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其建国的整个旅程俨然就是一部古早的宫斗史。先是曹操跟汉献帝之间为了汉魏禅代法统之间的对峙,再就是大局已定后,为了曹操的继承权利间,曹丕和曹植两个同胞兄弟间的争斗,可以说是一直没有平息下来。而这幕大戏的真正主导者,那还是曹操本人,很大程度上因为曹操对于自己儿子们不同的感情,最终才导致了一幕幕不太光彩且充满了各种权力残酷性的私斗。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曹操最终没有选择自己更喜欢的儿子曹植,反而选择了那个不怎么被宠爱的曹丕呢?
首先,虽然曹操宠爱曹植,但曹植却远谈不上是曹操最宠爱的那个儿子,更到不了如果要选太子就只能选他的程度。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封建时代皇权的继承法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则:立嫡、立长、立贤和立爱,立嫡和立长很好理解,因为无论是嫡子还是长子,都是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是否是嫡子看出身,是否是长子看年龄,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有问题的是后两者,也就是立贤和立爱,贤能与否是一个主观的标准,因为你不能说一个擅长军事的人就贤能,而擅长政治就不是贤能。至于立爱就更可笑了,贤能尚且有个衡量标准,喜爱谁就是完全看心情的主观判断。作为文学家的曹操固然可以喜欢某个儿子,但作为政治家的曹操,则绝对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来意气用事。况且除了曹植,曹操也喜欢曹冲,以及早逝的儿子曹昂,尤其是曹昂是曹操心中永远的遗憾,真要是比喜爱,曹植真的就能比得上这两个人吗?选太子的时候只看喜爱,也未必就能首选曹植。
其次,曹操很清楚曹植的能力和水平究竟是个什么档次,曹植说到底就是个文人,一个写诗的诗人,在能力上来说,绝对不具备真正能够担任一国之君的能力。两件事可以看出,一个是曹操早年封了魏王后,曹植得意忘形从都城正门骑马进入宫殿,而实际上这个位置只有皇帝可以进入,这个行为犯了巨大的政治错误。其次是曹操曾经想要派遣曹植前往荆州地区支援曹仁,抵抗关羽,结果曹植竟然因为喝多了酒无法前往,这种行为也能够说明曹植根本就没有基础的责任感,指望这样一个人担任一国之君,一个政权的领袖,不能说强人所难,至少也是非常不合适,甚至可以说有直接崩盘的可能性。
综合了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曹操不选曹植很大程度上,其实也是在为曹植做打算,作为父亲和领导者的身份,他都很了解曹植本身的水平是根本就没有办法承担起国君责任的,勉强让他上位的结果其实是毁灭掉自己的基业,倒不如让曹植安心的在他现在基础上好好活着,就当个普通的文艺青年罢了,这大概也是一种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