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家军是南宋初期由岳飞领导的抗金军队,其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金人对岳家军的评价是“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
岳家军是以牛皋、董先各部义军为主干,后陆续收编杨幺等农民军部众,还吸收山东两河忠义社梁兴、李宝等,汇成岳家军。
岳家军的兵力发展壮大的过程
岳家军的建立,从1130年初杜充叛变投靠金国起开始算起,转战于建康(现南京)一带、淮动(今江苏西部、安徽东部)、灭曹成、灭杨么、恢复襄汉六郡,在湖北襄汉六郡固定驻扎下来。
建炎三年(1129年)初,岳飞作为东京留守司的统制,手下有2000的兵力,这时候他还隶属于杜充。当年冬天,杜充投降金朝,岳飞开始独立成军,在江南坚持抗战。
1130年,岳飞率军攻克建康,将金军击退到大江以北地区,当时岳飞的兵力有精锐能战之士差不多二万人,后来他被委任为通、泰镇抚使,有兵马一万多。
1132年夏,岳飞在击败盗匪曹成时,根据历史记载当时岳飞的“本军官兵才一万二千余人”,而在当年冬天时,岳家军已经有二万三千人,这几乎是扩充了一倍。
1133年七月,宋廷下令让岳飞派官兵三千人,前往广州屯垦戍边,兵力有所减少。这时候有江西安抚使赵鼎上奏说:“岳飞兵数二万一千有余,除火头、辎重、守寨、疾病人外,实得战士一万五、六千人。”
1134年,岳家军举行了第一次北伐,收复襄汉六郡。岳飞管的地盘大了,原先的那点兵力就不足了,于是宋廷就为岳飞加强兵力,自绍兴三年九月开始,先后将李山、傅选、牛皋、董先、李道等部划归岳飞。
岳飞在第一次北伐后,上奏给宋廷是这样写的:“飞今见管军马,兼拨到牛皋、董先两项,共一千余人,合飞本军都计二万八千六百一十八人,辎重、火头占破在内。”
岳飞在给宋廷上奏中提到自己的兵力,认为自己的防区广阔,宜屯正兵六万,也就是说想让宋廷增兵,但宋廷回复他是暂时不可能大量增加兵员。
虽然宋廷没有给岳飞增兵,但由于荆湖北路安抚司统制崔邦弼和颜孝恭两部,因原先攻打襄汉而暂时归岳飞管制,以后又正式并入岳家军。崔邦弼部有三千人,颜孝恭部约有一千九百人,这两部加入让岳家军兵力增至三万以上。
岳家军的兵力大扩充,是在1135年,杨么军被岳家军镇压后,得“丁壮五、六万人”,这些人大部分被编入岳家军。而且岳家军还得到了一千多艘战船,拥有了自己的水军。
此后,又有多路人马加入岳家军,由于兵力激增,宋廷决定将岳飞全军由原来的“拾将”的编额,扩编为“以叁拾将为额”。关于岳家军后期的兵力,各书记载大都比较一致,就是“岳飞拥兵十万”。
绍兴五年,岳家军激增至10万人,考虑到在南宋初的军队中,一般约有十分之二、三的辎重、火头军等非战斗人员。因此,这10万的岳家军,实际上也就大约有七、八万战士。
岳家军的编制
根据《武经总要》上的记述:“大凡百人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或隶殿前,或隶两侍卫司”。
自宋神宗实行将兵法以后,军队的编制和将领的名称逐渐发生变化。而到了南宋,军队的基干已非禁军,而是由宣抚使、招讨使、制置使、都统制等大军区司令指挥的屯驻大兵。
南宋初屯驻大军设置队一级的编制,却无都、营两级编制,军和厢两级编制大致由将和军两级编制所取代。
南宋军一级编制实际上相当于北宋前期的厢。虽然南宋仍然保留了“三衙”的名目,但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的军队只分别成为一支屯驻大兵,而其他的屯驻大兵,“三衙”已无权管辖。
南宋时,统制官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等名目,统领官也有统领、同统领、副统领等名目,这都是军一级的武将。统领或作为统制的副手,有些人数少的军甚至只设统领。
正将、副将、准备将是将一级的武将,被统称为“将官”。在将官之下又有训练官、部将、队将、队官等名目。
由于南宋时期对军队人数并没有固定编额,就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数多的将有时候甚至比人数少的军相比,兵员甚至还更多一些。
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岳家军共有十二军:
(一)背嵬军,(二)前军,(三)右军,(四)中军,(五)左军,(六)后军,(七)游奕军,(八)踏白军,(九)选锋军,(十)胜捷军,(十一)破敌军,(十二)水军。
岳家军十万人的队伍,如果以十二平均计算,则每军为八千余人。然而实际上各军人数是不会相等的,以岳飞的“亲军”背嵬军为例,光马军就有八千余骑,再加上步军,就有万余人。
在绍兴九年(1139年)二月统计,岳家军共有二十二名统制,五名统领,二百五十二名将官。在这二十多名统制中,最重要的是王贵、张宪、徐庆、牛皋和董先五人。
王贵、张宪和徐庆三人参加岳家军最早,是岳飞最信任的部将,特别是王贵和张宪两人,他俩一直是岳飞的副手,有时候可以代替岳飞主持军务。
王贵任中军统制、提举一行事务,张宪任前军统制、同提举一行事务。两人兼任后两个略有高低的头衔,不但可以代替岳飞主持军务,还可以指挥其他统制作战。
除了以上的军职编制外,岳家军还有一个幕僚机构,根据记载岳飞在1136年二月任招讨使时,有参谋官一名,参议官一名,主管机宜文字一名,书写机宜文字一名,干办公事六名,准备差使八名,点检医药饭食二名。
这里需要说一下的是,这幕僚并非全部是文士。岳云这样的猛将,却按当时规定担任书写机宜文字一职。
岳家军的正式军号叫作什么名?
“岳家军”本是南宋初的民间习惯的称呼。当时分隶张俊者,则叫张家军;分隶岳飞者,则叫岳家军,分隶韩世忠者,则叫韩家军。
岳家军的正式军号,在1131年七月,被定名为“神武右副军”,同年十二月改名为“神武副军”。1133年九月,改名为“神武后军”。1135年十二月,被改名为行营“后护军”。
岳家军被誉为“以一当十”,在金军中还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说法。可以说岳家军是南宋初期最精锐之师,但岳家军的这种称呼却触犯了宋高宗的大忌。
1141年,在解除岳飞等大将的兵权后,宋高宗下令将各屯驻大军,一律冠以“御前”两字,以示所有军队是直属皇帝的。
岳飞惨遭杀害后,投降企图以高压手段,而将“岳家军”从史册上一笔勾销,却事与愿违。
岳飞在过世五十多年后,爱国诗人陆游还特意写了“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并作了诗注“岳家军,盖绍兴初语”,以示对这支军队的怀念,对投降派倒行逆施的愤慨。
随着时光不断的流逝,神武后军、行营后护军之类的正式军号,人们早已忘记;张家军、韩家军之类的称呼,人们也早已忘记了。
但唯独让南宋投降派最憎恨的“岳家军”一词,却流传千古,独享盛名。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纪念。
写在最后:
岳飞在罢兵权之前,最高的实职是宣抚使,这个职位相当于仅次于宰相的执政级大臣。就算如此,岳飞依然不是全国的统帅,而只是京西南路和荆湖北路一个大军区的统帅。
南宋初期,韩世忠拥兵3万(一说8万),张俊拥兵8万,刘光世拥兵5万2千余人,吴玠拥兵6万8千余人,杨沂中拥兵3万余人,刘锜拥兵1万多人。
岳家军不仅战功大,素质最好,而且也是兵力最多的,在当时各军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真不愧是抗金的主力和中坚力量。
这也是南宋在与金朝议和时,金人一定要投降派处死岳飞的原因所在,只要岳飞一日不死,岳家军就是金朝最大的威胁,只有把岳飞打倒,岳家军就不会对金朝有威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