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侵略者制造了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底,日本占领北平与天津,平津彻底沦陷。8月,侵华日军进入清华园,不过,当时清华大学的师生并没有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他们选择南迁,先后在长沙与昆明办学,延续教育。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就是当年率领清华学子南迁的教师之一,他的名字叫周培源。新中国成立后,周培源曾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是新中国的副国级干部。那么,周培源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
周培源出生于1902年,江苏省宜兴县人,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清朝末年的秀才。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周培源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他天资聪颖,所以读书成绩很好。1919年,周培源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1924年,周培源大学毕业。
因为在学校期间表现优秀,周培源毕业后就被清华学校送到美国留学。在美国期间,周培源发奋读书,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29年,周培源返回国内,回国后,他被清华大学聘请为物理系教授,当时的周培源年仅27岁,正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学术巨星。
在这之后,周培源主要在清华大学教授物理,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也很快就占领北平天津,清华大学也没有逃脱劫难,1937年8月,周培源受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之托,安排了学校南迁事宜,陆续把清华大学的学子们安排到长沙以及昆明学习,尽最大可能保障学生们学业的正常进行。
此后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周培源始终为和平奔波,致力于科学拯救祖国。1943年,周培源再次前往美国,在美国期间,他参加了一系列军事武器的研究工作,比如鱼雷空投入水的战事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与数据。美国非常欣赏周培源,给他优渥的待遇让他留在美国,但周培源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坚决不做美国公民,并决心以自己所学为祖国培养人才。
1947年,周培源离开美国返回国内,回国之后,他继续进入清华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周培源担任了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以及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等职务,投身新中国的物理教育事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科研人才。
粉碎“四人帮”之后,周培源获得重用,并在1978年担任了中科院副院长,成为新中国的副部级干部。1980年,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周培源被增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成为新中国的副国级干部。晚年的周培源主要生活在北京,于1993年因病去世,享年91岁。
值得一提的是,去世之前,周培源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古代书画全部无偿捐给了博物馆,同时,他又拿出了多年以来国家为他发放的奖金,把自己的毕生积蓄捐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周培源名望很高,听到他的事迹后,他的一些学生与同事也争相捐款,在这种背景下,1993年,周培源基金会正式成立。
周培源基金会的款项主要用于资助奖励科研、教育、文化以及和平事业,然而,2021年6月,基金会的支出比例却违反相关规定,受到了民政部的警告。2022年7月,民政部再次对周培源基金会作出警告的行政处罚,基金会也被列入社会组织严重违法失信名单,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