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萧何与张良是协助刘邦出谋划策的左膀右臂,那么韩信就是刘邦麾下无法替代的悍将了。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他,为汉朝的崛起立下了不世之功。
可惜这样功勋卓著的他还是逃不开“功高震主”的下场,最终在吕后与萧何的联手算计下,死于长乐宫中。
此生他有幸得遇三个贵人,才取得了前半生的成就,但他最后悔的是没能听第四位贵人的建议,才落得如此悲凉的下场。
韩信这四位贵人到底是谁?第四位贵人又留下了怎样的谏言呢?
一、漂洗的老大娘
韩信家中一贫如洗,没有任何的资产,他自己也是个毫无上进心的“懒汉”。
他从来不会为了生计而努力,既不劳作,也不经商,更不愿意读书,每天吃了上顿没下顿,就连母亲去世,他都没钱办丧事。
索性韩信生的还算高大,会一些武艺,靠着这样具有迷惑性的外表蹭了好几顿饭。
亭长经常邀请他来家里吃饭,认为他是个气度不凡的人,将来一定会有。
不得不说,亭长的眼光还是不错的,只是他的妻子并不是这样认为的,将白吃的韩信赶走了。
没有了“长期饭票”,韩信只能四处晃荡,实在饿极了,便准备去河里面钓鱼充饥。
当时正巧一个老大娘正在河中漂洗着丝绵,看见韩信一副“饿死鬼投胎”的模样,便将自己准备的饭菜给了韩信。
韩信当时根本不懂得客气与谦让,再加上腹中实在饥饿难忍,赶忙接过来将饭菜吃了个干净。在之后的几十天内,他天天都来这里蹭大娘的饭吃。
又过了几天,大娘的漂洗工作完成准备离开,韩信吃完了最后一顿饭,感激涕零大娘说会报答她。
没想到大娘并不高兴,反而十分的气愤说,“
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又不是为了让你报答我。再说你一个男子汉连养活自己都难,又拿什么报答我呢?”
大娘说完之后,就拿着漂洗好的丝绵离开了。
大娘的这番话让韩信茅塞顿开,一改过去的颓靡,开始发愤图强的为参军而努力,这才成就了他后来的一番丰功伟业。虽然不知道大娘是激将法还是就是这么想的,但她的话真的激励感染了韩信的一生。
可以说,这位素昧平生的大娘就是韩信的第一位贵人。
二、夏侯婴
在伐秦队伍中,项梁与项羽的军队是威望最盛的一支,韩信自然慕名前来投奔。
他武艺不错,又在家中读了一段时间的兵书,对排兵布阵颇有见解,几次进言项羽,希望能够建功立业。
然而项羽刚愎自用,不仅不采用韩信的谏言,还各种忽视打压他。
时间一长,韩信觉得在这里再无发展可言,就跳槽到了入蜀壮大的刘邦阵营之中。
因为没有名气,也没什么上战场的经验,韩信到了刘邦阵营中只获得了一个管仓库的小官,满腔军事才能依旧无处可用。
不久后,因为仓库出现了监守自盗的案件,韩信不慎被牵涉其中,被判问斩。
其他人面对屠刀抖如筛糠,唯有他镇定自若,行刑前反而逼问监斩官夏侯婴,“汉王欲得天下,为何还要杀掉壮士?”
夏侯婴见他威武不凡,气势惊人,觉得他必是个有用的人才,便将他释放,还将他推荐给了刘邦。
虽然刘邦没把他当回事,依旧让他做一个小官,但夏侯婴也为他的人生做出了巨大的帮助。如果不是夏侯婴的保举推荐,他不可能被刘邦得知,也不可能有接触萧何的机会。
可以说,夏侯婴是他人生中的第二个大贵人。
三、萧何
虽然韩信被夏侯婴举荐给了刘邦,但并没有得到重视,只有萧何每天来与他交谈,与他颇为投机。
连续经历了两次冷落的韩信,已经心灰意冷,认为在刘邦这里也并无出路,便与其他军将在一天夜里共同出逃,选择其他出路。
萧何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焦急,来不及向刘邦交代,就带人去追韩信去了。
刘邦对萧何的离去极为生气,差点以为萧何也背叛了他,直到萧何回来说清楚了来龙去脉,他才把目光放在这个夏侯婴推荐的韩信身上。
夏侯婴的推荐,萧何的不管不顾,让刘邦不得不对韩信重视起来。
在萧何的建议下,刘邦迅速将他册封为大将,给予他统领全军的军职与地位。
正是萧何的努力,才让韩信有了“一步登天”的机会,了后来震慑天下的威名。
如此看来,韩信的第三个贵人就是萧何。
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最后也成为了葬送他的那个人。
四、蒯通
韩信是天生的将才,在他的努力下,刘邦的阵营一点点壮大,不仅与征战多年的项羽势均力敌,甚至在后期实力远远在项羽之上。
刘邦是个极为多疑的人,当他发现韩信在军中的影响力远远超过自己之后,便开始处处打压他。
韩信对刘邦的想法一清二楚,但想到当初是他提携了毫无功绩的自己,就选择了忍气吞声。
而项羽这边因为韩信的攻城掠地十分恐慌,迅速派来了和平使者,要与韩信求和,让他保持中立,三分天下。
韩信手下有一位名叫蒯通的谋士,对大局拥有敏锐的判断力。他认为此番计策极好,按照韩信当时的势力,这样做才是保全壮大自己的最好方法。
蒯通还给韩信剖析了刘邦,表示这个人多疑毒辣,若是韩信真帮他打下了天下,他也不可能因为功绩而放过韩信的。
但韩信还是坚持己见,认为刘邦人品贵重,他们又是多年的君臣情谊绝不可能如此不留情面。更何况自己如果不是刘邦的破格提拔和全身心的信任,也达不到如今的成就。
最终权衡利弊之后,他还是放弃了蒯通的建议。
可事实证明,蒯通的猜测是百分百正确的。
当韩信被骗到长乐宫被谋害之时,他心里最后悔的,就是当初没有听这第四位贵人的话。
如果他采取了蒯通的谏言,必然不会落得这么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六、结语
韩信这一生跌宕起伏,当过吃不饱饭的懒汉,做过郁郁不得志的小官,也横刀立马斩过敌将的首级,实在是丰富精彩至极。
如果他当初听从了这第四位贵人蒯通的话,他必不可能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
就算是最后在权力斗争中满盘皆输,也能落得一个悲壮豪迈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