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日本战俘在西伯利亚的噩梦,从苏联人发给他们的一件防寒服开始
创始人
2025-07-24 15:02:38
0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西斯国家那些犯下滔天大罪的政客和军人如何处置成了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些罪大恶极的领头者、战争发起者肯定要依法判处长期监禁或判处死刑,至于占绝大多数的参与者各国都有不同的做法。

中国选择了对战犯进行教育改造,让他们认识到侵略战争的罪恶,让他们回到国内成为为和平发声的人。而当时的苏联选择了比较残酷的方式,让这些日本战犯度过了一生最难忘的日子。

日本战俘在西伯利亚的噩梦,就从苏联人发给他们的一件防寒服开始。

日本战俘

日本人来到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是俄罗斯的一片极广阔地带,这里的面积占了俄罗斯一多半领土,有资源、产粮食,人口却只有不到四千万。

这里向来被人们视为不毛之地,这里比世界多数地区更早入冬,而且同样的冬季这里也要比其他地方寒冷得多。

当年这里没有公路,没有铁路,苏联当年为了修建一条萨伊铁路付出过高昂的成本。冬天西伯利亚的地坚如磐石,夏天冰雪融化,到处都是泥泞的土地和沼泽。

还有喜欢在潮湿地带生存繁殖的蚊子等虫子,条件十分艰苦,物质也很不丰富。当年日本战俘就被苏联送到了这个地方,接受了五年的惩罚。

西伯利亚沼泽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数十万精锐苏军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挥下对日军发起强攻,早已经精锐丧失、资源消耗殆尽的日军已经无法和苏军长期抗衡了。

短时间内,苏军总共俘虏了六十万日本兵,苏军分批将绝大多数的战俘送到西伯利亚的各个战俘营,还有一小部分送到中亚的高山高原和荒漠里准备接受劳动改造。

在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这些战俘的吃住都要自己解决,他们先要在这里构筑起自己的居处。

苏联方面没有向他们提供建筑材料和先进的设备,他们只能住在简易的窝棚里,勉强可以遮风挡雨,但并不能抵御寒冷。

战俘

苏联对日本宣战已经将近八月中旬,西伯利亚早已提前进入了深秋,这些日本战俘在刺骨的寒风中瑟瑟发抖,因此身患疾病和冻死者很多。

据说当时冻死的日本战俘也没有好下场,他们被遗弃在荒郊野岭的冰雪里,运气差一点的还会被野兽吃掉。

由于太过寒冷,西伯利亚的人都需要取暖,个别日本兵死后还被当做燃料烧掉。

解决了住处然后就是劳作,苏联人会给那些日本兵进行身体检查,他们让日本战俘在寒冷的季节脱得赤身裸体,通过大腿上肉的多少看看身体是否强壮。强壮的日本战俘就去从事重体力劳动,单薄一点的从事一些强度较轻的劳动。

战俘

为了刺激日本战俘努力劳动,这些战俘能否领取食物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劳动效率。

干得多了有奖励,如果不劳动,那日本战俘就只能等待死亡的命运,在物质匮乏的西伯利亚,是绝对不可能养闲人的。

日本战俘在西伯利亚的吃的虽然不好,但是营养还算全面,在那里他们能吃到面包、杂粮、蔬菜,有时候还能吃到肉。

个别军官待遇能好点,有时候能喝到一点牛奶或者抽到烟卷。

战俘

到了冬季就比较难熬了,除了前面提到的寒冷,还有因交通不便带来的粮食匮乏。

西伯利亚建设难度高,没有那么多公路、铁路网,一到冬天粮食常常运不过来,当地也种不了粮食、蔬菜,野生动物也开始冬眠了。

战俘们只能饥一顿饱一顿地过,没东西的时候要想活下去只能去野外找点东西吃,这些没有经过清洁甚至带有毒性的野物吃进去也会要人半条命。

日本战俘们的劳动项目很多,但基本都是体力劳动,如采矿、挖土豆、林业开发、修建铁路,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

干活的日本战俘

苏联早就想在这里进行交通建设,但是由于二战爆发等种种原因,建设西伯利亚的计划就被打断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的男女青年纷纷加入到反法西斯战争中去,战死者、伤残者不计其数,战后的若干年苏联的劳动力都短缺,社会上很多工作岗位都是残疾人在担任。

苏联只能把最优质的劳动力投入到好的岗位,这些重体力活就留给这些战俘了。

日本在历史上没少给苏联造成损失,苏联成立前的日俄战争,三十年代末日本偷袭蒙古国爆发的诺门坎战役。

二战

1945年双方也交过手。很多苏联人记得那些失败,尤其是那些看押日本战俘的苏军战士都因自己的战友倒在日军的枪口之下感到愤怒。

这些日军战俘穿着单薄的衣服,肚中无食,挥舞着手里五花八门的工具在西伯利亚坚硬的土地上作业,每挖其一块土都要用尽他们全身的力气。

伐木也是个体力活,修铁路、取暖、建造都需要海量木材。

西伯利亚地区荒无人烟,树木生长较好,常常是一棵树比两三个成年人的腰还粗,日本战俘要把这样的树木运输到一个个需要木材的地方。

战俘

条件本就恶劣加上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会给人体带来巨大损伤,这些日本战俘伤病交加却得不到治疗和修复。

他们所患的经常是恶劣的环境引起的肺病、吃不净食物引起的肠胃炎、寒冷的天气导致冻伤、衣物不净引起的皮肤病、蚊虫叮咬带来的传染病和食物匮乏导致的营养不良。

这样的病需要较高的医疗水平和长期且丰富的营养补充,这两点西伯利亚都没有。

西伯利亚的冬天

好的医生都在城市或者村镇里,西伯利亚的医务室只有一些年轻医生,药品也不充足。

只能治疗一些最简单的擦伤、磕碰伤,不过因为环境和卫生条件恶劣,小伤小病也会夺人性命。

战俘营不仅室外繁重的体力活,还有一些杂活,比如清理卫生,保持战俘营清洁。到了夏天蚊虫多、天气潮湿炎热,苏联士兵要洗澡,日本战俘要给看押他们的苏联士兵烧洗澡水。

每洗一次澡都需要大量的水和柴,当时又没有水泵和电锯,日本战俘只能用原始的工具去获取,这项工作不比挖矿简单。

战俘

回国之路如此坎坷

苏联虽然让这些战俘倍受折磨,但是并没有抱着让他们必死的心态去安排工作,战争的十年左右时间里苏联陆续释放了这些战俘。

不过短短十年间对于日本战俘来说非常漫长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因为某个疾病或者在劳动事故倒在明天。

当年苏联做过估计,日本战俘到西伯利亚的第一个冬天就死亡五万多人,相当于战俘总数的十分之一。

还有一部分日本战俘在这种看不到头的日子中渐渐变得绝望,疾病和恶劣的环境加深了他们的痛苦,很多日本战俘不能忍受自己的处境选择了自杀。

战俘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和美国勾搭在了一起,美国在亚洲发动战争或者有军事行动,日本都充当美军的前进基地和物资供应地,为了拉拢日本,美国在很多问题上支持日本,包括日本向苏联讨要战俘。

但是苏联在战争中人口损失太大了,新一代年轻人成长起来成为社会的劳动力需要时间,所以斯大林选择分批释放在押战俘。

苏联释放战俘也成为了刺激战俘们劳动的手段,至少让那些绝望消极的战俘重新看到了希望。

但对于具体遣返人数和时间苏联是不能向战俘透露的。

战俘

由于资料记载不同,各方的说法不一,因此苏联具体遣返了多少人我们无从得知,从一些资料的记载上看大约有四十七万日本战俘回到了国内。

除了死在劳动改造中的战俘,还有一小部分选择了留在当地,与苏联人结了婚,另外那些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人也被留了下来建设苏联。

那些回国的日本战俘满怀着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回到了日本,可是等待他们的却是日本政府的冷漠。

冷漠不是因为他们参与了侵略战争,而是在日本政府看来他们是叛徒,而这些人在苏联经历过艰苦劳动后对苏联产生了不小的恨意,有的人甚至还把自己说成是受害者。

日本战俘

日本战俘们在苏联的命运相当悲惨了,但是这些人并不值得同情,因为他们曾经是侵略者,以相当残暴的手段破坏被占领国家的城市、残害他国人民。

哪怕有一些人是被动在卷入这场战争中,只要他们端着武器站在他国的土地上就是事实上的侵略者,战后他们为反法西斯国家劳动,也算是一种还债吧。

相比较苏联的方式,我国对待战犯的方式考虑的更长远一些。

让战犯高强度的劳动的确能解心头之恨,但也只是让眼下一时痛快。如果让这些人接受教育改造后回到日本国内,那么这将是一股强烈的和平之声。

日本战俘

这些人亲自参加过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他们如果能够认识到曾经的错误和和平的珍贵,会带动一大批日本人坚持和平的道路,抑制军国主义的抬头,他们认罪也会是对军国主义者的重重一击。

参考文献

苏联人回忆日本战俘参加社会主义劳动竞赛.2009.8.25.央视网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力量钻石股价回升至30.51元... 截至2025年8月5日收盘,力量钻石股价报30.51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93%。当日成交金额达2...
离婚三年又被拍到亲密逛超市,他... 昨天,一条“偶遇吴倩带娃逛超市”的帖子在社交平台疯传。 照片里,吴倩扎着随意的丸子头、穿着一身清凉简...
旅行必带茶具神器!轻巧紫陶汝窑... 聚山堂旅行茶具套装:茶香不落地,旅途更写意 那次在云南茶山,好友老王郑重掏出自带茶具——散落的盖碗、...
美国拟对瑞士钟表加征39%关税... 格隆汇8月5日|据雅虎财经,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自8月7日起,对来自瑞士的进口产品征收高达39%的关税...
原创 李... 唐高宗李治在历史上,一般被人叫女皇武则天的丈夫。懦弱、怕老婆,一遇到难事,就犯头晕病,懦弱的成了他的...
原创 皇... 《霍去病:肉腐之谋,远见卓识》 一、“十车肉至,疑惑顿生” 公元前[具体年份],大汉王朝的边疆烽火...
原创 从... 从中国逃到日本的3个妖怪,个个混得不错,在日本家喻户晓 在日本民俗信仰中,有不少异类生物,它们纯属架...
原创 秦... 世人皆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位千古一...
原创 纵... 约公元前329年前后,一个人离开了秦国,另一个人进入了秦国。离开的是刚为秦国收复河西之地的大良造犀首...
原创 盘... 你知道中国古代哪位功臣的贡献最大吗? 既不是 “一碗开一国”的朱元璋 ,也不是 兵仙韩信 ,甚至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