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淝水远不如赤壁闻名:第一是因为一本书,第二是投入兵力不实
文|缘是梦里见过你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东晋以八万之众击败前秦百万大军。而在此的175年前(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爆发,孙刘仅以5万联军就击退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在历史上,淝水之战和赤壁之战同样是以少胜多,可为何淝水远不如赤壁闻名?小编认为有两大原因:一者是《三国演义》这部书提升了赤壁之战的知名度,二来是因为淝水之战投入兵力不真实,并不是高质量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三国演义》这部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民间职场广为流传,为老少妇孺所喜爱。特别是《三国演义》中将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描写的精彩激昂,小说中叙述5万击败80万的经典战役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刻骨铭心挥之不去。而缺乏宣传媒介的淝水之战,自然就不如赤壁之战闻名了。
其二,淝水之战并不像小说中叙述的那样,仅以8万就击败了100万。根据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记载,当时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北方后,羌、氐、匈奴、羯、鲜卑、汉民族大融合,全国人口1000万,而军队大约80万左右。公元383年,苻坚举倾国之兵,号称100万南下伐晋。
苻坚亲率大军陈兵淝水一线,前秦的凉州军、巴蜀军、冀州军、幽州军陆续向淝水集结。然而苻坚率大军从长安出发,再从洛阳到襄阳、淝水,这一路上辗转千里,战线绵延不绝。因为战线太长需重兵驻守,以及后勤供应等问题,等苻坚抵达淝水时,麾下只有30万前锋大军了。况且经过千里行军,30万大军已经是疲惫之师了。
反观东晋这边,名义上是由谢石和谢玄统领八万精锐北府兵迎敌。可实际上彼时东晋还调令江州刺史桓冲,领兵10万控制长江中上游,阻止前秦的凉州军、巴蜀军增援淝水。另外还有胡彬的5000水军,以及地方武装和民间志愿军等,加在一起东晋一方此战投入兵力实际上达到了25万之众,仅淝水一线,算上地方武装东晋就投入了10万之众。这样算下来,淝水之战实际上是一场10万击败30万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并不是8万击溃100万的神话。而且,东晋投入了全国最精锐的八万北府兵,这样一来,就影响这场以少胜多战役的质量和知名度了。
据悉,前秦30万大军中,各族军队混杂,各怀鬼胎,其中还有刚刚组建的5万新兵。总而言之,前秦军队乌合混杂、军事素质不齐、缺乏团队意识。经此分析,30万参差不齐的大军败给8万精锐北府兵,也不奇怪了。而且在战役战术上,苻坚完败于谢石。当谢石和苻坚协商,要求苻坚将队伍退后一点,腾出一点位置给他,他想渡过河来和苻坚速战速决,决一死战。
没想到急于一统天下的苻坚力排众议,竟然答应了谢石的要求。可是就在前秦大军有序后退的时候,刚刚渡过河的8万北府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后退的秦军扑来。此时前秦中诈降的将领朱序趁势高喊:“秦军败矣!秦军败矣!”前秦军队听后阵型大乱,丢盔弃甲全都顾着逃命去了,一时间战场竟衍变成了一场大规模的密集踩踏事故。前秦将士被踩死的,被杀掉的,不计其数。苻坚本人也身负重伤,等逃回洛阳时仅剩10余万人。
因为《三国演义》的宣传,赤壁之战得以被流芳千古,而淝水之战1:3的真实大胜比例也影响了此次战役的质量和知名度。这也就是淝水之战不如赤壁之战闻名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