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自成临终前痛哭流涕:如果当年听吴三桂的话,满清必败无疑
创始人
2025-07-25 09:02:26
0

倘若提起大顺王朝或者说大顺政权,大概很多人都会不知所云。

但倘若谈起李自成,即便是不清楚其究竟何许人也,生卒何年,有何功绩,也至少听说过其名讳,也知道其“闯王”的称号,而大顺王朝,就是李自成在明清过渡时期所建立的政权。

倘若称其为王朝,或许体量与版图面积都不太令人接受,相对于明朝与清朝,大顺政权的版图只能算是一隅之地。

而提起李自成就不得不提起吴三桂,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吴三桂则身居山海关,同满清为伍。

最终放了清兵入关,覆灭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前前后后甚至不到一年时间,李自成或许是在位时间最少的皇帝之一了吧。

闯王之名,并非所愿

李自成早年只是为地主放羊的仆人,后来经历了诸多磨难,那时正值明末,官僚腐败,民不聊生。

李自成也深受其害,前前后后被逼无奈杀了两位豪绅,罪名在身无处可逃,最终在崇祯二年时,前往甘肃甘州投身入军。

但是李自成从军这一路也是相当的坎坷,最开始从军跟了杨肇基的参将王国,虽然李自成是被王国提了职。

但殊不知这问题还在后面,金兵南下,京师战事吃紧,于是李自成这一支便被派往京师援助,但是这参将王国可不是省油的灯。

他克扣兵士的饷银,主打一个死活不发钱,于是在途径榆中时,军中发生了兵变,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都被尽数杀害,虽然不知道县令招谁惹谁了,但总之县令也跟着王国驾鹤西去了。

在此之后的同年间,李自成跟了汉中的王左挂,但是王左挂也不是个能长久跟随的人,还是这一年,后金入塞,京师大为震动,于是崇祯皇帝就处死了大将袁崇焕。

毕竟这外敌都打到了京师来了,换哪个皇帝也都得当场直呼:“要你这大将军何用?!”

倘若每个将军都如白起一般神勇的话,那大概就会有很多悲剧不会发生了。

但是大明王朝的问题并不在此,多年的腐败官僚统治,已经是伤了明朝的根基,此时就算是多打赢几场战役,失了民心的大明王朝,又能苟延残喘多久呢?

所以后来的李自成就很懂民心的重要性,但是却也太过侧重于民心,而欠缺考量了其他的因素,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崇祯皇帝处死袁崇焕时,王左挂就被朝廷招安了,又剩下了李自成无人可以追随,便去追随了张存孟,两年之后张存孟投降明军了。

只能说这一路是真的颠沛流离,最后他来到了舅父高迎祥,人称“闯王”的麾下,然后……没错,不出意外的话,还是出意外了。

年之后,舅父高迎祥也被击败,李自成由此被推举为了首领,继承了舅父“闯王”的名号,由此成为了后人熟知的“闯王李自成”。

征战四方,建立大顺:

不过有了闯王的名号,李自成也并没有马上开始他的无敌人生,而是先被朝廷将领的战术手段打的找不着北,而后又遭遇埋伏被打的落花流水,最后只能跑到大山中暂且休养生息。

局势也确实给了李自成休养的机会,崇祯十一年,清兵第四次入关作战,崇祯皇帝和战不定。

在与清兵拉扯的这些时日里,便无暇顾及其他情况,李自成得以在商洛山中恢复元气,以待他日出山。

崇祯十二年,还真就给李自成等到了机会,趁着别人反叛朝廷,李自成就带兵从山中杀出来了,这一次可以说是大出天下,趁着明军主力平叛,趁虚而入钻入河南。

开始收留饥民,并且打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一时之间大量饥民纷纷加入,李自成军队本来只有几千人,自此之后便已上万。

所以说李自成相比于前人还是更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他能做出收留饥民、开仓赈灾这样的决定,一方面是明末时期,

“天下苦‘明’久矣”

另一方面,李自成自身也是底层出身,对于底层人民的生活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从这一方面看,也可以说,倘若不是因为生活所迫,李自成又何必反复从军如此多年,最后又走上起义的道路呢?

各个朝代末期都犹如贾谊的《过秦论》中所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此时的新势力,谁能施行仁义,谁就能得民心。

于是李自成一呼百应,获得了大量地区的民众支持,民间已经有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传响。

自此出山开始,李自成才开始了他的无敌时间,崇祯十四年,攻克洛阳,击杀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而后又三围开封,最后借由黄河决堤冲毁了开封城,一举拿下。

这一次的黄河决堤,在古代看来那就是上苍有眼、天助闯军,士气大振,此后北上与明军主力对垒。

有着百姓支持的李自成占尽人和之利,又在战术上对敌军造成了降维打击,对面当场表演了一个反手跑路,

李自成自信追击,“斩首四万余级”。

而后李自成挥师西进,拿下了西安等地,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正式建立了大顺政权,此时的他可谓是风光无限,但是他还没预料到的风雨,已经在远方的天空上盘旋很久了。

吴三桂与清军

李自成在此之前也曾与吴三桂接触过,但一来吴三桂地处较为偏远,二来李自成有着其他的事情,对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李自成来说。

无论是金人还是满清,对于他都不是最要紧的敌人,对他来说最要紧的敌人就是明朝。

退一万步的从客观角度来说,李自成想要存在下去,那么就必然要与明朝抗衡,甚至要覆灭明朝才行,而这一步与满清的目的不谋而合。

倘若李自成有倾向的话,或许他都可以直接和满清进行谈判和合作,以此达成一个和谐共存的局面。

而明朝犹如风中残烛,存在了几百年的大明,已经是强弩之末,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只需要李自成这位时势之下的英雄按部就班的扩张,便可以逐渐灭亡明朝的存在。

后来也基本如此,明朝最后剩下的有生力量也就是吴三桂与他的山海关,而在李自成建立大顺之后,与吴三桂的接触便更多了起来。

此前吴三桂或许也劝说过李自成与清兵合力或是其他,但这一部分缺少史料,甚至能找到的部分也比较混乱,众说纷纭,这里取其中一种说法来继续讲述。

吴三桂作为明朝把守山海关的重将,拥有着一队精锐兵力,又盘踞在山海关,多年下来无论是满清还是李自成都拿他没什么好办法。

于是最好的办法就变成了谈判,或者也可以说是劝降。

毕竟在吴三桂的视角来看,李自成这边,数以万计的闯军,自己的老主子明朝也覆灭了,自然是打不过闯军。再回头看看满清,数以万计的清军。

很好,也打不过,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就不是和谁打了,也不是继续盘踞于此了,而是归顺哪一边。

历史我们都是知道的,最后吴三桂选择了满清。

这中间吴三桂与李自成也出现了很多摩擦,包括但不限于李自成扣押了吴三桂的家人,李自成部下夺取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之类的。

“冲冠一怒为红颜”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也是由此而来,或许是此间的种种让吴三桂选择了满清。

但从他并不急着将家人救回来,就先选择了满清来看,他大概也不是非常在意家人的安危,而更像是在意自己此后的荣华。

毕竟吴三桂与满清联军,在兵力上远超闯军,李自成又不是白起,战术水平确实不错,但也难以扭转如此巨大的兵力差距。

所以对于吴三桂来说,投靠李自成,能迎回自己的家人和爱妾,但他和李自成的联手是否能击败满清还是未知数。

打赢了那自然好说,以吴三桂的势力和功绩,封侯这种奖赏是必然的,但是打输了呢?满清肯定不会给他们好果子吃的。

而满清早就对吴三桂软硬皆施,投靠之后的奖赏也自然是少不了,并且这时的满清在吴三桂眼中是比较靠谱的。

此前有很多的明军归降满清,也都受到了良好的待遇,

甚至还包括吴三桂的亲戚祖大寿一家,那这个选择题就变得不太难做了。

满清的奖赏比起李自成只多不少,并且和满清联手对垒李自成是必胜无疑,于是吴三桂放开了山海关,清兵由此涌入,联手吴三桂击溃了李自成。

由此李自成结束了他的无敌时间,最后倒在了湖北通城民兵武装的刀刃之下。

大顺政权就此覆灭,前后存在不到一年,或许李自成在闭眼之前,也有一瞬想过,

如果当初和吴三桂一起不选择与满清对立,会不会一切都不一样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千... 李斯自从与赵高合谋,将秦始皇之死秘不发丧,矫诏令公子扶苏与大将军蒙恬自杀,就一步步落入赵高的陷阱,最...
原创 《... 题记:近来追剧,不小心就看到了《那年花开月正圆》。发现剧中多数地方跟清朝实际情况非常相似,包括很多细...
原创 曾... 晚清四大名臣,每一位都堪称传奇。但曾、李、左、张四人中,论功勋和影响,还是首推曾国藩。曾国藩字伯涵,...
原创 国... 十四年抗战谱写出无数英雄史诗,战士们的鲜血冲刷了过去百年的屈辱历史,也为祖国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官婉儿之死:才貌双绝却无政治...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唐中宗李显暴卒,外界传言是韦后和安乐公主下的毒手,企图学武则天临朝摄政,眼...
原创 皖... 在抗日战争中,蒋介石曾发动一场震惊全国的“皖南事变”,谁也没想到,哪怕有外敌侵略的情况下,他还敢冒天...
原创 此... 如果此人不死,三国早就统一了,哪里还有曹操刘备的事儿!你知道这个能一统三国的人是谁吗? 能一统天下...
原创 江... 在中国的革命历史长河中,无数英勇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他们的无私奉献铸就了新中国的辉煌。在这群璀璨的星...
原创 按... 包拯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包拯生活的年代,正是北宋国力最鼎盛的仁宗时期,他一生宦海几十年,当过的...
促技艺传承 助文化传播(暖闻热... 常 晋 【人物】北京文旺阁木作博物馆馆长王文旺 【故事】王文旺出生于河北武邑县一个农村木工世家。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