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刚入夏,浙江考古界沸腾起来,一具八百年古棺重见天日,墓主人身份不俗,可专家不敢开棺,因为前所未有的挑战正等着大家。
墓主人叫赵伯澐,乃宋太祖七世孙,棺木用朱红色生漆涂了几层,在八百年累积的重力作用下,上盖板和棺体嵌合在一起,根本找不到开棺的着力点。
时间在流逝,墓穴里淌满了积水,棺木表层也湿漉漉的,意味着每分每秒都在加速内部陪葬物的腐化,“必须马上动手,否则谁都付不起责任!”
考古人员找来细线,从上到下摩擦着试探边缘,折腾一上午,终于定位了盖板的合缝处在哪,然后用削的极锋利的木楔子轻轻插入,“开缝了”,人们退后几米,等待内部有毒气体排出,不知谁喊了句,“遭了,积水!”众人心头骤然紧了一下。
原来有人用手电试探下去,从开缝已经看见积水,这意味着尸首和陪葬物可能已经化为无形,考古队弥漫着一股失败的气氛,队长不甘心,打孔排水, 队员用电钻在棺木小头的底部钻了两个大小相当的孔,清水涓涓流出,这代表尸体一直泡在水里,污浊沉底,所以水才这么清澈,考古队再被当头一击。
抢救性开棺在和时间赛跑,经过一昼夜连续奋战,到次日清晨,上盖板终于被掀开,啊!大家都愣了。
一具完整的白骨被包裹在几层丝袍下,赵伯澐穿着棉布云鞋,大致上保持了下葬时的姿势,衣物虽然有黑色沉淀物,但没有腐坏,如此完好让考古队进退两难。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墓穴虽然透水,但基本环境稳定,尸体没有移动过,对考古有利,二是衣物完整性超过预期,但长期水泡,一旦触动就会损坏”,一好一坏真是进退两难。
现场出现了争论,到底要怎么把珍贵的丝织衣物保存下来?直接搬动肯定不行,唯有尝试最冒险的办法。
考古人员进入棺木后小心地踩在旁边,再一块块抽走赵伯澐的遗骨,头骨,腿骨,手臂都好说,躯干处最难,因为深藏在丝袍内部,体积又大,只好一颗颗摘取纽扣,再层层剥开,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
到6月28日,赵伯澐的随葬服饰全部转运实验室恒温保护,这珍贵的王族陪葬服饰世间罕见,
外层为黄色调的裹袍,绣遍莲花,花纹暗色,内层为黑色素雅长袍,采用的丝品为当时顶级织造,向世人展示了大宋的服章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