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杜甫的伤心绝作,即便唐朝衰落,不改半分初衷
创始人
2025-07-23 21:03:06
0

杜甫在世的时候,作品并不太引人注目,他本人也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完全不能与顶着主角光环的李白相提并论。直到后来,元稹、白居易等人发现了杜诗的巨大价值,这才将杜甫的地位逐步提高,最终与李白并行。杜甫的作品确实如同鬼斧神工一般,字里行间力透纸背,充满着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一如规规矩矩的人生态度,杜甫作诗也是正儿八经,并不像李白那样肆意洒脱。他擅长格律诗,尤以律诗为甚,特别是一首《登高》,是与崔颢的《黄鹤楼》比肩的“七律之冠”。

在脍炙人口的《登高》中,杜甫叙述了人生经历的沉沦,写出了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的一蹶不振,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壮志未酬后的伤感之情。其实,写这首《登高》时,杜甫已经五十六岁,确实已经进入了暮年,难免流露无可奈何的情绪。其实,倒退四年前,他依然壮心不已,另外一首登高之作《登楼》就是如此: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在唐代宗广德二年的春天,杜甫来到成都已经五年。还记得在前一年的正月,安史之乱平定,他在兴奋之余,写下了欢欣鼓舞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然而,就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形势跌宕起伏,让人眼花缭乱。

首先是吐蕃攻陷长安,唐代宗逃往陕州,相比安史之乱,这对于唐朝来说更是奇耻大辱。后来,郭子仪收复了长安,然而吐蕃又攻破了破松、维、保、剑南、西山等州,这些地方都是在四川西部,杜甫自然非常清楚。此时依然是多事之秋,所以杜甫在首联中便感叹登上高楼之后,目下虽然繁花遍地,但万方多难的状态却让自己忧心忡忡。

颔联紧紧承接首联,描写的是杜甫在高楼之上看到的景色。锦江带着无限春色从远方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漂浮不定,像极了当时变幻莫测的局势。诗人在极差的心情之下,写出了对于自然的感受。高兴时可以春夜喜雨,悲伤时再美丽的春景也让人黯然神伤。

然而,杜甫并没有绝望,他对于唐王朝还是抱着坚定的信心。他相信,唐朝才是正统王朝,正如天上的北极星一样,亘古不变。他也相信,吐蕃不过是“西山寇盗”,虽然猖獗一时,最终却还是会被唐朝所击败。所以,他希望吐蕃“莫相侵”是发自肺腑的忠言。

不仅对于王朝有信心,杜甫对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也没有丧失信心。他官运坎坷,直到安史之乱时因为投奔有功,才被授予小官,但很快在官场上遭到沉重打击。作为典型的儒生,他并不是抱着无为的黄老之术,而是积极入仕,等待朝廷的召唤。

他以诸葛亮为偶像,依然相信自己不过是在蛰伏之中。一旦有机会,就会大放异彩。只不过,杜甫只是感叹,那个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当上了亡国之君,居然还有自己的祠堂,享受后世的祭拜。

诗歌是有感而发的,杜甫提到刘禅,正是为了讽刺当时的唐代宗。刘禅信任宦官黄皓而亡国,唐代宗也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这才导致形势如此恶劣。蜀汉还有诸葛亮苦苦支撑,唐朝有谁?相信杜甫此时,一定也是在急切呼唤朝廷,能够让自己奉献一份力量。

杜甫之所以是诗圣,就是因为他的诗歌不仅针砭时弊,而且还反映出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即便是困苦不堪,他依然不忘记祖国,只要祖国需要,他能舍弃一切。这种思想,是贯穿杜甫一生的,始终没有改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拍卖征集:瓷器里的绝美中国色 希望对藏友有所帮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兴趣。少走弯路,关于民间藏品的出手想必藏友们都会有疑问和顾虑,但...
原创 清... 一百多年前,曾经有120名平均年龄不到十岁的幼童,远渡重洋,赴美留学,而在他们临行前,家人还需要签下...
原创 诸... 声明:本文依据《三国志》,小编并非黑谁。 早年他很受刘备重视,不到三十岁,刘备提拔他为长沙太守。诸葛...
原创 中... “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大意是嘲讽某些人只会说说,但是却不肯行动,因为...
原创 无... 1947年3月,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为了占领延安,集结了34个旅25万多人的兵力。 蒋介石来势汹汹,中共...
原创 历... 十字军东征是欧洲宗教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事件,虽然这场东征多被教皇冠以神圣的虚名,但是这一系列的东征...
原创 晚...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好人有好报。但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满足好人的标准呢?换句话说,好人标准又到底是什...
原创 安... 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历史上意义重大。安史之乱前,唐王朝和平安宁,威震九州,...
阮籍:中国古代乱世文人的一个缩... 阮籍早年尚志,但是由于遭到政治的昏暗,他无心入仕,只用隐讳的诗文,用放诞不羁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反抗。...
原创 1... 周总理曾给予此人高度评价,称他为人民立了功!甚至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仪式上破格授予他少将军衔。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