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中期,农民争取永佃权和减租抗租的斗争遍及全国。这一时期的永州,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
顺治(1644-1661)初,宁远人沈希先聚集破产农民和游民“劫掠”富人,惩治官吏。顺治六年(1649),新田县城为“逃贼”攻占,次年余部卷土重来,继续袭击官府。康熙二年(1663),广西富川廖文胆、恭城王天贵两少数民族首领,在永明等地“纠党数千人”反清,先后有一千多人英勇战死。康熙末年,永明源口陈高卿,背刺“天子”二字,秘密策划暴动,事泄被杀。雍正(1723-1735)时,一诨号叫“七十七”的广东籍矿工,在道州楠竹坪组织矿工起义,在道州、宁远一带抗击清军,坚持斗争达二三年,曾智擒清军石营游击杨景瑛。随着农民斗争的不断高涨,最后终于在道光年间爆发了震惊清廷的赵金龙起义。
赵金龙是江华锦田(今江华码市)地区瑶民。传说少年时代就胆识过人,武艺超群,“金龙一箭能把空中飞鸟射下,一扫脚可将千斤重的石头压得粉碎”。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爱替穷人打抱不平,在瑶族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道光十一年(1831),清政府下令“山田升科”。“
山田升科
”就是提高赋税,并将瑶族所居山区过去不需纳税的一些土地,也全部改成纳税。赋税的增加,使瑶族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不堪。同时,地方上的汉族地主、官吏相互勾结,强夺瑶民的耕牛和粮食,激起了瑶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情绪,被迫揭竿而起。于是,瑶民们推赵金龙为首领,准备举行武装起义。赵金龙与常宁瑶族首领赵福才、新田瑶族首领赵文凤等,在进行一番秘密组织准备以后,决定于次年(1832)正月初四举行起义。后因走漏风声,起义提前到12月29日在江华锦田举行。
锦田举义
道光十一年(1831)腊月二十九日,赵金龙以赛神为名,聚集“九冲十八排”瑶民六七百人,在江华锦田长塘夹板冲起义。赵金龙自称“大朝王”,提出“
打进京城去,杀死道光王
”的政治口号,把矛头直指清王朝最高统治者。接着,很快攻下江华锦田千户所,杀死地方官吏和会党20余人。随即到处张贴“金龙元年”告示,号召各地瑶族群众团结起来,武装推翻清王朝。广东连州、广西贺县、富川瑶民纷纷加入起义队伍。道光十二年(1832)正月,江华知县林先梁、永州总兵鲍友智、游击王俊、知府李明坤,以及桂阳知州王元凤等带兵会剿,结果以失败告终。
击毙海凌阿
初战胜利后,赵金龙率起义军转战九疑山地区,队伍迅速发展到二三千人。赵金龙起义极大地震动了清王朝,朝廷急令两广总督遣提督海凌阿率大队人马围剿。当时,义军集结在蓝山祠堂圩。清军提督海凌阿与宝庆(今邵阳)协副将马韬率兵3000人赶到蓝山。时值淫雨,道路泥泞,行军困难。而海凌阿以为瑶军易破,便令军士将军械索捆而行。
道光十二年(1832)二月十四日,赵金龙在祠堂圩闻海、马兵至,把大部分义军埋伏于林莽之中,另派一部分义军扮作乡民,假装前往迎接犒劳,接负军械,将官兵引至埋伏圈。海、马中计后,官兵纷纷溃逃,海凌阿、马韬被击毙。当时义军编的歌谣“金龙出大洞,海马归池塘(祠堂)”,流传至今。
占领新田县城
祠堂圩大捷后,赵金龙军威大震,队伍迅速发展到一万多人。赵金龙原计划攻打宁远县城,后考虑要早日与新田、常宁、桂阳的义军会合,作出了舍宁远、取新田的决定。道光十三年(1833)二月二十四日,赵金龙率义军进入新田县境,与新田瑶族首领赵文凤会合。新田知县王鼎铭、典史丁禧等带讯兵、团勇赴卡隘堵截,在十字圩、枧头、毛里等地与赵文凤的先头部队遭遇。第二天,义军大举进攻,击毙王鼎铭,清军败退。义军乘胜追击,一举占领新田城,号令安民,打富济贫,连日庆功。这时,义军势力迅速扩大到湘南和两广边境,并以新田、常宁、桂阳3县边境结合部地带为大本营,设寨筑垒,与官兵抗争。
血洒洋泉镇
赵金龙起义军势力的迅速发展,引起清廷恐慌。道光十三年(1833)三月,湖广总督卢坤、湖北提督罗思举、贵州提督余步云和云南副将曾胜,率领湖南、广东、广西、湖北和贵州5省数万大军,分兵迂回包围义军大本营驻地。赵金龙分兵3路防守迎战:一路由赵福青率领,驻扎常宁、桂阳边境防守;一路由赵文凤率领,驻扎于新田、蓝山、宁远边境防守;一路由赵金龙亲自率领,驻扎在大本营,左右策应。3月19日,赵福青在桂阳边境的白水洞、杨家铺与游击鲍友智开战,其他各路义军也相继与官兵发生激战。迫于各路官兵人多势众,声势浩大,各路义军只好逐步收缩阵地,退守于常宁黄洞、洋泉镇一带。3月20日,卢坤令南北两路官兵向黄洞、洋泉镇移营相逼,最后将义军围困于洋泉镇。洋泉镇四面环山,有坚固的墙垣城池,清军几次发起总攻,均被义军打退。
3月29日,清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趁大雨发动进攻,越墙垣进入街前街后,两面夹攻。义军依托民房墙垣,多次击退官兵进攻。4月6日,清军四面合围,义军浴血奋战,打死打伤官兵675人。战斗持续到4月16日,经过20多天血战,义军伤亡惨重,所剩800余人,固守杨家大院。4月19日,卢坤亲抵洋泉镇督战,义军与清军展开了更为激烈的巷战、逐屋战,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赵金龙不幸中弹牺牲。赵文凤在战斗中被俘,就义于洋泉镇。义军余部在赵子青率领下突围转移到蓝山、江华与广东交界的山区,继续坚持战斗,后来也在江华濠江冲为清军所败。
赵金龙领导的楚粤瑶族人民大起义,是一场反对封建压迫和剥削的正义斗争,是湖南乃至全国瑶族史上最大的一次起义,也是永州历史上农民斗争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残酷统治,也为以后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起铺了路。特别是起义军那种宁死不屈、誓与封建统治者血战到底的斗争精神,将永载青史、光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