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韩信:功高震主,不知进退,晚年交友不慎,试图谋反,不得善终
创始人
2025-07-23 03:32:19
0

“重读史记”第一季 第三十五期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在前面几讲,我给你介绍了“汉初三杰”中的萧何、张良,今天,我给你说说韩信。在《高祖本纪》中,刘邦亲口承认韩信的能力,称赞他“战必胜,攻必取”,而且认为韩信在领兵作战方面的功劳最大。

然而,等到刘邦建立汉朝后,这个战功彪炳的韩信,下场却很惨。他先是遭诬陷谋反,从楚王变成了淮阴侯,接着又第二次被判定谋反,全家被杀。因此,后世很多人将韩信的死,归结在“功高震主”这四个字上,认为他权势过大,想要的地位太高,最后导致刘邦不得不出手杀他。

不过,西汉143位封侯的开国功臣中,很多人都立下了显赫的功绩,封侯拜相的不在少数,但为什么只有韩信一个人遭到杀害?韩信的悲剧究竟是怎么造成的?

想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淮阴侯列传》,来看韩信的人格特点。

用兵如神

《史记》中记载了很多名将,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将星,当属淮阴侯韩信。在《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更是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韩信在战场上的功绩。

在韩信的帮助下,刘邦在短短几年之内,一路从巴蜀之地反攻关中,连克魏、代、赵、齐四国,又慑服了燕国,占领了长城以南,取得了北部战场的全面胜利,并最终亲自指挥了歼灭项羽主力部队的垓下之战。也因此,韩信成了西汉战功第一的开国功臣。

不过,《史记》中韩信的成就过于出众,在后世的读书人中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第一种是认可,代表人是明代学者茅坤。他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称韩信是“兵家之仙”,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但是,韩信的才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才华呢?茅坤就未免语焉不详了。事实上,这可以说是后世推崇韩信的人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都认为韩信很厉害,但很少有人能说清楚,韩信为什么厉害。

第二种自然就是不认可。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曾国藩。在曾国藩看来,司马迁因为对韩信寄托了过多的个人感情,所以夸大了韩信的才华。甚至认为,司马迁记录的韩信事迹,有很多浮夸、编造的内容。

比如,根据司马迁的记载,韩信在潍水之战中,是先截断河流,诱敌深入,再决堤放水,将敌军的先头部队和主力部队分割开,进而发起反击,赢得了会战的胜利。对此,曾国藩认为,即便是在他的时代,在战场上进行这样一个复杂的水道工程,也是很复杂、很困难的。韩信在两千年前不太可能做到。因此,曾国藩认为,司马迁在这里必然是采信了很多不靠谱的传说。

但是我们要知道,韩信的事迹,距离司马迁的时代非常近。而且韩信取得重要胜利的主战场,一处就在司马迁故乡附近,另有几处是司马迁亲自去现场调查过的。而且司马迁又广泛查阅了大量史料记录,还对当年很多当事人的后代进行了采访,走访了主要战场遗址。这些你在《淮阴侯列传》最后“太史公曰”的部分,都能看到蛛丝马迹。

所以,在我看来,司马迁的记录即便不完全是历史事实,也不会偏差太远。而曾国藩的这种质疑,其实恰恰抓住了韩信用兵如神的关键,那就是韩信取胜的关键,并非单纯的战术,而是善于运用工程技术,出奇制胜。

就拿曾国藩质疑的潍水之战来说吧。

当时,韩信面对的是项羽麾下的第一战将龙且。韩信的战法是,利用某种水利工程技术,先截断河流,制造一个干涸的河床地带,然后诱敌深入,再突然放水,从而把敌军一切为二,逐个击破,以此取得最终的胜利。

通过对工程的巧妙运用,再加上灵活机动的战术,共同造就了韩信“战必胜,攻必取”的传奇。在这个过程中,他利用工程技术,连续突破巨大的地理障碍。他先是跨越秦岭,夺取了关中,后来又两次跨越黄河,一次翻越太行山,最后又深入山东丘陵。

而刘邦在楚汉争霸中坐拥的地盘,有2/3都是韩信替他打下来的。最后,也是刘邦和韩信,一个在正面战场拖住项羽,另一个在侧翼战场一路迂回深入,刘邦集团才能最终取得楚汉争霸的成功。

不知进退

说到这儿,喜欢看历史的读者一定就会想到那句老话,功高震主。

没错,一个人如果军事能力超强,难免让同僚们嫉妒眼红,又手握重兵,功勋如此之高,更是容易引起君主的疑心。所以这个时候,怎么自处就成了一个难题。处理得好,比如萧何、张良,也能得以善终。但偏偏,这个战场上神一样存在的人物,却在政治上不知进退,干了很多自相矛盾,甚至自掘坟墓的事情。

而韩信犯下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幻想能在刘邦手下称王。

当韩信当上大将军之后,第一次和刘邦面对面讨论问题,他就大肆抨击项羽,认为项羽舍不得封别人当诸侯,是项羽的弱点。在我看来,韩信其实就是在暗示刘邦,你以后,一定要爽快地分封。

但是,刘邦的政治目标是当皇帝,效仿秦始皇,重新建立一个官僚制帝国。而这个帝国体系里,封侯拜相没有问题,唯独不可能允许分封诸侯的存在。相反,项羽搞改良版分封制,虽然分封得很谨慎,但是真愿意让别人当王。所以,韩信真要想裂土封王,其实更应该和项羽合作。但是,韩信在项羽手下不得重用,对项羽心存怨气,后来改为投奔刘邦。

因此,韩信和刘邦,一开始就产生了一个结构性矛盾。如果韩信坚持称王,他就要选择恰当时机,背叛刘邦。如果他坚持要忠于刘邦,就必须放弃他当王的想法。否则,客观形势将逼迫刘邦,不得不收拾他。

可惜,韩信或者是没有看清这个现实的残酷,或者就是自欺欺人,始终回避这个现实,还总是在非常不恰当的时机表达自己的想法。

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僵持不下的时候,韩信灭了齐国。他不来救援刘邦,反倒一封书信送给刘邦,让刘邦封他当代理齐王。后来,刘邦追击项羽到固陵,与韩信约定共同进攻项羽。而韩信又按兵不动,逼刘邦发誓永远让他当王···在我看来,韩信这就是自己在自己的棺材上钉钉子。

当时,名士蒯通当面向韩信点明了他功高震主的危局,说他“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建议韩信尽早决断。韩信却自恃功高,仍旧不以为然。

结果,等到刘邦彻底打败项羽之后,果然就开始收拾韩信。

刘邦先安排一个人匿名举报,谎称韩信要谋反。接着用陈平的策略,假装去巡视地方,路过韩信辖区的边缘地带。当韩信来到自己辖区的边境迎接刘邦的时候,刘邦突然将韩信抓了起来,剥夺了韩信的楚王地位。楚王韩信,最后还是失去了他的封国,成为了“淮阴侯”。

不过,“淮阴侯”这个级别虽然不能和“楚王”比,但和张良、萧何这些功臣比,也不算太差。而且封侯之后,刘邦还给韩信安排了一个不错的工作,那就是让韩信和张良一起去整理各家兵法,继续发挥韩信的特长。

如果韩信能够坦然接受不能封王的命运,开始人生的下半场,韩信完全可以书写新的传奇。可惜,韩信的性格缺陷再次暴露。

就像他对曾经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始终耿耿于怀一样,他又开始对刘邦不让他当王耿耿于怀,而且不知收敛。

《史记》里说韩信,“常称病不朝从”,又说他,“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意思是,白天黑夜都心怀怨气,常常一个人在家,闷闷不乐,耻于和周勃、灌婴这些将领处在一个级别,通过这种行为向刘邦表达抗议。而这种不加掩饰的负面情绪,让韩信的朋友圈越来越小,在朝野中逐渐被孤立。

在韩信的人生后期,他唯一一个比较亲密的朋友,是一位叫陈豨的将军。而不幸的是,这个陈豨是个很有野心的将军,最终选择了举兵谋反。这就让韩信的地位非常尴尬。而正是陈豨的造反,让刘邦率军外出平叛。留在长安的是刘邦的妻子吕雉。吕雉此时正想杀鸡儆猴,树立自己的权威。于是吕后就以韩信和陈豨合谋造反的罪名,诛杀韩信全家。

韩信究竟有没有参加陈豨的谋反,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争议不休的话题。但可以确定的是,当后来有人举报,说韩信和陈豨合谋造反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韩信辩解。临死前,韩信最后悔的也正是当初没有采纳蒯通的计策,抓住机会起兵造反,自立门户。

好,讲到这里,司马迁笔下韩信的人格形象,我就给你说得差不多了。虽然韩信在战场上足智多谋,但在政治问题上却既没有远见,又意气用事,该收敛的时候不知收敛,该积极的时候消极抵抗。而这正是这位功高震主的军事天才,最终被扣上反贼的帽子,全家被杀的根本原因。

对韩信的这个悲剧,司马迁在文末写了这么一番话:“假如让韩信学习君臣之道,谦虚礼让,不夸耀功劳,不自恃才能,情况或许大不相同。他对汉家的功勋,可与周公、召公、姜太公等人相比,也就可以荫及子孙了。”

这段感叹,很多人认为是司马迁正话反说,但我觉得不必想的太复杂。这段话就是替韩信的一生感叹,在君主制时代,功高震主之能臣若不能正视危机,保持谦恭谨慎,往往难逃一死。而司马迁笔下,韩信一生的际遇,无疑给后世所有的功臣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反思空间。

总结

下面我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今天这一讲,我给你讲了司马迁笔下韩信的人格特点。他用兵如神,又幸运地遇到了刘邦这个善于用人的君主,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事业。但韩信的不幸则在于,他不知进退,在政治上过于幼稚,始终找不到和君主之间的平衡点。晚年更是交友不慎,卷入谋反事件之中,不得善终。

最后,再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在历史上,你还知道哪些功高震主的统帅?请你在评论区跟大家一起分享。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夜晚开车遇大坑,内蒙古一对夫妻... 极目新闻记者 赵贝 近日,内蒙古一对夫妻经过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公路时,发现路面有一个大坑。两...
104天,终归华润!连亏14年... 历时104天,昔日“彩电大王”康佳集团变更控股股东的交易终于宣告完成。 7月21日晚,深康佳A(0...
原创 蒋... 蒋介石一年的收入有多少? 自1910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社会清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近代,当时的...
2024国庆花坛扮靓天安门广场...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以“筑梦现代化,共绘新图景”为主题的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沿线花卉精彩亮相,引...
十二大主题活动亮相中国戏曲文化... 9月27日,第八届中国戏曲文化周(简称“戏曲文化周”)在北京园博园拉开帷幕。 本届戏曲文化周以“中国...
原创 张... 公孙衍与张仪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蒸蒸日上,战争动员能力、军事实力、粮草器械、士气民心等一年好过...
原创 泉... 1986年斯里兰卡民主共和国访华,在缔结友谊的同时还提出想要寻找锡兰王子的后裔。 因此在友方的请求下...
原创 听... 自古以来,对于那一些帝王们来说,如何并选择确认继承人都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甚至于中国古代有着“国本...
原创 唐... 唐末农民起义战争从公元859年的浙东裘甫起义开始,到公元884年黄巢起义的失败结束,历时25年,起义...
原创 晚... 大多数人对于英国的印象还是比较好的,因为英国有贵族王室,他们的一举一动充满了绅士感,给人留下了极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