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美国因深陷越战泥潭,而不得不进行全球范围的战略收缩,从而在苏美对抗中屈居下风。冷战格局进入“苏攻美守”的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已经拥有世界规模第一的军队,以及遍布欧亚非三洲的势力范围,其军事力量和综合国力均有了极大提升。这时,美国该怎样才能打败如此强盛的苏联?动用武力,当然是行不通的。不过,美国使用了一个相对“巧妙”的手段,从而在客观上加速了苏联的衰落。
这个手段,就是实施“星球大战计划”。“星球大战计划”由里根与其智囊团制定。1981年,里根当选美国第40任总统。他在就任后,就对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提出新的“遏制苏联”战略。里根认为,美国在80年代的第一要务,是抗击苏联,重振国威,从而改变其在70年代的软弱外交形象。为此,里根于1983年3月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不久之后,美国就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力量,实施这一战略。
美国的行动,果然引起了苏联的警惕。为了应对“星球大战计划”,苏联进一步加大在军事领域的投入。80年代前期,苏联在保持原有军力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核武器与常规武力,并使军事水平达到巅峰。当时,苏联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军队,其军工生产能力冠绝全球。在全面衡量战略武器的13项指标中,苏联就有10项居于领先地位。这一系列数据看似很好,但殊不知过于膨胀的军事实力,已经令苏联由盛转衰了。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看。
第一个方面,激烈的军备竞争,严重消耗了苏联的财富
冷战初期,苏联曾进行过数次裁军。但自1960年起,苏联军队的数量却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苏联的军事人员(不含边防军和内卫军),在1965年为331万,在1976年为427万,进入80年代后则突破500万大关。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军费开支的居高不下。苏联军费占国家预算的比重,在1965年为26%,在1979年为33%,进入80年代后则为45%~50%。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苏联抽取大量财富、拨出巨额资金后才实现的。
但众所周知的是,苏联虽然军事实力强于美国,但经济水平却并不如它。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美国的75%,国民收入也仅相当于美国的67%。苏联在经济不如美国的情况下,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军事领域,势必会拖累其经济,影响民众生活。70年代后期,苏联国内面临“炮弹比面包多”、“子弹比黄油多”等问题,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如此一来,苏联大量的社会资源被占用消耗,综合国力自然会走向衰落。
第二个方面,辽阔的势力范围面积,进一步增加了苏联的财政负担
1979年入侵阿富汗之后,苏联的势力范围面积达到顶峰。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在东欧、蒙古国、阿富汗驻有大批军队;在叙利亚、南也门、埃塞俄比亚建有军事设施;在越南、古巴安插众多军事顾问;在伊朗、伊拉克、印度、利比亚、安哥拉也留有官方人员。当时,苏联的势力遍布各大洲,俨然一个如日中天的“红色帝国”。但是,过于庞大的势力范围面积,也意味着苏联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富,用以维持这一“帝国”。
长期以来,苏联把对外提供军事援助,作为发展对外关系、实现势力扩张的关键手段之一。70年代~80年代初,苏联为了维持遍布全球的各个“卫星国”,而投入了更多资源。据资料统计,截止到1978年时,苏联向第三世界提供的经援与军援总额,已经高达300多亿美元。1979年爆发的阿富汗战争,又迫使苏联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阿富汗战场上。但所有的这一切,都进一步增加了苏联的财政负担,令苏联的国内矛盾逐渐激化。
苏联伞兵曾参加非洲的欧加登战争
第三个方面,日趋僵化的体制,又令苏联难以推行“军转民”政策
很多人就问了:“同是进行军备竞赛,为何苏联走向了衰落,而美国却没有呢?”其实,这是由两国不同的国情所导致的。众所周知,美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因此,美国可以通过资本与市场的力量,将众多军事研究成果运用到民生领域,从而促进民生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实施“星球大战计划”时,美国也经有意常夸大自己的成果,诱导苏联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军事领域。
而苏联的体制与美国不同。我们都知道,苏联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军事技术不容易直接转化为民用技术。与此同时,到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时,苏联已经陷入到体制僵化的困境之中,其“军转民”的活动就更难以进行。这样一来,苏联过度的军备扩张行为,不但没能促进生产力提高,反而消耗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并几乎掏空了国民经济。因此,到80年代后期,苏联的军备扩张政策已经难以为继,不得不进行裁军。
总的来说,美国推行“星球大战计划”的意图,就是要用无休止的军备竞争,来消耗苏联的国力。而经过数年的实践,美国的目标也显然已经达成。8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连年走下坡路,民众的不满与日俱增。1985年,时任苏联领导的戈尔巴乔夫,希望同美国停止军备竞争,但苏联的衰落已是大势所趋了。最终,苏联于1991年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