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死去,溥仪成为皇位的继承者。这时的溥仪不到3岁,载沣被慈禧太后任命为摄政王,某种意义上他才是大清最后三年的实际统治者。大家都知道,此时最容易出现摄政王篡位,可载沣为何没有这样做,究竟是什么原因?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一个命运,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载沣,光绪皇帝的异母弟,8岁承袭王爵,18岁补授内大臣、正白旗汉军都统,19岁管理新旧营房事务,23岁管理健锐营事务、调补满州正红旗都统,24岁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25岁补授军机大臣,得以获封摄政王。
大家别看这些头衔都很霸气,其实都是闲差事,或者说都是只要领俸禄而不是整天工作繁忙。溥仪的七叔载涛对自己兄长载沣有着一针见血地评价,“载沣是我的胞兄,他的秉性为人,我知道的比较清楚。他遇事优柔寡断,人都说他忠厚,实则忠厚即无用之别名。他日常生活很有规律,内廷当差谨慎小心,这是他的长处。他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
从载涛对载沣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慈禧太后之所以选择载沣作为摄政王,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慈禧太后执掌清廷大权长达几十年,阅人无数,她甚至光绪的皇后隆裕绝不是“垂帘听政”之人,所以在立溥仪为皇帝时,又让溥仪没有主见的父亲担任摄政王。
对于摄政王这个头衔,满清入关不久就定下了一个规定,“凡文移皆书皇叔父摄政王。一切大礼如围猎、出师、操验兵马,诸王公大臣都要列班跪送和跪迎摄政王。遇元旦及其他主庆节日,满汉文武大臣在朝贺皇上后,还要往贺皇叔父王。”载沣本来应该端着鸟笼不问政事,结果被迫走到前台。
对于清朝的灭亡,与肃亲王善耆和恭亲王溥伟两人积极进行复辟活动相比,载沣却表现的很豁达,甚至在面对孙中山的拜访时感慨地说道,“我拥护民国,大势所趋,感谢民国政府对我们的照顾。”当溥仪在“伪满洲国”再次出任皇帝时,曾多次要载沣去长春,结果都被载沣拒绝。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载沣为何没有篡位了,载沣的脑海中没有权力欲。可能正是这样的性格特点,最终得以善终,1951年病逝于北京魏家胡同二十九号,终年89岁。
参考资料:《我的前半生》(溥仪)、《金毓嶂:爱新觉罗家族百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