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臣子因为功高震主而被皇帝忌惮陷害的例子不在少数,这些例子直到现在还能成为我国影视剧的灵感和素材。这些被迫害的臣子,会让我们觉得惋惜,而奉行鸟尽弓藏策略的皇帝,也会让看客感到寒心。
说到鸟尽弓藏,中国历史上做这件事最有名的皇帝应该就是赵匡胤了吧,当年,他不费吹灰之力就黄袍加身。当他登上天子之位以后,他也害怕别人黄袍加身。于是,有了杯酒释兵权这一故事。在杯酒释兵权中,还有一个人被赵匡胤放过了,你知道他是谁吗?这个人会对赵匡胤的统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赵匡胤在我国的历代改朝换代的皇帝之中,登基之路是相对特殊的。其他朝代,基本上要想实现改朝换代,就一定会爆发混战,爆发大规模的流血牺牲事件。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以前每个朝代的改朝换代吧。
先说秦朝到汉朝的更替,秦二世而亡,各方英雄豪杰对秦皇室群起而攻之,起义军队与日俱增。到最后,激烈的争斗在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在四面楚歌之后,项羽渐露败相,终于是不敌刘邦,含泪自刎,而刘邦则建立汉朝,开始了霸业之路。
再来说说隋朝到唐朝的更替吧,隋朝末年,因为下层百姓不满隋炀帝的暴政,因此又开始了农民起义。瓦岗寨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那里聚集了大量的英雄豪杰,都是反隋的主力军。而后,瓦岗寨落寞,大多数人归顺了李世民。经过鏖战,李唐王朝终于消灭了隋朝的最后一丝力量,隋朝灭,唐朝起。
由此可以看出,朝代的更迭,免不了暴力和战争。但宋朝却是个例外,经历了五代十国很长一段时间的动乱之后,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不费一兵一卒就实现了黄袍加身。当然,他的黄袍加身少不了背后一干人等的助力,没有他们,赵匡胤成不了事。
正因如此,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才会疯狂地忌惮手下的臣子。他会想:“既然我能黄袍加身,他们为什么不能黄袍加身呢?再不缓冲他们的势力,他们必然会威胁到我的统治。”于是,这才有了后面的杯酒释兵权这一出。
为什么赵匡胤会那么担心自己的统治被推翻呢?除了黄袍加身的过程没有太多暴力因素之外,赵匡胤本身的阶级局限性也要占很大因素。
赵匡胤本人,是非常典型的市民阶级翻身做皇帝的人。这个阶级有个非常大的局限性,在于摇摆不定、心志不坚,而且不敢拼也不敢闯。这样的性格,也决定了他在当上皇帝之后,疑心病会更加严重。因为软弱,因为摇摆,所以对自己没有信心。
说回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吧,这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在最开始,赵匡胤身后就有着一帮兄弟们的助力。在他们共同谋划的事业成功之后,赵匡胤也很大方,给了这群兄弟们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权力。
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赵匡胤却越想越不对劲,此时那种飞鸟尽、良弓藏的帝王本色便尽显无遗。于是,他组织了一次宴会,计划在宴会上给兄弟们来一个措手不及,把他们的权力都收回到自己的手上。
在宴会上,赵匡胤先是对兄弟们嘘寒问暖一通。“最近家里怎么样?”“身体状况有好转吗?”“儿子女儿如何呀?”……几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过去之后,赵匡胤终于进入了正题,说出了他今天这一出的主要目的。
只见他端起酒杯,说:“最近几日,每天夜里朕都辗转难眠,朕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既然朕能黄袍加身,兄弟们又有何不可呢?”下面一群人,听到这番话,纷纷吓出了冷汗,他们也懂了赵匡胤的言外之意。因此,一杯酒之后,赵匡胤便说:“你们何不放下兵权,去购田置房,买美人姬妾,过几天好日子呢?”第二天,这些人便纷纷上书,乞求圣上罢免自己的官职,收回自己手中的权力。
就这样,赵匡胤成功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然而,在杯酒释兵权中,赵匡胤唯独放过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弟弟赵光义。
赵光义是赵匡胤的弟弟,也是他驾崩之后继位的皇帝。赵光义原本还是皇弟时,并没有对兄长的皇位表现出多么大的热衷。然而,后期赵匡胤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却开始频繁地出入御书房,频繁地召集朝臣到自己府中议事。
赵光义日渐高调的举动,毫无疑问会引起赵匡胤的不满,然而,他又没有做什么出格事,赵匡胤想惩戒他也没有合理的借口。
后来,赵匡胤驾崩,赵光义受命于遗枢之前,他说自己手里拿着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匡胤传位于他的遗诏。然而,对于他的这个说法,朝臣们是半信半疑的,他们怀疑,赵匡胤的死,与赵光义脱不了干系。
他们说:“先皇向来身体康健,为何会在五十出头的年纪突然驾崩。先皇膝下有子,又为何会传位于自己的弟弟?定是此人用了什么方法,加速了先皇的死亡,而后再伪造遗诏,自己登基为帝。”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说法很合理,他们却找不到证据,遗诏赵光义也不可能给他们仔细过目,因此,这事儿成了一桩疑案。但不管如何,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中放过的赵光义,最后颠覆了他的统治,自己成为了皇帝。
看到赵匡胤这个故事,不难让人想到他的后代皇帝。后代们如此软弱,也许跟基因是有关系的,他们的老祖宗赵匡胤自己就是摇摆不定、疑心病重。所以,他的后代才会抗拒提拔武将,偏用文臣,使得大宋积贫积弱。
而赵匡胤如果能预料到后来发生的事情,不知道他在杯酒释兵权中,还会不会因为心软,因为顾忌而放过赵光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