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略过原文,直接读解析和启发
第100卷!孝宗穆皇帝中之下
升平三年(己未,公元三五九年)
原文:冬,十月,诏谢万军下蔡,郗昙军高平以击燕。万矜豪傲物,但以啸咏自高,未尝抚众。兄安深忧之,谓万曰:“汝为元帅,宜数接对诸将以悦其心,岂有傲诞如此而能济事也!”万乃召集诸将,一无所言,直以如意指四坐云:“诸将皆劲卒”。诸将益恨之。安虑万不免,乃自队帅以下,无不亲造,厚相亲托。既而万帅众入涡、颍以援洛阳,郗昙以病退屯彭城。万以为燕兵大盛,故昙退,即引兵还,众遂惊溃。万狼狈单归,军士欲因其败而图之,以安故而止。既至,诏废万为庶人,降昙号建武将军。于是许昌、颍川、谯、沛诸城相次皆没于燕。
东晋废动作不断,这次北伐又以失败告终,没有良将,没有完全的准备,寄希望于侥幸的行动,无谓的消耗国力和人心,这都为它的灭亡在积攒力量,这也为后来刘裕的崛起奠定着基础,因为军人早已对东晋朝廷不拿他们的性命当回事的行为恨之入骨。
军人从来都不害怕战争,但是军人绝对害怕被蠢猪似的将军带领着执行蠢猪似的决定。
谢万就是蠢猪似的将领,而此时的东晋朝廷做出的决定就是蠢猪似的决定。
原文:秦王坚以王猛为吏部尚书,寻迁太子詹事。十一月,为左仆射,馀官如故。
王猛是做事的,邓羌是挂名的,这一点苻坚很清楚。扫除贵族不奉法者,为前秦凝聚实力,王猛立下大功,自然要赏。
原文:十二月,封武陵王晞子逢为梁王。
大旱。
天灾,战争,惨!
原文:辛酉,燕主俊寝疾,谓大司马太原王恪曰:“吾病必不济。今二方未平,景茂冲幼,国家多难,吾欲效宋宣公,以社稷属汝,何如?”恪曰:“太子虽幼,胜残致治之主也。臣实何人,敢干正统!”俊怒曰:“兄弟之间,岂虚饰邪!”恪曰:“陛下若以臣能荷天下之任者,岂不能辅少主乎!”俊喜曰:“汝能为周公,吾复何忧!李绩清方忠亮,汝善遇之。”召吴王垂还。
慕容俊把燕国的功业推上一个新的高度,这是他的功劳,但没有好的继承人,这是他的遗憾。燕国三代英杰(慕容廆、慕容皝、慕容俊),将一个寓居东北的小部族带到了中原核心腹地,至此,似乎已到强弩之末。
慕容俊担心自己死后,慕容恪会抢班夺权,于是他的内心犹疑不定。既担心太子不能守住燕国江山,又担心太子会大权旁落,所以他对慕容恪说的这一番话应该不只是单纯的试探,可能还会有一点纯粹的真心。只是经过试探之后,他得到了最为满意的答案,这一点出乎他的意料,所以大喜。
慕容恪能做周公,那就万事大吉了!
之前,他知道慕容恪的能力;现在,他了解了慕容恪的忠心。还有比这更好的安排吗?没有了!可以放心的走了!
可以说慕容俊的安排还是很好的,他看人选人也很准,李绩很合适辅国。但人都是有眼缘的,自己喜欢的,并不代表自己的儿子也一定会喜欢。
原文:秦王坚以王猛为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居中宿卫、仆射、詹事、侍中、中书令,领选如故。猛上疏辞让,因荐散骑常侍阳平公融、光禄、散骑西河任群、处士京兆-彤自代。坚不许,而以融为侍中、中书监、左仆射,任群为光禄大夫,领太子家令;-彤为尚书侍郎、领太子庶子。猛时年三十六,岁中五迁,权倾内外;人有毁之者,坚辄罪之,于是群臣莫敢复言。以左仆射李威领护军,右仆射梁平老为使持节、都督北垂诸军事、镇北大将军,戍朔方之西;丞相司马贾雍为云中护军,戍云中之南。
王猛坐着火箭升上来了,苻坚给了他绝对的权力和不用质疑的权威。用人如此用,可见苻坚的魄力、胆识和心胸!
原文:燕所征郡国兵悉集邺城。
慕容俊本打算征集举国之兵南伐,西征,兵已集,人将没(mo)。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历史没有给燕国这个机会。站在前秦的角度说,历史给了前秦机会。也许历史、老天给的机会是均等的,只是前秦赶上了,并抓住了这个机会。
天道悠悠,高深莫测,我们无法预测天意,唯有守住人道,按规律做事,按道德标准做事而已。
天命难违,人道易守。守人道,待天命。纵然天命所归,亦需人事努力。
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