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讲这位皇帝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三国里面谁最厉害?很多个答案可能会提到“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神话人物,《三国演义》里形容他: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简直厉害极了!
但是,这样厉害的诸葛亮,还是被一个人治了,这个人叫“司马懿”。所以,司马懿也很厉害!但是,厉害极了的司马懿,在曹操、曹丕当政时期,完全不受重视,排位很靠后,是谁对他委以重任的呢?
那便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个皇帝——魏明帝曹叡(ruì)。
如果中国的皇帝评选一个“最悲催的皇帝”的话,曹叡一定榜上有名。他的母亲甄氏,最早是汉献帝时期幽州刺史袁熙的妻子,曹操打败袁绍后,甄氏被魏文帝曹丕抢走了,生了曹叡和妹妹东乡公主。
曹叡从小长得帅气十足,而且聪明伶俐,爷爷曹操特别喜欢他,走到哪里都带着。曹操经常感叹:“我的家族基业,有了你就可以继承三代了!”
曹叡就暗自好好努力,向着一个优秀的接班人不断奋斗,220年,爷爷曹操去世那年,15岁的曹叡被封为武德侯。但是命运对他真是是太残酷了,第二年,他的亲生母亲,被他的亲生父亲曹丕给赐死了,因为曹丕的正室夫人郭皇后,是一个嫉妒心非常强的女人,甄氏长得很漂亮,儿子又成为太子,所以说话就不太注意,把郭皇后给得罪了,一次因为说了几句抱怨皇帝曹丕的话,郭皇后添油加醋,于是被曹丕给处死,曹叡的武德侯也被取消了。
第二年,曹丕把曹叡过继给郭皇后当干儿子,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把曹叡立为太子。但是,曹叡自己就这样每天在杀害了自己亲生母亲的仇人“抚养”下,忍辱偷生,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曹叡继位,也就是魏明帝。他这个皇帝太难了,爷爷曹操、父亲曹丕、叔叔曹植,,名声实在是太大了,自己生活在如此巨大的阴影下,倍感“亚历山大”。
古往今来的人,大家对曹叡的评价,可谓“冰火两重天”。吴国著名的大将陆逊评价曹叡,说他“选用忠良,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就是懂得用忠臣良将,对老百姓少收税,很得老百姓的支持,但是,近代的史学家,像吕思勉、蔡东藩等人,就认为曹叡则有“荒淫奢侈”,各种“差评”,2017年热播的电视剧《军师联盟2虎啸龙吟》里,更是将他塑造成只知道吃喝玩乐、嗜杀成性的暴君。
那么,曹叡的执政能力究竟如何呢?
刚上任,曹叡就给了“爷爷辈儿”的孙权一个下马威。孙权认为自己和老冤家曹操、刘备是一个辈分的,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把这位“乳臭未干”的小朋友放在眼里:不值一提,不值一提,爷爷教教你怎么做人吧!226年的8月份,孙权宣布吴国军队进攻江夏,气势汹汹杀来,曹叡这时候展现了自己的才能,分析了战局以后,制定合理的战术,打退了吴国军队的进攻。
孙权一看:啊?孙子你可以啊!这次派东吴大将军诸葛瑾、张霸率部队再次进犯襄阳。这时候,三国后期的男一号闪亮登场了——他就是司马懿。曹叡这次启用了他,封他为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果然厉害,指挥魏军大破吴军,还把吴国的大将张霸给斩首了。
这一仗之后,曹叡开始把魏国的厉害人物,轮流搬上了前台:钟繇(zhōng yáo)当太傅,征东大将军曹休当大司马,曹真当中军大将军,司徒华歆当太尉,司空王朗当司徒,司马懿,当了骠骑大将军!这几位组成了魏国的“梦幻阵容”,所向无敌!
这边刚摆平了吴国的进攻,那边,还有一位“爷爷”来欺负曹叡了,他就是诸葛亮,诸葛亮六出祁山,坚决要和魏国打,而正是曹叡,坚定的任用司马懿,抵挡住了蜀国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厉不厉害,要看参照物是谁,曹叡打败的,可是自己爷爷辈儿的孙权、诸葛亮,所以你说,曹叡厉不厉害?
公元235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积劳成疾,不幸去世,魏国和蜀国之间,终于不再是随时都在打仗状态了。
曹叡在政治上,是个很有手段的皇帝。为了对付吴国和蜀国,他把曹真、曹休、司马懿这些魏国特别厉害的人都调到一线去,驰骋边疆,无法有效地干预朝政,曹叡顺便把人事、军权、国家各项政务权利,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保证了曹魏的稳定和繁荣。
曹叡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儒家经典教育,228年,他颁布了诏书,要求全国“尊儒贵学”,大力推行儒家思想,在洛阳修建了魏国宗庙,把自己的祖先们都请到庙中,爷爷曹操是魏太祖,爸爸曹丕是魏高祖;在选拔人才上,曹叡继承曹操“唯才是举”的人才观,用“重才尊文”的政策笼络读书人,建立了一套以法家为主,儒家为辅的政治制度;同时,曹叡高度重视礼乐制度在治理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他在位期间,致力于宗庙、演奏乐舞诸礼制的制定和完善;曹叡还特别重视国家的法制建设,对当时的法律进行了改革,让陈群等人制定了《新律》、《州郡令》、《尚书官令》等有关法律法规180多篇,使得曹魏的法律在三国之中是最完善的一个。
曹叡当了皇帝后,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是普通老百姓的上书,曹叡都非常重视,必须一一亲自过目,从来没有厌烦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存在。但是曹叡是个很有主见的皇帝,他认定的事,很难更改,也就是说大臣们的劝诫并不一定能有效果,尤其是在生活方面,自诸葛亮死后,曹叡认为最大的敌人消失了,自此有所放松,整日沉迷酒色,大兴土木,大臣们屡屡劝谏,曹叡一概不理。但是他与一般的昏君不同的是,他并不因此打击报复大臣们,而是我行我素,自己认定的事不管别人如何看,都很难改变。
曹叡还是一位文艺青年,虽然才华不如自己的爷爷、爸爸和叔叔,但是也是很优秀的。他写的《甄皇后哀策文》,感情真挚,情致委婉,是一篇怀念母亲的佳作;他留下来的十八首诗歌以《棹歌行》为代表,描写魏国平吴战争,将魏军出征时的威仪和军士的威猛刻画得栩栩如生。而在一些抒发个人感情的作品中,他的《长歌行》和《步出夏门行》等诗歌,也是十分优秀的作品,所以很多人将曹叡列入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的过渡人物。
后来的历史学家们,是这样评价曹叡的:优点缺点各占一半,会打仗、会用人、懂政治、懂法律、比较宽容这些都是优点,尤其是宽容、能听朝中大臣们的不同声音这点上,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见的!他的缺点就是,私生活有点不太检点,当然最重要的失误,就是在确定继承人和托孤大臣方面。
因为私生活的不检点,曹叡没有孩子,36岁那年,自己得了重病,知道自己时日不远了,就立自己的养子,8岁的曹芳为太子。而曹爽、曹宇、夏侯献等曹氏家族的宗亲,也顺理成章做了托孤大臣,但是曹叡觉得这样不太保险,要有人能制衡一下,于是,选择了一位辅政大臣,来平衡一下大局。
这位大臣就是司马懿,曹叡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这次任命,直接葬送了曹家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