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清两朝作为离我们现在最近的朝代自然是被研究和了解最多的朝代,并且明清两朝的帝都都是在北京,在北京我们可以清晰地探知到这两个朝代存在的痕迹。现如今我国很多的电视剧作品背景发生也都是在明清两朝,尤其是清宫剧更是深受人们的追捧。而这两个朝代之间也形成了很多的对比,明清两朝也成为了很多人心中有各自偏爱的朝代。
而明清两朝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并且这其中差距到底有大呢?看一下明朝时期的地图,就浮现出清朝有多愚蠢。相较于明朝,清朝最大的问题出现在“闭关锁国“上面,在西方国家已经在步入资本主义道路上时,我国清朝仍在学习”八股文“,不闻天下事。世界的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力在进步的同时,清朝政府还在推行小农经济,妄想着自给自足,在被列强打开大门的时候,清朝的士兵还在拿着冷兵器和洋人的火枪大炮对抗,这实在是让人觉得可惜、可耻。
我国自古以来在世界上就是以天朝自居的大国,万国朝拜、生产力先进一直到是清代之前我国的代名词,拥有强大国力和众多人口的中国,最终在封建社会没能走出来,而变成了落后的国家,这实在是太过于悲哀,可以这样说,当初各朝各代的中国有多昌盛,被列强殖民后的中国就有多可怜多落魄。
而“闭关锁国“是因为统治者被蒙蔽了双眼,以为”天下为我自居“,自大、狂妄的执政方式。人才选拔过程中的腐败、刻板的考试形式;腐败、懒政的官员掌权等等一系列的原因共同作用下使得国家国力落入下风。而因果关系中,明朝其实是影响清朝大肆“闭关锁国”的主要因素。
明朝末年,统治者为了维护稳定,实行了”海禁“政策,而这一做法让很多人认为这是影响清朝”闭关锁国“的关键原因之一。但是此时明朝的”海禁“政策实际上只是封锁了海上的交通往来,而并非将所有国家和外界都拒之门外,相较于清朝时期”闭关锁国“的形势来看,明朝的”海禁“政策更加理性和科学,并且明朝时期还是有很多和外国来往的历史案例,例如郑和下西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郑和曾多次远赴重洋,和其他国家交流来往。
虽然在郑和下西洋的时期,明朝连年征战边疆,国库吃紧。但是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如此一次实属虚耗国力的行程,却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作用十分重大,这不仅仅是文化、物质的交换交流,更是展现大国风采的恰当时机,在频繁的国家交流之中,各国朝贺的贡品珍宝无数。
其中还有一幅由西方传教士进贡的《万国图志》,里面大体的绘制了诸多国家,虽然不太精细,但是在当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朝统治者在看到这幅《万国图志》后,他也想要绘制一份完整的世界地图。并随之安排这位传教士和我国的李之藻一同绘制了《空舆万国全图》,这是一幅精细而且完备的地图,从这看来,明朝皇帝对于世界其他国家还是十分感兴趣的,而且并不封锁自己。
后随着明朝衰败,清军进关,这幅《空舆万国全图》也因为战争而被摧毁,此时的清朝统治者也没有继续和其他国家继续友好交往下去,而面对万国来贺的境况时,沾沾自喜,唯我独尊成为了清朝统治者心中的自我定位。此时,自诩世界第一的清朝拒绝和其他国家交流,认为和他们有所沾染就会被“偷学治国之道”,对于清朝的统治毫无好处。在这种自大的心理作用驱使下,封闭成为了清朝的对外政策。
西方在经历工业革命后,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远在东方的大清朝还没有察觉。甚至面对英国使臣带来的蒸汽机、枪炮等更为先进的产品时,还在嘴硬到“天朝早已司空见惯”,并且拒绝英国这个“没见识的小国”再与大清有所联系。断然让这些统治者不曾想到的是,几十年后,就是这些弹丸之国打开中国的大门,用暴力和掠夺的方式结束了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
结语
自大、自满成为了清朝毁灭的一大原因,也是将近代中国带入水深获热的重要因素,正视世界、面对挑战才能在世界之林中屹立不倒。
参考资料:《万国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