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青岛解放了,青岛人民站起来了!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岛人民焕发出炽热的爱国热情,团结一心,奋发图强,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中。
今天我们继续摘选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编著、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青岛百年史话》一书相关内容,共同回顾1949年前后青岛这座城市的光辉历史。
树立社会新风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在全国广大地区尤其是农村仍普遍存在,买卖、包办等干涉妇女婚姻自由的现象比较严重,给广大妇女的自由发展和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痛苦,酿成许多人间悲剧。废除封建婚姻制度,把广大妇女从旧婚姻制度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建立新的婚姻制度,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强烈愿望以及建设新社会的迫切要求。
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基本法律。新婚姻法规定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二是禁止重婚、纳妾。禁止
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借婚姻索取财物。依据这两条原则,新婚姻法对婚姻关系、家庭关系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为广大妇女从封建婚姻制度的压迫束缚下解放出来提供了法律保障,得到广大劳动群众的衷心拥护,在中国法制建设及社会生活中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统一部署,自1950年5月起,青岛市开展了宣传贯彻婚姻法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全市社会各界利用报纸、黑板报、广播、电影、戏剧及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婚姻法。1953年4月至5月,全市又开展了一场宣传贯彻婚姻法的运动月活动。有关部门运用报纸、广播、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婚姻法,基本做到家喻户晓。其中,4月16日至26日在中山公园举行的宣传婚姻法游园会,有40余万人次参加。通过大规模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一时期,全市各县排演了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小二黑结婚》《李二嫂改嫁》《婆与媳》等,赴城区、农村巡回演出,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1953年4月,青岛市在中山公园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新婚姻法的颁布与实施,动摇了封建婚姻制度和旧有家庭关系的根基,从根本上批判了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在全社会逐步建立起新型婚姻家庭关系,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开始成为新的社会风气,民主和睦的新家庭大量涌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曾在青岛屡禁不绝、被视为不治之症的娼、毒、赌等旧社会痼疾很快被扫除,社会风气明显改善。
经过民主改革、移风易俗,从农村到城市,从工矿企业到机关学校,全市社会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振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新中国、新社会的各项改革和建设之中。
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从青岛解放至1952年底,全市人民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斗,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并有了初步发展。
农业的恢复是国民经济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3年间,国家对于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于水利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全市各地大力整修水渠塘堰,扩大农田灌溉面积。1952年2月至6月,全市投资26.3万元,动用民工8万余人次,培堤59.2公里,完成大沽河岁修工程。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4亿元,比1949年增长47.88%,年均增长13.93%。
工业方面,重点恢复国计民生急需的电力、机车、纺织机械、电子元器件、橡胶和化工,同时恢复和增加纺织服装及其他轻工业门类。纺织工业发展尤为迅速,青岛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纺织工业的主要基地。青岛解放后,原属于官僚资本的9家纺织企业被收归国有,依次更名为青岛国棉一厂至九厂。1952年底,全市有纱锭41.73万枚、线锭3.63万枚、织机1.31万台,生产能力在全国居第3位。当时的青岛与上海、天津一起被誉为“上青天”。
这一时期,青岛的缝纫机和自行车生产引人注目。1952年6月,青岛联华缝纫机器制造厂成立,主要生产工业及家用缝纫机,注册商标“鹰轮牌”,当年组装缝纫机279架,成为全省缝纫机生产的发端。8月,青岛自行车制造业第一、第二联营社分别成立,1953年生产“青岛牌”“国防牌”自行车8482辆。1954年,国营青岛自行车厂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大飞轮自行车制造厂,与沈阳、天津、上海的自行车业并列为中国四大自行车行业。
经过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8.43亿元,是1949年的2.9倍。3年间,全市主要工业产品年产量有了很大增长,其中钢材增长5.8倍,达到0.41万吨;原盐增长1.31倍,达到35.08万吨;发电量增长74.38%,达到2.11亿千瓦时;棉纱增长1.2倍,达到5.97万吨;棉布增长2倍,达到3亿米。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青岛市财政经济状况逐步好转。1952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98亿元,比1950年增长90%。与此同时,全市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政权、稳定了社会秩序,全市呈现出稳定、发展、繁荣的景象,为开展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上内容摘自《中国共产党青岛百年史话》
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编著
青岛出版社2021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