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宁古塔流人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说:“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另一流人杨越之子杨宾两次来宁古塔探亲,他在《柳边纪略》中说:“宁古塔之名不知始于何时,宁古者汉言六,塔者汉言个。”
宁古塔的来历
宁古塔原本是没有塔的,它的遗迹在中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旁边。如今那边早已发展得特别好,因而使人难以明白,清朝人为什么死也不愿意到那边去。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还是先要了解下“宁古塔”原本是啥意思。
“宁古塔”用满语分开来解释,“宁古”指的是“六个”,而“塔”则是台的含义。据传,当初努尔哈赤的高祖父福满的六个孩子,就是定居在这里。因而在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后,他们便被称作“宁古塔贝勒”。还可以说,这儿是清代的龙兴之地。
最初,宁古塔是清代提供八旗兵力、戍边和部队贮备物质的军事重镇。之后,因为清代将国都迁到北京,位于偏僻的宁古塔,慢慢失去边防重镇的必要性。
犯人为何最怕被发配到宁古塔
当然了,先祖日常生活过的地区,也不可以漠不关心。而宁古塔位于偏僻,气温微寒,四季冰封。据当初曾放逐在这里的人说:“宁古寒苦天地所无,自初春时节到四月中下旬,风大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连阴雨连续,八月中下旬即下雪,九月初河流尽冻。雪才到地便可做成坚冰,一望万里皆一望无际冰雪。”总而言之,是个气候极其极端的人迹罕至。
清代执政者特别聪慧,他们将这个地方做为了更新改造罪犯的劳改农场。一者是为了让犯罪分子们悔改,其次也为了开展爱国主义精神文化教育。因此,直到如今的宫廷戏中,皇上还总是会有句经典台词:“发配宁古塔,永远不可进关。”
由此可见发配宁古塔一定是特别目不忍视的事儿,清代文人墨客方洪干便说过:“人说黄泉路,若到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路也不害怕了!”为何他会那样感叹呢?
从北京到宁古塔要走几千里,路程遥远,也是戴枷而行,全靠两只脚晃来晃去。一路上日夜兼程,备受摧残,仅是跋山涉水就可以把人瞎折腾个差不多。很多人并不是在宁古塔死了的,只是不堪其苦,在路程中就死了。
总算走到宁古塔,就需要给“披甲人为奴”,说白了“披甲人”便是本地的驻兵。既然是做奴仆,也就是劳动改造。架桥铺路,开垦种田,什么苦干什么,什么累做什么,总而言之不必想有舒适安逸日子。再加之定居极端,饮食搭配标准也特别差,没有个健康身体,在宁古塔是活不下去的。
既然活不下去,就想办法“越狱”。但是宁古塔旁边并不是山林便是沼泽地,人迹荒凉,经常出现虎熊出没动画片。很有可能还没有逃多远就迷失了目标方向,最后并不是冷死便是被猛兽吞掉。
那时候被放逐在宁古塔的,多是科学考察要案和文字狱有关的江南大儒,或是王公贵族。这些人家中富有,从小便娇生惯养,哪儿吃过什么苦。因此在宁古塔那么极端的地区,受不了极冻的气候,再加之水土不服情况这些缘故,能生存出来的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