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兴建于1406年明永乐年间,落成于1420年永乐十八年。不管有没有亲自去过故宫,对于故宫中挨着墙的一排大铜缸,很多人应该都是有印象的。毕竟现在的传媒和网络,已经非常发达了。
那么,这些大铜缸有什么作用呢?很简单,就是用来储存消防用水的。
故宫中的宫殿多以砖木结构为主,比较容易起火燃烧。据记载,故宫刚刚正式完工四个多月,主殿太和殿就因为遭到雷击起火,被焚为了废墟。所以,为了解决火灾问题,宫中就增加了数百口铜缸、铁缸,摆放在各个大殿、房宇周边,方便在发生火灾时,及时取水灭火。
古人称“取水”又叫“走水”,让水走起来,非常形象呀。因此,火灾就被避讳的称为了“走水”,只要有人一喊“走水”啦,大家就知道这是发生火灾了,要赶快运水去灭火了。此时,这些大缸自然就派上用场了。
在清朝时,宫内的大缸由内务府统一管理。每天一早,内务府的官员便会让宫中杂役从宫内的井中取水,将每一口大缸灌满清水备用。
北京的冬天非常寒冷,缸中的水是会结冰的。古人充分发挥了智慧,他们会给缸穿上棉衣保温。每年阴历十月到第二年二月,他们会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盖上缸盖。当气温再低时,还会在缸下的石质基座内放上一盆炭火,给大缸烤火。这些炭火由专人看管,定时更换,以保证炭火昼夜不息,让缸内之水不结冰。这就是所谓故宫内的一些大缸,所存之水终年不结冰的奥秘。
据《大清会典》的记载,宫中共有大缸308口。这些缸有明代铸造的,也有清代铸造的,而且材质和大小也各有不同。明代铸造的大缸,多数为大铁缸,部分为铜缸。到了清代,更加讲究级别,所以,除了铸造大铜缸之外,还铸造了鎏金大铜缸。
鎏金大铜缸,是故宫内规格最大的缸,这些缸口径1.66米,每个重达1696公斤。据乾隆时期的《奏销档》记载,这些铜缸缸体的制造成本,在当时合白银500多两。缸身上再用一百多两黄金进行鎏金,铸造一口鎏金大铜缸的总成本在1500两白银以上。
这些规格最高的鎏金大铜缸,自然也要被摆放在故宫中最重要的位置,就是皇帝上朝议政的太和殿、保和殿两侧,以及日常听政的乾清门外。
到了现在,故宫中的消防大缸,已经从最初的308口,仅剩下了231口。其中,鎏金大铜缸原有22口,现仅余18口。据故宫博物院的公开资料显示,在1944年6月19日,日本侵略军掠去了丢失的77件大铜缸中的54件。
而故宫中现存的某些鎏金大铜缸的缸身之上,还可以看到累累的刀痕。据说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故宫后,侵略军为了得到缸身之上的黄金,用刀刮削留下的痕迹。
到了现代,故宫有了更先进的消防设施,故宫中的这些大缸,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却给我们带来了另外一个谜团。那就是为什么在多雨的夏天,这些大缸却不会积水呢?
原来,古代的工匠也非常聪明。因为缸内的水是要定期更换的,所以,工匠们在铸造这些大缸时,都在缸的底部预留了排水孔。需要的时候,打开排水孔,缸内的水就可以排得干干净净。
现代,这些大缸已经不需要储水了,所以,这些排水孔都是打开状态。为了保护排水孔的通畅,还会有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维护。正因为这个原因,这些大缸在北京多雨的夏天,也不会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