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45周年#
作者:胡显达
声明:兵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搬运必究
1979年1月28日,邓公以75岁的高龄,第一次出访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在探明美方的态度后,邓公对中国的下一步行动说了一句玩笑话:
“小朋友不听话,要打屁股咯。”
当时,很多人都不太清楚邓公在表达什么意思。
【小平同志出席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并发表讲话】
2月17日,我军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当时没听明白的人,方才大梦初醒。
那么,邓公为何要推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对曾经“同志+兄弟”的近邻发起自卫反击呢?这背后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内情?
【1977年7月,小平同志复出。图为同年11月,叶帅、小平同志在广州接见干部】
明面上,邓公力主自卫反击越南,是对越南蚕食中越边境领土的惩戒,更深层次却有着更加复杂的考量。其中一个意图,是通过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改善中国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赢得战略上的机遇和时间。
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争霸,曾经与越南打得不可开交,成为不共戴天的宿敌。在越南最危难的时候,中国不仅派出军事顾问团队和部队协助他们抗击美国的武装干涉,还给他们援助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大米白面,支持他们进行长期的抗美斗争。美军不堪越战泥潭的重负,狼狈逃回他们的本土避战保命,中国对越援助是出了大力的。
【深陷越战的美军士兵】
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与胡志明的友谊,历经抗美援法、抗美援越等历史时期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加上同属红色阵营,奠定了中越之间“同志+兄弟”的特殊关系。
按理说,这种关系应当牢不可破,但谁也没有想到,中苏关系的交恶,让胡志明之后的继任者黎笋利令智昏,萌发了背后捅刀中国的心思。
中苏关系的交恶,起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秘密批判及全盘否定。斯大林出于国家利益的战略追求,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等地区的红色力量实施革命援助,这是众所周知的。到了赫鲁晓夫时期,其推行的路线让中苏关系渐行渐远。
在中苏彻底分道扬镳之后,胡志明一度夹在其中,十分为难,为了顾全大局,采取了中立的态度,但很珍惜中越“同志+兄弟”的关系。
1964年,赫鲁晓夫的倒台与勃列日涅夫的上位,并没有带来中苏关系的好转。
1969年,珍宝岛冲突爆发,标志着中苏关系的交恶跌至一个积重难返、难以走出的深渊。勃列日涅夫从此开启了对中国的战略高压、全面围堵态势。但因为胡志明对中苏关系的中立态度,也使得勃列日涅夫一直无法从中南半岛方向对中国施加新的战略围堵压力。
【苏联援助越南的SA-2防空导弹】
很快,勃列日涅夫等来了自己的机会。这一年9月,胡志明逝世,黎笋上台。与老一辈革命家胡志明相比,黎笋一上来就表现得很不一样,对中国的援助狮子大开口,逼得周公不得不对他说:
“你们越南人得让我们喘口气,恢复一下元气。”
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经历,让黎笋养成了投机功利、多疑猜忌的性格。由于中方没有满足黎笋狮子大开口的要求,他对中国的怨气越来越大,对武元甲等元老级别的“亲华派”极力排斥和打压。
这一时期,面对苏联来势汹汹、难以遏制的全球扩张,大洋彼岸的美国不得不重新掂量与中国的关系,玩起了拉拢中国、借力制衡的战略。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在基辛格的陪同下访华,拜会周公和主席,签订了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的改善,使中国摆脱了东西方两面受敌的困难局面,极大地减轻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压力。主席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为加快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有利条件。
【周公会晤尼克松】
然而,功利多疑的黎笋显然没有主席这种宏大高深的战略视野,而是小肚鸡肠地歪曲主席对中美关系的改善,认为这是对中越友谊的“背叛”。
为了控制中南半岛,勃列日涅夫利用黎笋对中国的怨气,随即对他展开了拉拢攻势,并用一个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把越南拉上了全面围堵中国的战车。
【1978年11月,黎笋与苏联勃列日涅夫签订《苏越友好合作条约》】
自从傍上勃列日涅夫这个大靠山之后,黎笋借力苏联,争霸中南半岛,从中国背后捅刀的野心也越发膨胀起来。黎笋的这种野心,与勃列日涅夫的全球扩张战略是沆瀣一气的。
黎笋对中越革命友谊的恩将仇报,以及追随勃列日涅夫全面围堵中国的死心塌地,也极大提升了波尔布特的红色高棉对黎笋野心的战略牵制作用。通过对红色高棉及老挝、缅甸等国红色力量的革命援助,中国也在按照自己的节奏,阻止了黎笋当局在中南半岛的争霸。
1977年,黎笋彻底背叛中越血与火凝成的革命友谊,疯狂驱逐在越华侨,不断制造边境武装冲突,蚕食我领土。
1978年12月25日,在苏联的支持下,黎笋当局四下伪装,放开手脚,进犯柬埔寨,扶持傀儡,意图一举消灭波尔布特的红色高棉,试图搬开争霸中南半岛的绊脚石。
【越军坦克在柬埔寨首都大街上】
红色高棉在南线战场上的频频告急,以及中国对黎笋当局不断挑衅的忍无可忍,逼得复出的邓公主力对越自卫反击,并最终促成了华主席、叶帅等人共同下定决心。
这种自卫反击,一方面是围魏救赵、攻敌必救的策略,逼迫黎笋当局从南线战场撤兵回援越军的北线战场,以此缓解红色高棉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过战争消耗及战争破坏力,削弱越南支撑战争的潜力,破解勃列日涅夫在中南半岛对中国发起的“C型包围”。
经过28天的激战,中国从东西两线突入越南境内,攻克了谅山、高平、老街等多个拱卫河内的北部屏障,用铺天盖地的猛烈炮火摧毁了越南北部大量的矿山、工厂、要塞、城镇,使其无力支撑长期的战争消耗。
为了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并在战略上长期牵制苏联,中国此后在边境地区发起了罗家坪大山、扣林山、法卡山、老山、者阴山等骑线拔点作战,而后又组织全军部队老山地区进行轮战,让黎笋当局不得不偃旗息鼓,打消了争霸中南半岛、充当苏联围堵中国急先锋的野心。
【1979年对越反击战,坦克部队誓师大会】
从美苏争霸的大棋局上看,邓公主力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决策。这一方面稳住了美国,使中国成功摆脱了东西方受敌的危险局面;另一方面,教训了黎笋当局的恩将仇报,替波尔布特的红色高棉解了围;最重要的是,黎笋当局从中南半岛方向替勃列日涅夫充当全面围堵中国急先锋的野心和胆量被打没了,苏联的全球扩张势头不得不因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停下了自己的脚步,借助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关系力量均衡的恢复,以及苏联对中美接近的忌惮,这场战争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和平发展赢得了40多年的战略机遇期,奠定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根基!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