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帝王之术:从康熙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看满清对“异族”的防范
创始人
2025-07-25 19:02:45
0

说起满清,很多人情感复杂,觉得满清是造成中国落后三百年的罪魁祸首。人们通常认为满清政府愚昧自大,不知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盲目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导致中华从此落后于世界潮流。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满清的不少皇帝对世界时局和科技发展是

十分了解

的。

譬如法国传教士蒋友仁曾在遗留的书简中提到,乾隆对于欧洲形势十分清楚,他与当时的法国国王是亲密笔友,双方常有书信往来,乾隆还密切关注法国大革命的进程,关心欧洲的时事发展。所以马嘎尔尼来华觐见时,乾隆以礼仪之争惺惺作态,将之拒之门外,实际上并非傲慢自大,而是故意为之。

在内心深处,满清皇帝并不希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潮在中华流传,在他们看来,中原之人最好保持愚昧、封闭的状态,如此才能便于管治。这种治国理念在满清皇帝中绝非孤例,已是共识。

今天,我们以康熙研习自然科学为例,来管窥满清对汉、蒙的严防死守。

一、康熙的博学多才

康熙其人,文武双全,历史记载其骑射技术出众,对于军旅亦十分在行,曾带军亲征噶尔丹,为人生的相貌堂堂,极富帝王之相,

法国传教士白晋

在《康熙大帝》中记载:“康熙精通武艺,满朝文武无人能与之匹敌,他对一切武器,甚至今天废弃不用的武器也要练习它的用法,此外他对欧洲的枪炮就像对本国的弓箭一样熟悉”。

还记载:“康熙一身丝毫没有与他占据王位不称之处,他威武雄壮,身材匀称而比普通人略高,五官端正......他的思维敏捷,明智,记忆力强,有惊人的天才。他有经得起各种事变考验的坚强意志,他还有组织、引导和完成重大事业的才能。所有他的爱好都是高尚的,也是一个皇帝应该具备的”。

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李明

在《中国现状》中也记载:“据我所见,皇帝身材比普通人稍高,堪称姿态优美,比我们稍胖些,但还达不到中国人所谓的‘富态’程度......一切容态举止,都像是位君主,一见便引人注目”。

中年康熙

总的来说,康熙在个人武力、外貌方面都比较出众。在学识方面也十分不俗,少为人知的是,康熙对科学颇为精通。

剪除鳌拜之后,康熙便自由地与欧洲人接触,他花了许多时间与精力向传教士们学习自然科学。康熙勤思苦学,本身又有浓厚兴趣,以至于他竟触类旁通,掌握了多个学科的知识,可能成了当时中国除传教士外最懂得自然科学的人。

在数学方面

,康熙深感一些数学术语在中文里没有恰当的表述,于是他亲自斟酌对译,命名了数学中的“根”、“次”、“方”。白晋在《康熙大帝》中记裁,康熙能熟练用对数运算习题,用对数表分析三角。还有一次,康熙随手拿起一本《律吕新书》,说:“这本书说直径为1的话圆周为3,但朕知道,直径为一尺的话圆周应该有三尺一寸四分一厘还多一点(π ≈3.1415),照他这算法,如果直径为100丈,那么误差就有14丈还多。书中所说直径为1的话圆周为3,只适用于六边形,如果是圆形的话就一定有剩余。”

在天文学方面

,康熙喜欢用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来看星星,他还掌握了比例规、照准仪、象限仪、水平仪、罗盘、天文钟的全部操作方法,他命人将一些精妙的天文仪器搬进他的内室,安放在御座两旁,经常用它们在御花园内观测日食、月食和不断变化的行星、星系。

在地理学方面

,康熙了解极昼极夜,并知道地球是圆的,他在自己的科学著作《几暇格物编》中说:“黑龙江以北地方,日落后亦不甚暗,个半时日即出,盖地之圆可知也。近北极,太阳与地平遇掩无多也。朱子云:唐太宗收至骨利干,置都督府,其地夜易晓,夜亦不甚暗。盖地当绝处,日影所射也。”

康熙与传教士还以数学和墨卡托投影法为基础,采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方法绘制了第一部详细的全国地图,采用包括太阳正午高弧定纬度法等测绘方法实地勘测,用梯形投影法以1:1400000的比例尺精心绘制了《舆全览图》。这幅图被英国汉学家李约瑟称为“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更好、更精确”。康熙还在自己的科学著作《几暇格物编》中论述了磁偏角,他说:“指南针所指,必微有偏向,不能确指正南,且其偏多少,并不一定。”

欧洲传教士

在医学方面

,当时满族许多人因天花而死,康熙自身也因为得过天花而继位,所以康熙将天花预防种痘以强制行政命令推广到全国。他在《庭训格言》中写道:“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人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种痘皆得善愈。记得初种时,老年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才保全千万人之命。”在防治天花上,康熙确实很有远见。康熙年间对于这种天花疗法的普及,大大缓解了中国人数千年来对天花的畏惧。

在生物学方面

,康熙观察过大马哈鱼的洄游现象,他写道:“大马哈鱼每秋间从海而来,衔尾而进,鱼积河渠,莫可胜计”,当地人竟有踩着鱼背过河的。他还记载了“石鱼”(化石):“有青白色石,辄有鱼形,如涂雌黄,鳞鳍首尾形体具备,扬鳃振鬣,犹作鼓浪状。”这其实是中生代狼鳍鱼的化石。

在光学方面

,康熙写道:“日在地平线下,光映蒙气而浮上,正如置钱碗底,远视如无,及盛满水时则线随水光而显现矣。”他还说“蒙气”是大气对白光的折射而产生的。

在声学方面

,康熙讲了他用声速测量距离,他先用单摆测声速,并校准一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然后再测传声距离。

在化学方面

,康熙记载,为研究红色颜料的制作,曾查阅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苏恭的《唐本草》、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张宏远的《名画记》,最终研究出红色颜料是如何配出的。

在解剖学方面

,康熙曾解剖一只冬眠的熊:“昔年曾猎得蛰熊,验视肠胃,净洁无物”。

康熙还喜欢在中南海选良株来搞杂交水稻,他本来还想向传教士学习欧洲哲学史,然而期间恰逢身体不适而最终作罢。

欧洲传教士

二、对汉、蒙的严密防范

康熙本人对自然科学的研习不辍和浓厚兴趣,使得他的眼界、见识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中国人,从这个角度上说,确实是帝王气象。

有这样一位眼界宽广、博学多才而又融贯东西的帝王,照理说应该是国家之幸,恰似同时期沙俄的

彼得大帝

(1672年—1725年),为了学习西方技术,甚至亲自乔装到荷兰、英国等地当工人,学习造船和航海知识,引进大批西方技术,开启了俄罗斯的近代化历程,使俄罗斯从此崛起为欧洲强国。

彼得大帝

反观康熙,一位文武双全的雄主,却为何没有在中国普及自然科学技术,惠及社稷呢?

难道康熙不理解欧洲科技强吗?这当然不可能,不然他干嘛孜孜不倦地学习?康熙本身就是欧洲科学的受益者,在他身患疟疾身命垂危时,就是传教士的奎宁使他死里逃生。

康熙不仅自己学,他对于自己的儿子们也严格要求,所有的皇子们都要学习来自西方的先进知识,其中大阿哥还曾经观测和画过天文星象图。

可就是这样一个已经

“开眼看世界”

,聪慧灵敏的皇帝,却把知识的知晓范围限制得死死的。法国传教士张诚在日记中记载,康熙让他们把西方书籍翻译成满文,以供其阅览,还特意叮嘱他们

要在家里翻译,不能去衙门,避免被汉、蒙臣知晓

老年康熙

康熙的好孙子

乾隆

跟他爷爷如出一辙,要求所有跟欧洲科技有关的文书必须用满文书写,必须存在宫里,绝不能让汉、蒙臣看见或是流出宫外。

他们怕的是什么?

他们害怕民智开启呀!

他们害怕汉、蒙族觉醒呀!

为了大清江山永固,这些西方的科技、思想必然不能公之于众,还得安个

“奇技淫巧”

的帽子,搞臭踩死,以愚民之策,让人民永远处于蒙昧之中。

所以现在回头看马嘎尔尼事件,乾隆之所以表现冷漠,对他们带来的欧洲技术正眼都不瞧,妄自尊大究竟是为何了,因为他根本心知肚明,他是在装傻呀!

其实这就是

满清的“原罪”

。所谓“原罪”,是因为满清得国不正,内心一直感到不踏实。就好比一个乞丐突然天降好运,中了头彩横生一笔巨富,没有相应的认知是无法善加使用这笔财富的。满清亦是如此,以数十万穷困部落民之根基,不费多少兵刃而入主中原,面对煌煌华夏,浩瀚人民,它的内心除了侥幸,更多的是惶恐。

惶恐失去这侥幸得来的宝座。

出于这种心理,才有了满清对汉、蒙等外族的严密防范,才有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倒退政策,什么剃发易服,什么篡改史书,什么销毁古籍,什么“文字狱”,什么封锁科学知识,等等,都是这种“原罪”心理的畸形发展。

要怎么保证龙椅坐得踏实?

满清皇帝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方法就是

愚民

什么都不懂的愚蠢百姓才能牢牢抓在手里翻不起风浪,乖乖地面朝黄土背朝天,什么都别懂,什么科技、思想,通通不要知道,最好是连书都不要读,字也不要识。

最后举个例子展示下满清的愚民政策有多夸张吧。

满清治下,中国的识字率急剧下降。清朝灭亡前两年,1909年,全国识字人口不到300万,而当时全国有4亿人口,也就是说识字率是

百分之一

,这几乎可以说中国人都是文盲。

如果人民都不认识字,还谈什么启蒙、谈什么科学?鲁迅笔下的中国人为何如此愚昧无知,要吃人血馒头?不就是没文化又迷信。

当时,许多国家都在大兴教育,比如实行义务教育的普鲁士以及其他德意志邦国,识字率提升至80%;英、法国识字率约50%;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识字率都达到了40%;甚至朝鲜识字率都有了很大提升,只有清朝是个异类,不进反退,识字率跌至

1%

所以,这就像今天很多人在问的:为什么中国崛起了,而印度还是如此穷困?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教育的差别。中国在建国初期,在党的领导下,实施了大扫盲和教育普及,由此才有了新中国建设所需的海量人才,奠定了今日中国兴盛的基础,而印度的这个过程则是缓慢的,就仿佛当初的清朝一样,仍然充斥了宗教迷信,大量的文盲,自然发展慢得多。

令人叹息的是,明朝时,中国的教育事业本已非常兴旺,当时社会环境宽松活跃,各种思想理论流行,私学众多,出版业发达,这背后映射出

极高的识字率

——明代白话小说流行,而白话文就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明朝还有供农民简单识字的社学。这与满清的“开倒车”真是有天壤之别。

历史没有如果,逝者如斯,今人也徒余叹息,但以史为鉴,我们的国家必有更辉煌的未来。

喜欢的朋友请评论,点赞,关注,谢谢支持~!

#历史#

#我要上头条#

#打卡挑战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外震动。彼时,英国记者贝特兰曾受美国好友埃德加·斯诺的委托特意来到西安实...
原创 中... 全文共1630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在中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一个 家族庞大 、 子孙兴旺的大...
原创 唐... 在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是许多中原王朝的必修课。他们把长城视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屏障。自西周以来,...
原创 刘... 刘备的家庭正在衰落,所以他不得不从很小的时候就想办法赚钱和补贴家人。但是刘备与众不同。他喜欢好看的衣...
原创 为... 自古江山英雄才人辈出,尤其是在战乱年代,为了能够享受和平安稳的日子,英雄豪杰纷纷登场。历史中许多名人...
原创 首...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炮火隆隆,数十万朝鲜人民军全面撕破38线,震惊世界的朝鲜战争全面爆发。...
700多年前,蒙古大军用几天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
原创 殷... 20世纪,在中国有一个地方——殷墟,被称为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考古发现。因为这里已经大大小小发掘了...
原创 英... 引言 现在人们常用“运筹帷幄”一词形容十分有远见的人。《史记·高祖本纪》中就曾记载:“夫运筹策帷帐之...
原创 顺... 前言 在我国封建历史上,曾出现了众多帝王,后世也给予了他们不同的评价,不知在这众多位帝王中哪一位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