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宣王最怕的还真不是曹操,更不是曹丕,而是曹叡。
很多人会认为司马懿很惧怕曹操。大多数人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仅限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的内容,《三国演义》中有个情节,说曹操在弥留之际告诉即将继位的曹丕:
“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
此外,《晋书》中也存在类似的记载: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曹操看出了司马懿的野心,告诫曹丕小心此人,而曹操对司马懿的态度也是“甚恶”。由此观之,曹操在平时的工作中必然明里暗里对司马懿敲敲打打,让司马懿心惊胆战。《晋书》中的这段记载也交代,因为曹丕和司马懿关系不错,故曹丕在曹操面前不断为司马懿美言,很有可能这曹操这番话被曹丕直接告诉了司马懿。此后,司马懿像是变了个人,开始勤勤恳恳工作,夹着尾巴做人,可谓是如履薄冰,最终消除了曹操的疑心。
但这段记载的可信度几乎为零。《晋书》本身的立场有问题,其对司马懿的塑造已经到了“超神”的程度,如果读过《晋书.宣帝纪》即可发现,司马懿简直是开了天眼,不管是对手还是队友,他总能把出现在他本纪中任何人的下一步棋看得一清二楚。尤其是对诸葛亮,两次惨败被晋书吹成大胜,而对司马懿与诸葛亮第一次交手中曹魏大将张郃被诸葛亮击毙一事丝毫不提。可见,《宣帝纪》的可信度并不高。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在曹操时期一直担任幕僚的角色,并未得到曹操重用。说白了,曹操深知不愿多看司马懿一眼,他之所以征召司马懿来为自己办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司马懿的爹司马防对曹操又举荐之恩,曹操发达之后来还人情而已。
因此,曹操对司马懿没多在意,司马懿也和曹操没啥太深入的交情,二人仅仅是工作上的上下级关系而已,自然谈不上怕不怕。
至于曹丕,司马懿最不怕的就是他。曹操晚年将司马懿安排在曹丕身边辅佐他,因为司马懿与曹丕的年龄相差不大,所以司马懿,曹丕以及吴质、朱铄和陈群几人,除了工作上的上下级之外,私下也结成了关系很好的朋友。曹丕继位、篡汉称帝后,对四个好友大加重用,司马懿的崛起正是自此开始。也正是在曹丕时期,曹操时代掌握权力的功臣和曹氏宗亲实力开始被削弱,司马懿等曹丕亲信则不断高升。曹丕去世时,司马懿成为了他的托孤大臣之一。真正令司马懿感到害怕的,是曹叡。
曹叡做皇帝时虽然年龄尚小,但此人的政治水平极高。即位之初,孙权趁着曹丕办丧事期间大举来犯,结果曹叡不慌不忙,有条有理地分析了对付孙权的办法,最终居然击退了孙权。十六岁的小孩子能做到这一点,着实是令人吃惊。此时的司马懿,内心可能已经开始不安分,毕竟在曹丕主政时期,他尝到了权力带来的甜头。但正如前文所言,曹叡并非等闲之辈,他对司马懿的驾驭能力非常之高,一方面让他四处征战,远离中央朝堂;另一方面,则对他表现出极大的信任,甚至在司马懿征讨辽东之时,赋予他绝对权力,不派任何副手掣肘司马懿。同时,着力剥离司马懿和自己的私人联系,而将他与司马懿的关系恢复到绝对的上下级。
这种手段非常高明,结果是终曹叡一朝,司马懿没能在朝廷培植任何个人势力,直到曹叡去世之前,他才得以返回权力中心。曹叡对司马懿的控制是非常之成功的。在曹叡这种无隙可乘的手段之下,司马懿必然是提心吊胆。假使曹叡能多活几年,很可能就没有晋朝什么事儿了。
因此,司马懿最不怕曹丕,却最怕“黄口小儿”曹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