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个高规格的晚宴上,大文豪郭沫若拿着一个精致的鼻烟壶跟朋友们吹嘘,这可是清朝皇室才能用的鼻烟壶。
彼时的郭沫若正在从事考古工作,天天跟这些个宝贝就差一起睡觉了,他自然是十分自信的,这鼻烟壶自己再熟悉不过了。
把玩间,有一清瘦高挑的男子向郭沫若提醒道,这个鼻烟壶是假的。郭沫若自然是十分不服气,与男子交涉了起来。
聊着聊着郭沫若被男子的学问所折服了,便也承认自己是看走眼了,并问男人是如何看出来赝品的?男人也不隐瞒只说道,这只鼻烟壶跟我家里的不太一样。
此话一出,郭沫若当即明白了,眼前的男人是爱新觉罗溥仪,中国的最后一任皇帝。清史对他来说,不过就是自己的家史而已。
如果自己的考古工作能得此人相助,那可真是如虎添翼。郭沫若如是想道,便向溥仪提出,若是做我助手,保你吃喝不愁、衣食无忧。
溥仪没有马上回答,好一个吃喝不愁、衣食无忧,眼底飘过了许多画面,恍惚中,看到了自己的前半生……
做皇帝的日子
清朝末年,朝廷式微,任谁也看得出来,满清政府撑不了几天了。神州大陆上,外国人遍地走,那些高高在上的清廷贵胄们,已经岌岌可危了。
时局动荡、里忧外患,年仅3岁的溥仪登基了,任凭你如何少年天才,3岁想要主持大局那必然是痴人说梦,摄政王独揽大权,溥仪第一次当上了傀儡皇帝。
小小少年的皇帝位置还没坐热乎,6岁这年,武昌起义爆发,革命的风潮已经袭来,袁世凯的北洋军进入北京后,溥仪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退位。
说得难听点,此时的溥仪是个亡国皇帝,按理说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但袁对溥仪还是极好的,因为袁的心里也有着皇帝梦,他自封了一个大中华帝国大皇帝。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节点上,前朝皇帝对袁来说算不得多大的敌人,反而是革命者对他的威胁要更大些,皇帝梦仅仅做了83天,袁世凯就复辟失败了。
可封建思想毕竟是在中华人民的骨血里流淌了两千年,想搞复辟的大有人在,军阀张勋就是其中一个,他积极拥护溥仪称帝。
也许是年少不知道帝位背后的重量,也许是自己光脚不怕穿鞋,9岁的溥仪第二次登基了,可仅仅15天后,他就迎来了第二次退位。
此后溥仪在天津的租界内生活,凭借其尊贵的身份,即使手上无权无势,溥仪也还是受到了各路国际友人的尊重,特别是日本人。
尊重归尊重,可当溥仪真的需要什么帮助时,列强们都只是袖手旁观,只有日本方向他伸出援手,过分的尊重,好像又让他找回了一点皇帝的感觉。
也许是胸中还有一丝帝王的骄傲,在土肥原贤二的游说下,溥仪终于投身了伪满洲国的建设工作,在他26岁这年,迎来自己的第三次登基。
有意思的是,初到伪满洲国的时候,伪满洲国还是实行的共和制,溥仪当时的职务是元首,后来日本人觉得大清的旧制度对农民的管控更为有效,才让溥仪改称皇帝。
叫元首还是叫皇帝,自己说了都不算,溥仪不是傻子,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根本不是伪满洲国的主人,日本人才是,自己甚至是个傀儡而已。
傀儡皇帝的软禁岁月持续到了1945年,苏联击溃伪满洲国,溥仪迎来了自己的第三次退位,彻底结束了自己的皇帝生涯,结束了自己的前半生。
做战犯的日子
经历了炮火的洗礼,鲜血流过长江黄河,白骨埋遍雪原青山,风雨飘摇的中国近代史终于被画下了一个句号,新中国成立了。
作为旧时代的遗留物,溥仪被转移到了苏联的监狱中,因其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表现良好,苏联方在监狱中对溥仪也是照顾有加。
可能是受到了苏维埃精神的感召,也可能是回国后怕新中国跟他算总账,溥仪曾一度申请留在苏联,甚至想在苏联入党。
可最终他还是被移交回国了,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里住了9年。这期间,溥仪以为自己这辈子出不去了,于是开始着手写自传——《我的前半生》。
溥仪半生飘零,经历了这许多曲折铅华洗尽,身上已经再无半点帝王气息,更像是一位素雅的文人。眼见他人畜无害,1959年,他得到了特赦。
做公民的日子
新中国浴火重生、百废待兴,犹如一个初生婴儿,嗷嗷待哺、蹒跚学步,又犹如雨后初生的笋芽,朝气蓬勃、心向苍天。
可此时的溥仪已经失去了这份朝气,年过半百的他,拿着介绍信到中科院植物园任职,浇浇花、除除草,生活无聊却也清闲。
为了能让他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组织又介绍他去文史馆做资料管理,他本身就是历史的经历者,没有比这更适合他的工作了。
也就是这个时期的溥仪,遇上了如日中天的郭沫若。也许是工作成果过于斐然,让郭沫若先生变得有些恃才傲物了,才没意识到这句话有多欠考虑。
让清朝的末代皇帝来做考古,那不是怂恿别人来挖自家祖坟吗?做了小半辈子皇帝的溥仪太知道吃喝不愁、衣食无忧的感觉了,吸引力也相当有限。
况且溥仪年轻时就是因为被人捧得太高,又捧得太虚,才会坐上那么一个没有实权,却又十分遭人恨的位置,所以郭沫若你更加什么都给不了我了。
不求名不求利,这些都是让溥仪晚上睡不好觉的东西,回想起自己的前半生,在溥仪的眼里,眼前这位大文豪的举止变得格外好笑。怎样拒绝他,能让他更真切地看到我的敷衍呢?
前清国满族、前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摆了摆手表示拒绝,“我不会满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