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末曾有120名幼童赴美,为什么最终回来了94人?
创始人
2025-07-24 10:02:50
0

一百多年前,曾经有120名平均年龄不到十岁的幼童,远渡重洋,赴美留学,而在他们临行前,家人还需要签下“生死文书”。

这批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参与由政府派遣的赴美留学活动之人,而最终,120名幼童,仅回来了94个人。

那么,剩余的26人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回来呢?

要想弄清楚这26人没有回来的原因,就得从当时的清政府,为何会组织这次幼童赴美留学活动开始说起。

“洋务运动”下诞生的“幼童赴美留学”计划

从15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逐渐发生变化,西方国家得益于工业革命,国力日趋强盛,而在强盛之余,也疯狂的掀起了殖民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故步自封的大清国自然不是对手,先后两次的鸦片战争,给当时的大清造成了重创。

而在感受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后,清朝的统治集团里,一部分人开始意识到,想要给大清国续命,那就不能再这么故步自封下去了。

于是,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拉开了帷幕。

洋务运动的具体内容有很多,包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升级强化武器装备,加强军事人才的培养和训练等的。

而在这其中,“幼童赴美留学”计划,就是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衍生出来的产物。

不过,这个计划从最开始提出来,到最后成功实施,还得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

容闳祖籍广东香山,其出生于一个贫困农家之中,后因一些机缘巧合的机会,先后在澳门、香港等地读书,公元1847年,容闳来到美国,就读于麻省之孟松预备学校、

公元1850年,容闳无意间创造了历史,他成为第一个成功考入耶鲁学院的中国学生。

而在耶鲁学院毕业后,容闳返回中国,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以及上海海关等多处担任过不同职务。

当时的中国,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学成归来的容闳,很想把自己所学用在帮助国家富强上面,而最开始,他寄予厚望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并且,当时容闳还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天平天国的腹地天京考察,在这里,他结识了同样有留洋经历的洪仁轩(洪秀全族弟),两人一见如故,因此,容闳向洪仁轩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改革建议。

但可惜的是,由于天平天国内部错综复杂的局势,虽说洪仁轩极为认可容闳的建议,结果依然未能实施。

失望之余,容闳几经辗转,在安庆见到了曾国藩,而曾国藩对容闳的才学早有耳闻,当即便任命其为江南制造总局的采办一职。

之后,为了江南制造总局的成立,容闳多方奔走,又赶赴美国采买设备,为江南制造总局的成立做出了不少贡献。

而与此同时,洋务运动也在轰轰烈烈的推行之中,而在洋务运动推行之初,清政府就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什么问题呢?既然想推行洋务运动,就得有懂外语的人才,不然怎么学习西方技术?而当时大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京师同文馆”,来自主培养翻译人才。

但在公元1865年,京师同文馆在第一期的学习结束后,对当时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大考,而考试的结果极其差强人意,即便是成绩勉强算是中上等的学生,对于“西洋文字究属一知半解”。

而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京师同文馆第一批召进来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八旗子弟,本身这些人对于汉文义理都未必能完全理解贯通,就更别谈再把洋文翻译成汉文了。

恰逢当时,美国与清廷签署了《蒲安臣条约》,这个条约是晚清时期少有的相对平等的条约,在条约中,美、清不仅建立正式的友好关系,并且还规定,两国的功名可以到对方的公立学校求学。

在这种情况下,选派人才去美国留学就有了可能性,于是,一心想让国家变得更加强盛的容闳,便向曾国藩提出了幼童官费赴美留学的建议。

而在容闳提出建议后,包括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内的诸多大臣,经过多轮商议,认为此计划可行,因此,虽说当时清廷对这个计划态度并不积极,但最终还是在曾国藩以及李鸿章等人的周旋下,半推半就的同意了这个事儿。

清廷同意之后,接下来就是派谁去的问题,而最开始的第一批学生,基本上都是容闳的老乡。

为什么会基本上都是容闳老乡呢?很简单,因为当时清廷规定,出洋留学的学期为十五年,并且,为了不过多担责任,清廷还要求学生们在出发前,其父母家属要签下“生死文书”。

时间长不说,万一在国外出了什么事也没人管,加上当时很少有人能有机会留洋,所以,响应者寥寥。

最终,还是容闳回到自己的老家广州香山一带,用自己的经历进行劝说,勉勉强强凑够了三十个孩子。

于是,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1年)七月,第一的三十名幼童由当时的上海启程赶赴美国,之后,在同治十二年五月、同治十三年八月,以及光绪元年(公元1875)九月,又分了三批,每批同样也是三十人赴美留学。

加上首批的三十名,一共是120名幼童参与了这次留学活动。

这便是“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的由来,这120名幼童中,年龄最大者有十多岁,而年龄最小者仅有七岁,他们在当时那个年代,漂洋过海远渡重洋,怀着忐忑和未知来到异国他乡,自此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旅程。

从极不适应到逐渐融入的留学生涯

当时,清廷为了让这些小留学生能顺利毕业且学有所成,专门成了一个叫做出洋肄业局的部门,其中,首任中国驻美公使陈兰彬担任正职,而容闳则担任副职。

考虑到这些小留学生年纪尚小,因此容闳就和美国政府协商,希望能让这些学生寄宿在美国东部的普通人家中。

对此,美国政府同意了容闳的请求,并对外发出公告,让那些愿意接待这些来自中国留学生的家庭前来报名。

而出人意料的是,当时的美国人,对这些中国小留学生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根据记载,当时在第一批的三十名留美幼童抵达美国前,仅是报名希望自己能够接待他们的美国家庭,就达到了一百多个。

最终,经过各项资格审查后,三十个家庭通过,成为首批接待留美幼童的家庭。

而相对于当时美国人的热情,这些留美幼童却“矜持”的多,毕竟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以及生活的环境,决定了他们暂时无法理解美国人的热情。

据说,当时有些可以接待留美幼童的美国家庭主妇,在看到这些穿着长袍马褂的中国小孩后,激动的上前拥抱,并亲吻他们的脸颊,弄得这些中国孩子们极为不适应。

除此之外,对于信仰方面,中国孩子也和当时的美国格格不入。

当时这些留美幼童在出发后,清政府又特意针对他们制定了一些规矩,比如每隔七天,就需要将这些幼童召集起来,然后由出洋肄业局的驻美官员,比如陈兰彬,宣讲《圣谕广训》。

所谓《圣谕广训》,说得简单点就是当时清朝的“最高指示”,其脱胎于康熙皇帝所写的《圣谕十六条》,雍正皇帝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最终形成了《圣谕广训》。

而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训谕世人守法和应有的德行、道理,从雍正时期开始,清廷就在各地推广宣讲,并且还将其列为了科举考试内容之一。

之所以让这些留美的孩子读这东西,一来是不断强化他们对清朝的忠诚,二来则是希望他们不要被西方世界同化。

并且,在《圣谕广训》中,对于西方的信仰,则认为是一种“异端”,这个观念在当时出洋肄业局官员的不断宣讲下,更让孩子们铭记在心。

也因为如此,当那些接待这些孩子的家庭每到周末,热心的带着他们去教堂的时候,这孩子却说什么都不去,甚至看见教堂后撒腿就跑,为此闹出了不少尴尬的事情。

另外,还有饮食上的差异,以及生活习惯上的不同,都让这些孩子们刚到美国时,一度相当的不适应。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孩子们的逐渐长大,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在不断融入当时的西方文化之中。

比如,他们组织了各种社团,积极参与到美国当地的一些活动中,据记载,当时在美的华工,成为美国的铁路建设出过大力气,但却遭到了不少不公正待遇,正是这些留美学生组成的社团奔走呼吁,实实在在的帮助这些华工解决了部分问题。

这要是搁在当时的大清,是绝对不敢想象的事情。

还有,著名的大作家马克.吐温曾在回忆录中提过,当时他住在哈德福城(今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这里恰好时那些留美学生的住所,这些中国孩子,其中几人还曾邀请过他的女儿参加舞会。

能主动邀请女孩子参加舞会,这就充分说明,当时这些留美学生已经开始习惯和融入美国文化之中。

如果仅仅如此,倒也没什么,但随着被当地文化的熏陶,这些留学生们干出了不少在当时看来属于是“离经叛道”的事情。

比如,不再穿传统的长袍马褂,开始穿时髦的西服,同时,也不再听官员一遍又一遍的宣讲《圣谕广训》。

这还不算什么,更让当时出洋肄业局的官员无法接受的是,这些孩子的其中好几个人,居然把象征大清国国民的辫子都给剪掉了。

总之,这些留学生在长达数年的学习中,并没有按照当时清廷所要求的那样去发展,而是在进入一个新世界后,不断突破着身上的枷锁,去尝试新的改变。

当然,这些留学生在改变的同时,学业方面还是相当优秀的,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不断学习新鲜事物以及各种知识。

据记载,他们其中的大部分人,在当时的学习成绩,常排年纪第一,并且根据统计,到了1880年的时候。120人中,有五十多名孩子分别进入了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等高等学府。

但学业优秀归学业优秀,他们“离经叛道”的行为,却让当时出洋肄业局的官员极为不满。

这其中,作为曾经出过洋的容闳,自然不会对这些孩子们不满,而最为不满的人,则是驻美公使陈兰彬。

在他看来,这些学生已经属于是“大逆不道”了,为此,他没少就此对容闳训斥,但容闳却并不认为这有什么,而时间一长,两人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大。

也正是因为如此,就为后来这些留学生被强制召回大清,同时也为容闳被撤职埋下了隐患。

强制被召回国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五月,这些远在大洋彼岸的留学生,接到了来自清廷的一份诏书。

诏书的内容很简单,那就是从即刻起,这些留学生的学业就此终止,所有费用清廷不再支付,并且,要求他们迅速返回国内。

这对于那些留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场晴天霹雳,毕竟当时已经有不少人陆续完成了高中学业,准备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另外一部分人正在大学就读。

但如今的情况就是,必须马上立刻中断学业,并就此返回。

为什么清廷会突然召回这些学生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根据自身需要,对于清廷在政策上进行了一些调整。

第二,在政策调整的同时,清廷这边也出现了变故。

当时李鸿章的原意,是想让这些学生尽可能多的进入军校学习,但对此美国政府并不同意,其表示,大清的学生没有资格进入美国的军校学习。

几番交涉之后,美国始终没有同意,而在这种情况下,驻美公使陈兰彬又适时添了“一把火”。

他把自己之前搜集的学生“离经叛道”的行为整理成材料,并上书给清廷,这其中,包括且不限于这些留学生“沾染西洋风气”、“信奉西方信仰”、不读《圣谕广训》,以及把辫子都剪掉等诸多行为。

而这些黑材料递上去之后,顿时令清廷勃然大怒,在一些顽固守旧派的煽风点火之下,一道圣旨传到大洋彼岸,严令这些留学生马上回国。

并且,圣旨中捎带着还把容闳给撤职了。

而在召回圣旨传到后,留学生们自然是颇为抵触,他们找到容闳,希望他能想想办法,但可惜的是,容闳也无能为力。

到最后,容闳只能安慰他们说,就当这是一次休假,说不定休假结束后还会回来。

就这样,这些留学学生带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不得不踏上了回国的轮船,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们临行之际,还为国人争了一次光。

当时他们在经过旧金山时,当地正在举行棒球比赛,并且这场棒球赛还被冠以“中美对抗赛”的名义,旧金山的棒球队发出邀请,请这些即将离开的中国留学生参加比赛。

原本旧金山的棒球队认为,中国人的球技一般,身体素质也没他们的好,加上即将回国,肯定是会一败涂地。

结果,这些由留学生临时组成的棒球队,最终获得压倒性胜利,结果一出,就连当地报纸都大篇幅的报到留学生为国人争光的事情,这就让当地的不少华侨极为高兴。

虽说比赛取得了胜利,但留学生们也至此结束了他们留美生涯,而那个“幼童赴美留学”的计划,也由此画上了句号。

最终,120名赴美留学的幼童,只回来了94人。

而没有回来的26人中,则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因为水土不服,病故在了异国他乡。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有着“天才少年”之称的潘铭钟,潘铭钟祖籍广东南海,他是第一批的30名赴美幼童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据资料记载,潘铭钟生性聪慧,在学习方面更是极为优异,最关键的是,他还十分刻苦。

当时,就在其他不少留学生逐渐热衷于参加当地各种活动中时,潘铭钟却对这一切丝毫不感兴趣,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面。

别人在玩闹,他在学习,别人在参加联谊会或者棒球赛,他还在学习,甚至别人在休息的时候,他依旧还在学习。

而正是由于这种刻苦学习的态度,潘铭钟在1877的春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位于纽约的瑞萨莱尔理工学院,成为了当时留美幼童中,第一个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

这一年,他只有十五岁。

要知道,潘铭钟是在1872年时才抵达美国,短短五年的时间,他不仅克服了语言难关,并且在英语方面的听、读、说、写能力比当地的美国孩子还要好,并且,他还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业,顺利考入大学。

这样的人,就是放到现代,也得用“天才”来形容。

但可惜的是,由于长时间的刻苦学习,加上水土不服等一系列因素,在潘铭钟考入大学的次年,也就是他十六岁那年,便因病去世。

除了因病去世导致没有回来这种因素之外,还有一小部分是被提前遣送回国。

这一部分的人数,大约是在9人左右,具体他们做了什么,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但大概率是“离经叛道”的程度太深,比如剪掉辫子之类,导致当时督学的官员无法忍受,因此才会被提前遣送回来的、

最后一种,则是不愿意回来。

其实这也能够理解,毕竟他们中有很多人都习惯和熟悉当时美国的生活,突然一夜之间,被强制召回,自然会有一部分人不乐意。

所以,就出现了一部分人坚持不回的情况,当然,虽说清廷不再提供各种费用,但他们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之类的举措,来继续完成学业。

另外,有一部分不愿回去的人,则是自此退学中断学业,开始自谋生路。

这便是在公元1881年留美幼童回国时,仅有96人回来的原因,而这回来的96人,刚回国时,却遭到了极为不公正的待遇。

回国之后的尴尬以及逆境中的报国之心

原本,在这些留学生的心目中,自己回国后,肯定会受到重用,因此,在回来的路上,他们大多数人均抱有热忱的报国之心。

但结果,在他们刚踏上大清的土地时,迎面而来的却是一盆冷水。

由于之前陈兰彬等人的上书,加上清廷的可以宣传,这些留学生均被描述成离经叛道的“假洋鬼子”,加上清廷对他们的不信任,这就让他们在当时面临着一个极为尴尬的局面。

首先,他们刚下船不久,就被清廷集体看管在上海的一处废弃书院之内。

在这里,他们被足足关了四天的禁闭,期间每日仅供应冰冷的饭食,至于其他生活物资,一概全都没有。

其次,由于清廷认定他们是离经叛道,因此事先许下的授予官职等承诺,自然也不会再兑现。

除此之外,包括当时的民间,也对他们充满了成见,比如当时上海的《申报》就写到,这些人“不知自好”,“性情乖戾”、“禀赋鲁钝”等,还说他们在美时,一旦谈及国家大事,就“昏昏欲睡”。

总之,当时这些留学生在不少人眼里,都是“朽木”之材。

而在这种舆论之下,留学生的处境就极为尴尬,并且,在之后他们也没有得到重用,而是被随意分配至上海电报局、福州船政学堂等地方,作为一个一般人才来使用。

但即便是在回国后遭到了极为不公正的待遇,这些留学生依靠渊博的学识,以及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如在当时,李鸿章就发现,这些留学生的工作能力,往往一人胜过其他数人,并且不辞辛苦,像在上海电报局内工作的留学生,为了圆满完成收发任务,独自一人带着机器“至山涧、大河之地,两岸奔驰,不惜辛苦”。

还有在当时的大清海军中,留学生利用自己学来的知识,亲自一遍又一遍教授官兵们各种技术,破除了之前外国工程师对于技术上的一些保留造成的垄断。

更有留学生,加入了军队,以自身奋勇杀敌、战死沙场等壮烈事例,来向当时的国人证明自己依旧是充满“忠君爱国”之心。

1884年,中法爆发“马尾海之战”,四名留美学生为国捐躯。

此外,中日的“丰岛海战”,担任北洋水师济远舰大副,英勇作战最终战死的沈寿昌,黄海海战中,驾驶“致远舰”撞击日本“吉野号”后牺牲的大副陈金揆,还有威海卫大决战,指挥“广丙舰”殊死抵抗后不幸中弹身亡的黄祖莲,他们均是留美学生之一。

不仅如此,“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促成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梁诚,曾出任民国总理的唐绍仪,以及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都是当年幼童赴美留学的成员之一。

像上述回国后在各自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留美幼童还不在少数,据相关统计,回来的94人中,有八十多人都在自己的行业中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佼佼者,正是他们这些人,推动了中国的近现代化发展,他们因此而做出的贡献,始终值得我们后人铭记和敬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考古学家发现4000年前保存完...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10月11日报道,近日,考古学家发现了4000前年保存完好的“Edi”的墓室,她是...
原创 法... 公元221年,刘备发动了浩浩荡荡的东征。此役讨伐东吴名为二弟关羽报仇,实为夺回荆州四郡,若有机会当然...
原创 水... 水镜先生本名司马徽,字德操,河南禹州人,精通奇门遁甲,兵法,会观天象。更是一位超牛的导师,这个人教出...
原创 隋...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隋文帝杨坚通过一系列战争和政治手段,统一...
古代的成都原来是两个县? 古代的成都原来是两个县? 位于成华区的天府熊猫塔是成都标志性建筑之一。本报资料图片 如今的华阳处处...
原创 全... 看过《杨家将》的人大多都被杨家将的勇武以及他们忠君忠国的思想所打动。然而,在宋朝灭亡时,为何我们没曾...
原创 三... 三国五大万人敌猛将,个个勇猛善战,关羽未上榜,第一常常被忽略 三国时代人才济济,英雄辈出,涌现了一大...
原创 袁...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带来了清朝的终结和民主共和的诞生。然而,辛亥革命的...
原创 莆... 我国文化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的更迭中我们很清楚的知道每一个朝代都经历过顶峰也都跌落到...
原创 李... 历朝历代的皇帝在开国之后都会进行一轮清洗,将那些持功自傲的功臣名将流放掉,但是在唐朝却是一个例外,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