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与张仪,同为秦国的辉煌立下汗马功劳,但历史对二人的评价却不尽相同。秦惠文王时期,张仪施展连横策略,巧妙地破坏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为秦国化解了巨大的危机。而在秦昭襄王时期,范雎则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为秦国的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然而,与张仪相比,范雎的名声似乎并不那么响亮,甚至有些人认为他是个小人。
范雎的人生充满了起起伏伏。在入秦之前,他在魏国任职,曾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齐襄王赏识他的才华,送他礼物,但这却引来了须贾的嫉妒和怀疑。须贾向魏国宰相魏齐告发范雎通敌,导致范雎遭受了残酷的毒打,甚至奄奄一息。然而,范雎的坚韧和机智救了他一命,他装死逃过了一劫。
命运似乎对范雎并不公平,但一切都在他进入秦国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得到了秦昭襄王的赏识,并利用秦国的力量报复了在魏国曾伤害过他的人。魏齐在惊恐中自杀身亡,这无疑是对范雎曾经遭受的痛苦的一种宣泄。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只是范雎报复的开始。
范雎进入秦国时,与穰侯发生了一次不愉快的相遇。穰侯厌恶游说之士,当看到范雎的车马时,他怀疑车中藏有游说之士,也就是范雎本人。虽然范雎凭借智慧逃过一劫,但这件事无疑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一旦在秦国站稳脚跟,范雎便着手实施他的报复计划。他建议秦昭襄王驱逐四贵,无疑是在针对穰侯。
然而,范雎最被人诟病的并不是他的报复行为,而是他陷害白起,导致这位伟大的将军无辜惨死。白起是战国的传奇将领,为秦国立下了无数的战功。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英雄,却被范雎的谗言所害,最终冤死。许多人因此对范雎深感不满,认为他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人的伤害,更是对整个国家的损失。
对于历史上的范雎,人们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报复,有人则认为他是个小人。但无论如何,他的故事都是一段充满曲折和戏剧性的历史篇章。范雎,秦国丞相,权倾朝野,风光无限。然而,他的心胸却狭窄得很。白起,一代名将,战功赫赫,却因范雎的一己私欲,最终惨遭毒手。这其中的恩怨纠葛,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话说长平之战,白起率领秦军大败赵国,坑杀赵国士兵四十万。此战过后,赵国军心涣散,俨然成了待宰的羔羊。白起见机不可失,便向秦王请缨,欲乘胜追击,一举拿下赵国。这提议本是上上之策,然而却触动了范雎的利益。
\范雎虽贵为丞相,地位显赫,但白起若是此战得胜,声望必将盖过自己,甚至有取而代之的可能。于是,他心生妒忌,设法阻挠白起进军。他以秦军疲惫为由,劝说秦王收回成命,让白起撤军。秦王本是一代英主,本该明辨是非,然而在这关键时刻,却听信了范雎的谗言。
数月后,秦王发现赵国奸计,欲再度出兵。可惜此时白起已无心恋战,称病不起。秦王几番催促,白起始终置若罔闻。最终,秦王一怒之下,赐死了白起。
有人说,白起之死是因其性格执拗所致。然而,若不是范雎在背后搞鬼,白起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范雎虽贵为丞相,心胸却如此狭隘,为了一己之私,竟然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其行径可谓是不忠不义,无耻之尤。
回想起长平之战后,范雎若能以国家为重,支持白起进军赵国,或许历史将会被改写。只可惜,这一切都被他的自私所葬送。白起一代名将,就此陨落,着实令人叹惋。
通过这段历史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和险恶。在权力和利益的诱惑下,有些人会变得自私自利,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真正的英雄和智者,却能以大局为重,胸怀天下,为国家和民族的福祉而奋斗终身。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教训和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