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战国古墓防盗有方法,保住2000件珍宝,还让30多个盗墓贼有去无回
创始人
2025-07-26 20:02:17
0

一座偶尔被发现的流沙墓埋葬了30多具盗墓贼的尸体,墓室内的陪葬品保存完好。墓主人以超人的聪慧得以珍贵的文物保存至今,具有极强的科考价值!

人死后另一个居所被贼盯上了

在古老的中国,封建主义社会之下,等级制度意识十分强烈。生前便有三六九等之分,人们相信自己一生都要荣华富贵,死后更要将财富带走,去往另一个世界继续过好日子。

因此在古时人们是十分重视陪葬品的数量和质量,王孙贵族按照等级有不同的陪葬品标准。普通百姓也会在死去的亲人下葬时往棺椁中放些好东西,比如粮食和衣物。因为那时的人相信死亡只是去往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生活贫苦的人希望通过死亡时带有陪葬品希望到另一个世界能够吃饱穿暖,不愁钱花。

王孙贵族、达官贵人的墓室肯定伴有许多珍贵的陪葬品,就容易招来盗墓贼的盗窃。慈禧太后在下葬时葬礼轰动了北京城,陪葬的宝贝也数不胜数,后来在战乱中被军阀头目盯上用大炮把墓室炸出一个洞口,慈禧太后口中含着的夜明珠也被残忍地掰开嘴巴拿走。

在历史上,军队征战时缺乏资金便会有人不怕报复地打开墓葬变卖陪葬品,更有数不清的盗墓贼为了钱财毁坏了墓室和墓主人的棺椁。

于是在建造墓室时,人们便会聪明地想出一些方法阻止盗墓贼的侵害,比如在真正的墓室周围建造许多疑冢,混淆盗墓贼的眼睛,也有些在墓室中放置许多空的棺椁,与上一个方法类似都是用假的来蒙骗侵犯的人。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加固墓室的封土层,用硬砖和石头等坚硬的东西围在墓室周围很多层,让盗墓贼的铲子刨不动。

一座流沙墓取了贼的性命

说来防盗系数最高也最成功的就数战国时期蔡国王孙的一座流沙墓。这还要从墓室被发现的时候说起。上世纪90年代,有个村民在修筑家里的围墙,结果在地基中挖出了一块方砖。这块砖头年头很久显得很旧,花纹和形状都不是现代的品种,村民觉得这是很久之前的东西了,说不定是文物便立刻告知了有关部门。

封土下有流沙和细石

相关部门闻讯后马上派人来勘查,发现这的确是一个古墓。在后续的发掘过程中,前前后后在墓的四周发现了大大小小不下17个盗洞。专家十分痛心,猜测墓室被这么多盗贼偷窃之后,墓里的东西应该不是被带走就是被损坏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怕是被偷走了。但是为了保护性的发掘,考古人员还是选择继续挖掘墓室。很奇怪的是在基础性的发掘时,在封土中发现了9具尸体,这应该是盗墓贼的。

到底是怎么的手段会让这么多盗墓贼在此送命,考古人员继续发掘,令人惊讶的是这座墓室在封土之下加了许多流沙和碎石,这就是传说中的流沙墓。

流沙墓对墓室的保护作用很强,盗墓贼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轻易下了墓穿过封土层进入流沙层便会被流沙困住,即使挣脱也会因为不小心踩住中间夹杂的踏板而陷入更大的流沙中去。流沙的威力大家多少会有耳闻,沼泽地吞噬人的可怕与沙漠中流沙淹没人的可怕都是真实存在的。

2000多件文物完好无损

墓主人采用流沙防盗的方法是十分聪明的,考古专家在后续的发掘过程中果然又从流沙层中发现了许多盗墓者的尸体,与封土层中掩埋的加起来共有30多具。而墓室完好无损,墓主人担心会有盗墓贼穿过流沙层进入主墓室,还在墓室中放置了两副假的棺椁,可以说是想得十分周到,生怕在死后收到盗墓贼的打扰。这场墓主人和盗墓贼的较量可以看出盗墓贼输的惨烈,送上了30多具尸体没有带走一件东西。

在后续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这个墓葬是战国时期蔡国王孙的墓,而且从墓室中发掘出了大小2000多件珍贵的文物,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要感谢这座墓主人的聪明才智,不仅让盗墓贼闻风丧胆减少了去冒险盗墓的念头,还为后世研究当时的历史社会文化带来了丰富的材料。

墓主人与盗墓贼的较量

在许多影视剧中出现了盗墓贼的身影,比如很火的《盗墓笔记》、《鬼吹灯》等,小说中讲述的盗墓家族一开始或因为贫穷或因为其他原因打起了盗墓的主意,也是不得已才碰去了的人的东西。在墓中,素有人点烛的说法,说的是进入墓中需要在墓室一角点上一支蜡烛,如果几秒钟后蜡烛不灭继续行窃,如果蜡烛熄灭需要立刻离开墓室否则就有性命之忧。

这也是有科学道理的,墓室被埋在,氧气及其稀薄,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如果墓室内的氧气还不足够燃烧蜡烛,那肯定不够人呼吸的,还是尽早离开为上策。

古往今来防盗的方法千奇百怪,更有甚者为了防止盗墓贼光顾,会在墓碑上刻下"我没钱"的字句。盗墓贼不就是为了金钱嘛,交代了墓中没钱能阻止得住盗墓贼额脚步吗,这可小看了盗墓贼的智商,不管你在墓碑上刻什么字,他们总要下到墓中一探究竟,这也造就了流沙墓的悲剧,可能那些盗墓贼根本不识字呢!

为什么躺在墓里的人生前要对自己的死后住处建造那么严密呢?因为被掘墓的下场实在是太惨了。普通生活中,百姓家到了晚上还要锁门防止小偷呢,墓主人在墓室中一躺就不知道要躺到什么时候了,当然要"锁紧"自家的门了,不然被贼光顾了,丢了东西事小,扰了清净就不好了。

春秋战国时期,楚平王和伍子胥在生前结下了很深的仇怨,楚平王唯恐死后遭到报复,果不其然,在他死后,伍子胥得势后将他的尸体从墓中挖出来鞭笞,可以说是死后也得不到安宁,是极大的侮辱。过去百姓还会认为死后身体如果遭到毒害,灵魂是无法升天享福的,破败不全的身体只能下到地府遭殃受罪。

生前人们已经受尽了世间的苦难,于是指望死后能投一个好胎不再吃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安...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卓越的贡献、深邃的思想和非凡的成就,如同璀璨星辰般照亮了人类前行...
原创 大... 中华文明的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启,发展到现在已经将近6000年,其中流传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近...
原创 大... 隋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隋炀帝在位期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隋朝太原留守李渊,也在当年五月在太...
原创 百... 时隔一年,千呼万唤! 《历史的温度》这套令大家赞不绝口、热议追捧的“大众畅销历史读物”,终于出第六本...
原创 赵... 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赵匡义是如何对待嫂子宋皇后的,那就是薄情寡恩,甚至在宋皇后死去之后,赵光义也没有给...
原创 号... 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18年”,死人无数,湖里的鱼多得随便一棍都可打着好几条…… 陈友谅与朱元璋...
原创 一... 我相信或多或少的小伙伴都看过“隋唐英雄传”,里面讲述了隋末唐初时期,跟随李世民一起打下大唐江山的诸位...
原创 鳌... 清朝初年,朝中先后出现两员权倾朝野的名将。一位是辅政大臣鳌拜,一位是大将军年羹尧。这两位属于标准的“...
原创 国... 政教合一这一类的词其实在世界近代史中十分常见,最早是在文艺复兴,中世纪会出现这样类似的词。 在现代,...
原创 他...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继位后兢兢业业十七年,勤于政事,生活节俭。他在位期间,铲除阉党,平定内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