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生的文治武功算是非常成功的,先是多次攻打蒙古让蒙古各部落对明朝心服口服,再接着就是开启大航海时代,让明朝的经济彻底登上一个高峰。所以不管是在明朝,就是在历史上,朱棣的功绩都觉得是靠前的,但就是这样一位皇帝,他的牌坊差点被后子孙给请出太庙?
这件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还的确发生过。要扔掉朱棣牌位的主人公,就是著名的修道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这哥们二十多年不上朝,一直躲在后宫修仙,结果差点被宫女给活活勒死。
他作为朱棣的子孙后代,为啥非要把朱棣的牌位扔出太庙呢?他对朱棣真的有很大的成见吗?这件事还要从他堂哥正德皇帝朱厚照说起。
朱厚照没有子嗣
朱厚照可以说是明朝最会玩也是最爱玩的皇帝了,为了玩甚至连朝都不上了。朝中的大臣刚开始还有意见,但后来是只字不提,因为知道提了也没用,索性不浪费口舌,至于朱厚照三十多岁还没有子嗣,大臣们也都是懒得操心。有一天在水上捕鱼,朱厚照不幸落入水中,不会游泳的他自然是多喝了几口水,但最后还是被救上来了。
虽说性命暂时保住了但却落下了病根,由于肺部太多积水从而导致引发肺炎,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朱厚照就这样丢了性命。朱厚照撒手人寰还好,真正为难住的是这些大臣,朱厚照玩了这么多年连个子嗣都没有,皇位该让谁继承都是一个问题。
没有继承人的朱厚照,只能眼巴巴地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堂弟朱厚熜。朱厚照没有兄弟吗?对不起,还真的没有,他老爹朱祐樘是个标杆丈夫,一辈子就找了一个媳妇儿,史上皇帝中唯一一位,所以子嗣也就凋零了。
朱厚熜本人是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当时只有15岁,却已经是朱厚照活着的众多堂弟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了。
“大礼议事件”
朱厚熜当了皇帝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跟大臣们论一论自己是以什么身份登基称帝的。是以朱祐樘儿子的身份,还是以他侄子的身份?这件事很重要,也就是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杨廷和等大臣原本以为朱厚熜年纪尚小,父亲老兴献王也早已经故去,没有什么背景,应该会比较听话。可谁知道啊,这小孩儿虽然年纪不大,但心智却极为成熟,有着自己独立的想法。刚到京城,就给众大臣来了个下马威。
当时按照礼部的计划,朱厚熜是以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所以首先要按照太子礼仪,从东华门入,居文华殿,然后登基继位。而朱厚熜不答应,他说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太子的。你们应该按照天子规格接待,我得走正门,居正殿。
双方就这样僵持不下,反正朱厚熜就一个办法,你不按我说的来,那大不了我就不入京城。这样下去肯定不是办法,毕竟诏书都发了,人也都到了京城外边儿了,杨廷和他们不可能因此再去选个新的皇帝。最后还是太后出面,依了朱厚熜。然而,这仅仅只是前菜,朱厚熜还有大招没放呢!
嘉靖皇帝生父的牌位
等他登基后,在议定朱厚照谥号以及生父的主祀和封号问题上,与大臣们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大臣们希望他尊奉明孝宗朱祐樘(朱厚照亲爹)为正统,把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当做叔父的关系来对待,也就是相当于让他过继给自己伯父朱祐樘,还不许他认亲爹,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要自称“侄皇帝”。
对于大臣们的这种要求,朱厚熜不肯接受,他坚持认自己的亲爹,并要追封自己的亲爹为皇帝,然而他的这种要求,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大臣们也坚决反对,你来我往的争执不断,由于君臣之间谁也不肯让步,这一争议持续了三年之久,最终嘉靖皇帝朱厚熜用强硬的手段,迫使大臣们屈服,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给自己的生父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改称明孝宗朱祐樘为“皇伯考”。
这还不算完,嘉靖十七年的时候,嘉靖皇帝又给自己的生父追尊庙号为“睿宗”,等到嘉靖二十七年,嘉靖又打算把他生父的牌位供入太庙,但是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太庙里供奉先帝神位的位置不够了!按照周礼中“天子七庙”的礼制,从周朝以来,太庙只供奉七个皇帝的神位,中间是开国皇帝,两边各有三个是继任的皇帝,等到明朝开国的时候,朱元璋把这个规矩稍微改了一下,为了将自己的父亲也供奉到太庙里,就将太庙供奉的位置增加到了九个,如果继任的皇帝超过了九位,那就只能从中挑出去放到偏殿里。
按照关系的亲疏来看的话,朱棣就是属于比较远的那一个,也自然就成了首选。嘉靖皇帝选择这样做,自然不会被大臣们所认可,虽然说朱棣的血缘关系到这里已经淡了许多,但是他所创下的那些壮举可都是实实在在的。
再后来在大臣们一致的阻拦下,并有一些朝臣表示誓死捍卫朱棣的灵位,这才保全了它的位置。并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也彻底断绝了朱厚熜的想法。但是太庙总归要腾出一个地方的,于是嘉靖皇帝便把目光放在了明仁宗身上,鉴于明仁宗在位短短一年,个人又没有太大的壮举,于是嘉靖皇帝就做主将其灵位搬到了别处,这才换上了自己父亲的牌位,这件事也告了一段落。
如果您有想了解某些方面的历史知识,可以私信小编,小编会为您答疑解惑,更新文章!(更多资讯可关注:煮酒论古今中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