后兢兢业业十七年,勤于政事,生活节俭。他在位期间,铲除阉党,平定内乱,多次击退关外虎视眈眈的后金人,活生生拖死了胸怀大志的皇太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君主,为什么没能守住这份基业,却让大明王朝步入了最后灭亡的深渊?
很多人把明末灭亡的悲剧归结为积重难返,贤主无功上。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历史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史诗。
明朝的灭亡和历代封建王朝都略有不同。历代王朝灭亡无非就着重于那几个原因。
若归根于君主:或因幼君孱弱而被篡国、或因昏君乱政而被推翻、或因庸君无能而被权臣玩弄、或暴君乱政而致使农民起义;若归根于国家机器:有国力衰弱者、有中央失权者、有军队失控者、亦有经济崩溃者。
可翻阅资料我们发现,明朝末年君主贤明,同时也不乏能臣勇将。明朝的经济实力即便在明末仍然领跑世界,科技水平更是遥遥领先。
【明崇祯帝(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那么,在这种贤君能臣,国力强盛的情况下,大明为何依旧躲不开灭亡的命运?
一、 贤主明君,勤于政事,多谋少决
虽说朱由检是一位不可否认的贤明君主,但是他多谋而少断的问题十分严重。他做的最果断的一件事,也许就只有即位之初剪除阉党。
【明末阉党之首-魏忠贤—图片来自网络】
这件事虽然展现了他作为君主的魄力,同时也体现出了他急躁偏狭的特点。在后来的明朝政事中,尤其是南迁计划的破产,都不难看出,他虽然为国操劳,谋虑甚多,然而魄力不足,多谋少断。很多有益的为政举措都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相反,有不少不利于大明的举措却被推发施行。。
二、 君臣离心,相互猜忌,人才凋零
后期的崇祯皇帝刚愎自用到了极致,急躁轻信,急功近利,情绪大起大落,喜怒无常。在他看来,民众败亡者为贼寇,官员败逃者为罪臣,正确的永远只有他朱由检一个人。袁崇焕就是最大的牺牲品。
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为明朝巩固边疆中立下汗马功劳。
袁崇焕可以说是大明的三朝元老了,又深得孙承宗亲传,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抗金战争的巨大胜利。然而,这样一位国之重器,边疆长城,只因为皇太极区区一道反间计,就惨遭凌迟处死。袁崇焕死了,然而大明也并不是从此无人。
【孙传庭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的大明还有孙承宗、卢象昇、孙传庭、洪承畴等一干猛将。可崇祯帝对武将的猜忌也随着武将的步步爬升而日渐升高。这就导致阴差阳错下,无数可堪重用的人才或身首异处、朝不保夕,或压制无为、扼腕叹息。
尤其是后来他对孙传庭的猜忌,强令孙传庭出潼关与李自成决战,致使大明最后的精锐丧尽,北京城也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直接导致了大明政权的覆灭。
三、国富民穷,天灾人祸,官逼民反
我们查阅资料不难发现,明朝即使是末年,其经济实力仍然不容小觑,仍然处于世界前列,白银仍在不断流入,黄金储量仍然世界第一。可就是这样的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什么没能维系住一个王朝的统治?
【全盛时期的明帝国—图片来自网络】
原因就在于明朝的经济发达是国家的经济发达,而不是平民百姓的富足。也就是所谓的国富而民穷。我们常说,“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这里就有很好的体现。
崇祯在位时期,关内灾祸不断。首先就是连年的大旱。尤以北方为重,天子脚下,赤地千里,寸草不生。
据《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明末蝗灾想象图—图片来自网络】
百姓没有吃的,加之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就会流离失所,成为流民。而流民在走投无路之时,就容易进化成为暴民,也就是农民起义军的主体。
然后就是瘟疫横行。自崇祯十三年始,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均有严重的瘟疫爆发,活者十不存一,地方社会始终处于一个脆弱的阶段,民变不断爆发。这更加为农民起义军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兵源。
【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的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原本还算得上是明朝的“公务员”,也曾为大明效力,是某驿站的小驿卒。
可大明为了开源节流,觉得给驿卒发工资有点浪费钱,就把驿卒给裁了。没了饭碗的李自成最后被逼走投无路,也不得不上了农民反叛军的“贼船”。
四、 内忧外患,回天乏术
如果单单只是农民起义,可能大明还不至于覆灭,历代王朝从来不缺农民起义的打击。纵然神武如武周女帝武则天,在位期间尚有大大小小的地方叛乱和农民起义。
以崇祯帝的才能和手下一批猛将,还不至于连小小的农民起义都无法平定。毕竟,孙传庭直接干翻了上一任闯王,李自成也曾被杀到只剩下区区十八骑逃入河南大山中。
【闯王李自成—图片来自网络】
可崇祯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烂摊子。北方后金人的崛起,使得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生活在草原上。如果说皇太极时期的后金人只是为了劫掠边地,那么皇太极死后,金人的欲望更加强烈,满族人入主中原的心绪再也难平。
【后金八旗士兵—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又正值大明后院着火。女金人的进攻和国内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终于让崇祯难以招架,同时也让大明这个巨人摇摇欲坠,最终难逃败亡的结局。
【崇祯帝自缢图—图片来自网络】
崇祯在位期间曾六下“罪己诏”。仅1642~1644三年间,他更是连下四诏罪己。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都能很轻易地能感觉到那个年轻皇帝在那时的无奈和恐惧。他勤俭自律、励精图治,试图让大明起死回生。
【罪己诏—图片来自于网络】
然而他奋斗终生,终究没能战胜时运。虽贵为帝王,可他的一生,仍然是遗憾的一生,同时也是悲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