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建造“天安门”的时候原名叫什么?有什么寓意?
说到旅游景点,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游览景区。如今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得越来越繁荣昌盛,渐渐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农民的钱包也慢慢的鼓起来,不愁吃穿用之余,心中便有了出去旅游散心的想法。当然,这也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说到旅游,不管是乡村和城市到处可见旅游团的身影。
全国一线城市,仍是农民们的心中向往。许多老年人做梦都想去首都北京。参观一下哪里的天安门和故宫。毕竟是首都,人活一世连天子脚下都没去过,岂不冤的慌。那么天安门,大家是否有所了解,明朝在建造“天安门”的时候原名叫什么?有什么寓意?这些当然要了解一下,毕竟是中国建筑的象征。也是我们身为中国人必须了解的。
当然,也许会有人错误的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时建的。错了,其实,天安门早在清朝时期就存在。它是明清时期两代皇城的正大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那时,叫“承天门”。是当时仿造南京的承天门建造的。有着“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深刻寓意。这个标志性建筑在当时象征着皇家的脸面,是众多宫殿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明朝到新中国成立这中间的许多年,这期间天安门也曾遭受过几次比较严重的毁坏。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在明朝天顺元年的时候,它曾遭受过雷击,因此而产生了火灾,虽然及时扑灭了大火,但还是被破坏了一部分。当时,不知何种原因,并没有及时修整。直到成化元年才对它重新修葺,并且在此基础上又扩建成了宫殿,规模不小。经历了几番风雨之后,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成了现在的众所周知的“天安门”,它有“上天保佑,安邦定国”之意。
由于天安门独特的宫殿建筑,以及它辉煌的历史,同样它又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此而名扬海内外,享誉全世界。国家经过慎重考虑,把它印在了国徽的正中间,可见它的地位不一般。它不光是中国古代历史文明的象征,更是全世界人们向往和参观的地方。北京的许多历史古建筑,比如故宫、天安门、御和园等这些历史古建筑,再次证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勤劳智慧和手艺的精湛,值得我们这些后人生生世世去瞻仰和保护。这是古人在建筑行业的鼎盛之作,值得发扬光大。
看了这篇文章,是不是增长很多知识?也许许多人到现在才知道天安门是在明朝就有的。对于这样一座宏伟的建筑,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有它的特点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