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皇帝给民间人士御赐宝物的故事,还曾有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在得到御赐宝物后的心情,便作诗云:“美人赠我金错刀,合一报之英琼瑶”。肯定有很多人会好奇,这些御赐的宝物就算做是私人物件了,这些受到御赐的人是将宝物当做传家之宝了呢?还是将宝物贩卖出去了呢?
在河北一农民家中藏溥仪御赐宝刀,专家劝他上交,他拒绝后,9万块卖掉了这把御赐宝刀。历史上,明朝在于女真的战役中败北,中原的政权被女真族所取代,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数民族政权。1644年,女真族进京后建立清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自清朝建立以后,也出过几代明君,如顺治帝、康熙帝和雍正帝,康熙帝更是成为了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他也是后人熟知的“康乾盛世”的第一位领头皇帝,一直到乾隆时期,整个清朝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是说一无二的。
但不幸的是,这些都只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回光返照”罢了。在乾隆时期,这位皇帝在批复英国使臣的上书中写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荑以通有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清朝地大物博,什么都有,不用和外国交往通商来弥补物产的不足。
这句话也证实了清朝的傲慢自大和闭关锁国的性质,也因此导致了国内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完全与世界脱轨,从而落后于世界,封建社会带来的弊端暴露无遗。这才有了之后英法联军入侵烧圆明园、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在这些屈辱的战争里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百姓也受尽欺凌与压迫,这时才有一些人意识到我国的状况已处于水深火热中。
在1908年时,光绪皇帝一病不起,又因光绪皇帝膝下无子,慈禧太后不得不将摄政王载沣的长子溥仪接到宫中抚养,并将他立为皇位继承人,以备不时之需。没过多久,光绪皇帝就驾崩了,慈禧太后也在光绪皇帝驾崩的第二日病逝,时年三岁的溥仪不得不即位为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
宣统皇帝溥仪并没有做太久的皇帝,他在1909年上位,在1912年时被逼退位,在1917年时再次登基,但没过多久,随着辛亥革命的枪声响起,清朝就此覆灭。但退位后的溥仪仍旧生活在紫禁城内,还成为了日本人扶持的傀儡皇帝,人们还是称他为“皇上”,仍处于在高位上,日常的生活开销都有民国负责。
虽然清朝灭亡,但是紫禁城内依然留着前朝皇宫贵族留下的精美物件,这些物件都堪称为珍宝。一直生活在高墙内的太监宫人们是非常清楚这些物件的珍贵与价值的,有些心怀不轨之人便将这些物件偷走变卖,还有些人为了掩盖自己的偷窃罪行甚至将珍宝存放之地烧毁,大量的文物也因此被毁。后人知晓此事后都感到非常的痛惜。
当然,不是所有宝物都被摧毁了。溥仪作为皇帝,非吝啬之人也,他时常赏赐宝物给身边的人,得到赏赐的人自是开心感激的,也一定会对宝物爱惜有加,这毕竟是御前得赏,是一种光宗耀祖的荣誉,所以也有不少的宝物被留存到今天。
而那把被老农卖掉的宝刀,就是这样的赏赐,一个农民为何能够得到皇上的赏赐呢?他们之间又有何渊源呢?原来这位农民的父亲曾经是溥仪御前的一名侍卫,在溥仪退位后依然保护着溥仪,在溥仪遇到危险时更是舍命相救。溥仪对此十分的感动,为表感激之情溥仪便将这把刀赠予了这名侍卫,刀上还刻有“宣统御赐”四个字。
在这名侍卫去世后,这把宝刀自然就传到了这个老农的手里。而令这把宝刀人尽皆知的还是因为这位老农四处打听这样的一把刀能卖多少钱了。很多文物爱好收藏者和一些收购商都赶来商议价格。当地文物局听说后也赶来劝说老农将这把宝刀捐赠给国家,国家也会给相应的补助的。但是这位老农考虑再三后,最终还是以9万的价格将宝刀卖给了前来收购的文物爱好收藏者。
虽然宝刀已卖,文物专家们还是对此感到惋惜,但是这个宝刀毕竟属于个人的私有物品,老农有权处理,至此也只能希望买下宝刀的文物收藏者好好保管和爱惜它了。
参考资料:
《四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