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梅花诗》
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命令袁天罡和李淳风推算国运,他们就一起编写《推背图》,里面包含大唐之后两千年内会发生的大事,里面有不少的推测现在都成为现实。里面构建中国的历史是按照帝制——共和、大同发展的,被誉为“中华预言第一奇书”。
过去是已经发生的既定的事实,不可更改;现在是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不可辜负;未来是即将发生的事。但是我们大家都希望未来发生的事情,也有一些有本事的人会对未来做出预言,比如唐朝时的袁天罡与李淳风,明朝时期的刘伯温这些都是历史上记载可以预测未来的存在。再比如1962年意大利一本杂志上设想的2022年的生活,现代看到的人都惊呼神奇。
我们对未来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猜测,也有可能留下一些预言,等待着未来去验证,有些是假的,比如当初让人惶恐不安的世界末日2012,当然这只是虚惊一场,我们如今都快迎来202。而有一些预言则被未来验证他是真实的,比如百年前上海的一位医生陆士谔,他就做过一场关于未来的梦。
在他的梦中,上海在截然不同的繁华,底下有长长的东西在穿梭,里面挤满人,还有鳞次栉比的洋房坐落在各处,有万国博览会,小小的陆家嘴也成为金融中心等等,让他沉迷其中流连忘返。他惊醒后,对梦中的场景久久无法忘怀,他提笔写下《新中国》。
在书的结尾,里面的主人公陆云翔在门栏绊一跤,醒来后才知道是一场梦,他的妻子对他说那不过就是一场梦,是他的痴心妄想,才有这个梦。可是陆云翔却反驳她说百年后说不定真的有这样的场景。百年过去,上海如今的繁华就和陆云翔当初在书中描述的极为相似,让人惊叹其中的神奇,而这本书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962年的这本意大利杂志上:在繁华的街道上,人们都乘坐在笼罩着玻璃的交通工具上,大家遇到熟悉的人,只是简单的脱帽打招呼,之后就没有什么交流。这本杂志上描绘的画面虽然不能说与现在一模一样,但是却和我们现在生活的状态十分的相符。
在这张图中,人乘坐着便利的交通工具,但是人与人之间却透露着一种陌生与隔阂感。而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中,科技带来巨大的便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天下,交通更是便利,一天时间就可以横跨半个地球,但是人与人之间也产生距离感。大家都生活在网上生活中很少与外人交流。
在2021年的现在,人们空间上的距离得到无限的拉近,但是心灵上的距离好像越来越远。人之间缺少交流已经成为常态,在疫情期间,每个人出门的时候都带着口罩,步履匆匆,很少停下与人交流,在杂志上是玻璃,在现实中就是口罩。而且现在的我们还有很多方便的科技,它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很多我们想做的事情,即便不一个人整天待在家中也可以养活自己。
意大利的首都罗马,好几个世纪都是西方国家的文化中心,而且意大利的经济在经历二战之后用以往3倍的速度在增长。西方的很多媒体因此称呼意大利是屹立在阿尔卑斯山南面的奇迹。只是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后,意大利的经济就迎来萧条,它的称呼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的奇迹沦落为“笨猪五国”之一。
前年爆发的疫情,让意大利成为欧洲疫情的中心,国家的局势变得更加的混乱,成为意大利上方一朵经久不散的乌云。这种情况下的意大利每个人都是明哲保身,人与人之间保持着距离,充满疏远,倒是与杂志上的一样。
小结:
对未来人们总是充满着畅想,这也是为什么背景是未来的科技片那么受欢迎的原因,因为人们都想知道今后世界的神奇,也希望自己能够亲眼见证里面的那些神奇的科技。当然最能够吸引人好奇的还是关于末日的幻想,几千年前的女娲补天,西方的诺亚方舟,还有玛雅预言,这些都是代代流传的故事,还有2020年的疫情,很多人又开始造谣。
只是不管是什么样的故事,最后人类都能够自救,女娲弥补天的窟窿,诺亚制作方舟,疫情我们也能平安度过迎来现在的2021。只要人类可以团结一致,那么无论是什么灾难我们克服,同样的,也只有我们继续努力,才可以让幻想的未来科技早一日来临。
参考资料:
《梅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