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引言
历史上有很多人物饱读经书,且有一腔爱国热血,他们有的一生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入仕做官。而当时的历史环境,也使人们对念书产生了极大的执念,毕竟国家奉行的是仕农工商的政策,而商人则被认为是最低等的。感人的是在如此的环境和氛围之下,仍有人选择了另辟蹊径,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不拘泥于大家都去追求的东西。
古时不乏有像孔乙己那样的人学已致疯,也有像清代的顾炎武那样的人独具慧眼,他青年的时候就想要经世致用,于是选择参加抗清起义,也在不断填充自己,在天文方面、兵、农等都有所造诣,后来也是开辟了新的学风学气,将致学与军事合而为一。而我们今天所讲的主人公,说他拥有丰功伟绩一点不夸张。
这位号称明朝“袁隆平”的人物,出生于何处,又有着怎样的家庭背景?
1543年陈振龙算是出生于沿海,家住福建福州长乐县。由于家中非富非贵且上世业儒,所以起初陈振龙励志发奋学习,考取功名,想要顺利入仕,以后也为百姓造福,二十岁才中秀才。这不得不让人觉得古代竞争是否过于激烈?不过对于学习的执着这一点倒是值得我们现今学习。秀才在当时算得了什么?简单地来讲,当时的秀才顶多算是现在的一个初中文凭。但好在他乡试不第,也就是没考上。
为什么用“好在”一词,因为他前面遭遇的种种只是为后面他将做的贡献铺垫。而且本身来讲学习固然是好的,可当时的四书五经只是麻痹人的神经,束缚人的思想,没有考上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既然入仕不成,那就经商如何?他的跳跃性让人折服,毕竟商人在当时社会过于卑微,国家也不太支持。年轻人还是拥有着一腔热血,来自沿海的优势自然也是能经常接触到很多商人,时常也会搞一点出国购物那种,这也是陈振龙的机遇,因为当时的陈振龙就顺利的跟着商人去“国外游”了一圈。
他是如何顺利将所需之物带回中国,又如何将其得到极大的推广,使得当时全中国都为之受益?
因为在15世纪的时候殖民扩张就早早地开始了,他们所到的这个国外,其实就是现在的菲律宾,不过当时的菲律宾不过只是西班牙所管束的一块领土,但也给菲律宾带来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这里面就有“甘薯”,而且还是当地的主食。说实话,就这?你可能认为甘薯这个东西不值一提,毕竟现在农村有的还将它用来喂猪。可是在那个时候他们连甘薯是啥都不知道,而明朝本就人口众多,生产力却不发达。
他灵机一想,把这个带回去,没准以后有大作用,从一种程度上解决人们的饥饿问题。最主要的是,只要能将它带回去,种植成功后将它作为一个新品种也很香,好吧!可是“别人家的东西”岂是你想带就带得走的?当时的菲律宾并不外传这个甘薯的种子的,那怎么办呢?好在陈振龙发现了一根吸水绳,他就将甘薯的藤弄进吸水绳中,蒙混过关,成功地带回了国。所以这一遭是没有白走,收获颇丰。
他也不愧是一个实干家,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干,二话不说就把那个藤条栽进了自家田中。要说甘薯是实打实的生命力顽强,就光靠一根藤,它还就真自己到处生根繁衍扩土,最终结出了果实。他没有自私自利,就自己独吞了“胜利的果实”,而是选择告知当地官府,并让全村人都栽种上,享受到这个福利。
而1593年就恰逢天旱,我不得不感叹现在时代与科技的发展,毕竟明朝对于这种旱灾真的是无能为力到绝望,他们生产力低下,本就没有什么储备粮食。还好的是,当时的陈振龙将这个甘薯上报了上去,希望能解决当时老百姓的困境,于是甘薯开始从沿海不断向内陆等地区播种开来。甘薯也成为解决粮食、生存问题的一大“药方”,据古籍记载“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你能够想象陈振龙这一举动将甘薯扩展开来是救济了多少人?养活当时中国那么多人,他被称为明朝“袁隆平”当之无愧。
道光年间,人们为了纪念他,专门修建了“先薯亭”。而时至今日,甘薯也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国种植面积已达到一亿多亩,产量那就更是难以想象了,至少至今在农村依然保持着种植甘薯的习惯。很多人对于甘薯的鲜甜也是十分喜爱,它可以是家常菜,也可以做点缀,还是得益于陈振龙先生的贡献。
结语
陈振龙先生是有一颗留意生活的心、有一颗忧国忧民、居安思危、学以致用的心,才会冒险将甘薯的藤带回中国,还将其在中国铺展开来。
我们对于他心生敬佩更应该学习他所有的精神。从古至今,先人留存了很多东西造福于我们,我们记住他们丰功伟绩的同时,还应学会自己去创造自己去留意一些对国家和社会有利之物。也明白很多东西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
参考资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