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境遇相同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共鸣而互相扶持,就像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所说:“方信道惺惺的自古惜惺惺。”著名文学家鲁迅和辛亥女杰秋瑾就是这样一对组合,他们同在日本求学过,又是异国他乡的绍兴老乡,并且都活跃在反清爱国社团中,在日本留学时两人关系原本极好,但后来秋瑾却要对鲁迅拔刀,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01
在我国数不胜数的革命英杰中,有两位的境遇十分相似,那就是鲁迅和秋瑾。他们不仅同样出生于浙江绍兴,还都因为新派的作风或选择,遭到社会的不解和耻笑。鲁迅原本家境优越,却在年少时突逢变故、家道中落。家世日落西山的他,选择了去新派的“洋学堂”求学,然而这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是对洋鬼子的追随和献媚,所以鲁迅的求学之路其实是非常艰难的。
▲鲁迅年轻时照片
造成这种艰难的不只是逼仄的舆论环境,还有洋学堂的高昂学费。鲁迅的母亲为了他能顺利入学,四处筹借,才让鲁迅进入了南洋水师学堂读书。读书可以打开视野,改变命运,鲁迅的命运也因为在学校里接触到的大量外国著作,而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衰败动荡的时期,目睹国家危亡的鲁迅,开始积极寻求救国的真理,为了找到更多让民族走出阴霾的途径,鲁迅开始将目光投向国外,并且在1902年,以公费留学的方式到了东京求学。
▲秋瑾美照
和鲁迅一样在日本留学的,还有大名鼎鼎的“辛亥女杰”、“鉴湖女侠”秋瑾。当时的秋瑾,其实早已在国内与湖南富少王廷钧完婚,作为旧时的中国女性,婚后就会在夫家相夫教子,不轻易抛头露面。然而秋瑾绝不是一般女子,在婚前她便与众不同,无论是诗才还是骑射,她样样精通、处处拔得头筹,在别人看来,这样一个掩盖男子光芒的女子简直离经叛道,但秋瑾却不以为然,依然按照自己的步调生活着。
▲晚清时的官场相关配图
也正是因为这样独立先锋的性格,才会让秋瑾在清末乱世中,愤慨于清廷的腐败衰弱、列强的铁蹄挞伐,她意识到救国必须从每一个个体做起,于是毅然放弃了大富之家少奶奶的奢靡生活,与1904年远赴日本自费留学。怀着同样的救国热情,通过同样圈子里的同乡会,鲁迅和秋瑾很快就互相认识了。一开始秋瑾是十分欣赏鲁迅的,因为鲁迅作为浙江学会的革命骨干分子,在各种集会活动中都表现得十分活跃。
02
由他演讲的反清爱国内容,也极大地触动了包括秋瑾在内的热血爱国青年。随着日俄战争一触即发,中国东北形势险峻,国内局势也动荡不已。浙江学会逐渐调整活动方向,从以宣传和鼓励为主的革命活动,开始尝试回国组织武装起义和暗杀活动。而以文人身份为我们所熟知的鲁迅,接到了一个暗杀的任务。接到任务后,鲁迅义不容辞,但却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他心头,那就是若是他不幸在任务中就义,家中老母该由谁来照料?
▲日俄战争的相关漫画
毕竟鲁迅父亲早亡,母亲孤身守家,思虑至此也是人之常情。但众人却对鲁迅的顾虑嗤之以鼻,认为他不过是以母亲作为托辞,本质就是不敢执行暗杀任务。秋瑾听闻之后,也与众人一样对鲁迅侧目而视,自此二人之间的距离也逐渐疏远。留学生在日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清政府当然不可能充耳不闻。1905年,在清廷的请求之下,日本政府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
03
对在日留学生的革命活动设置了各种阻挠和约束,引发留学生极大的不满与愤慨,于是纷纷罢课抗衡。但随着罢课行动的影响发酵得越来越大,在留学生中间逐渐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应该罢课回国,秋瑾就是这种意见的拥趸,她举行了多次演讲,动员留学生回国搞革命建设;而另一种声音则由鲁迅等人支持,认为新规还没有完全落实,应该一边观察情况一边继续留日学习,待完成学业后再归国发挥自己的能力。
▲清末在日本留学的留学生合照
留学生内部的意见冲突被日本媒体抓住,纷纷大书特书,嘲讽清朝人疏于团结各自为政。留学生受辱,悲愤难当,革命者陈天华竟还选择了投海明志。陈天华的死,更加激化了留学生内部持不同意见的两派之间的矛盾。秋瑾等革命派一时难忍情绪,竟在陈天华的追悼会上对反归国派的人持刀相向,怒骂对方卖友求荣。鲁迅作为反归国派的一员,也在被抨击的范围之列。
▲陈天华
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时,鲁迅却并未对“持刀相向”的秋瑾有怨言。反倒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我们还能看到其对秋瑾革命精神的着墨。他在《坟》中写秋瑾“革命后暂时称为女侠”,其作品《药》也是用小说的表象,暗写秋瑾的革命大义,从他的小说及说法中,可见他对秋瑾的革命精神仍是欣赏和肯定的。
结语
《痛史》中有云:“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主张。即便是为了同样的革命目的,也会产生互相冲突的革命方略,就如同鲁迅和秋瑾。但无可置喙的是此二人都是伟大的革命英雄,虽然主张不同,但为挽救国家危亡和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都同样令人起敬。
参考资料:
《西厢记》
《坟》
《药》
《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