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韩信非常穷苦,他是江苏淮安人,西汉军事家。少年贫穷,曾经有过流浪的生活经历,讲信义,且能弘忍有大志。
他早年的生活非常潦倒。他胸怀大志,可是因出身贫寒,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根本做不了官,找不到施展抱负的舞台。他又不肯从事体力劳动,也不甘心做些小买卖来挣钱糊口,这么一来,简直到了无法谋生的地步,只得到处混饭吃。
乡里人都非常讨厌他,看他就不顺眼。想混饭吃也不是那么容易,有时韩信只好在城边钓鱼。若运气不佳,钓不到鱼,便只好挨饿。那个时候,韩信饿着肚子钓鱼是常有的事儿。
他只好常常到别人家里去蹭饭,有一段时间,他经常去一个亭长家里蹭饭吃,吃了好几个月,亭长的妻子烦透了。
一天她就提早做饭,并且躲到里屋去吃。韩信来了,见他们家好久都没端出饭来,知道人家是讨厌自己,以后就再也不去了。
有一次,韩信在淮阴城下的河里钓鱼充饥的时候,几个老大娘在河边漂洗棉絮。一位大娘见韩信饿了,很是可怜他,就送给他东西吃。大娘漂了几十天棉絮,就给韩信吃了几十天饭,韩信很感激她。
临别时,对她说:我将来一定重谢您!母怒气冲冲的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是可怜你饿肚子,哪里期望什么回报呢!年轻的韩信怀才不遇,穷困潦倒也就算了,真的是祸不单行,居然要忍受胯下之辱。淮阴有个杀猪的少年,吃饱没事干,见韩信穷得叮当响,还好意思佩剑而行。于是对韩信说: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而出。一市人皆笑信。
这是司马迁对青年韩信,最传神的描述,当时韩信佩剑而行,遇见一群少年,一个杀猪的少年看他不顺眼,就对韩信说,你要是有胆子,就杀了我,要是胆小,就“出我胯下”。
韩信居然“孰视之”,没有半点大惊小怪的样子,他的个人修养,可见一斑,所谓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就是这种表情,以后,假如谁欺负我们,我们也要“孰视之”,达到这种境界,想不出人头地都不行,想不成为兵仙都不行。
后来韩信在灭秦建汉的事业中,立下大功。衣锦还乡,漂母、亭长、杀猪少年居然没有死于战乱,韩信对他们的赏罚办法可以成为后世的榜样,也为他成为兵仙拉开了序幕。韩信被册封为楚王的时候,再次到了故里下邳,他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曾经漂洗棉絮的老大娘,高兴地赐给她黄金千斤。
后来见到下乡南昌亭长,仅仅赐给百钱,对他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杀猪少年,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诉将领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
杀掉他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可以说,韩信对他们的赏罚办法已经成为后世的榜样,这也为他后来成为“兵仙”拉开了序幕。
韩信为什么成为了兵仙?
韩信的军事才能主要是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在灭秦的战争中,韩信仅仅是参与者、旁观者,只是到了刘邦的军队,他才有所成就。因为他凭借自己的战略战术,仅仅用一两年的时间就打败了魏国、赵国、齐国,在楚汉相争的很多战役中,有他出击,就有胜利。
井陉之战,而灭赵国,垓下之战,而灭西楚,他用兵,从来不拖泥带水,不战则已,战则必胜,是深通兵法的奇才,汉高祖刘邦认为他是可以“连百万之师,战无不胜”的杰出军事人才,甚至于自愧不如。
由于汉朝国祚绵长,他的用兵故事口耳相传,四百年的军事文化的积淀,又因为青年韩信能够忍受胯下之辱,颇有神仙风度,后来韩信就逐渐被传说、被演义、被神化了,所以他才被后人称为“兵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