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64年春天,我国的核弹研发即将收尾,邓小平同志受中央指示前来兰州视察。
“辛苦了,同志们!”
邓公一边微笑,一边握研究员的手。
就在他往工厂深处走时,一抹蓝色的身影闯入他的眼睛,他看着工厂内唯一一名女研究员,吃惊的问道:“你怎么会在这里?”
穿着工作服的妇女笑望着邓小平,伸出手说道:
“小平同志,好久不见了。”
这位女士是谁?为何会出现在核弹研究工厂?她与邓小平同志有着怎样的交集?
一,非凡的经历
1912年,王承书出生于上海一个富户家庭,她的父母是新思想的提倡者,从小就向她灌输男女平等的思想。
等到读书的年纪,王承书不同于其她女生,她对数学十分感兴趣,经常缠着父亲买一些数学类的书籍。
“你看看你,哪有女孩子的样子呦!”父亲拉着王承书的手,笑着说道。
虽是这样说,但父母对王承书的兴趣很是支持,经常出其不意的给她带一些理科相关的资料。
1930年,18岁的王承书凭借着优异的理科成绩考进燕京大学,成为物理系唯一一名女生。
当时极少有女生学习理科,王承书的到来让老师也十分惊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和同学发现王承书对数学和物理有着极强的天赋。
“王承书虽然是女生,但是她的成绩比班上的男生都要高,每次排名都是第一名。”
这是老师对她的评价。
1934年毕业之后,老师不愿这样一颗理科好苗子离开,便邀请他考本校研究生,还可以担任助教工作。
王承书欣然答应,于是开始学习考研知识,顺利在大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研究所。
当时的研究工作十分落后,很多数据都需要手算,王承书便每天泡在研究所里,几乎没有任何社交。
但有时候缘分就是猝不及防,王承书在读研期间结识到后来的丈夫,两个人有着同样的志向,很快就走到一起。
1936年,硕士毕业的王承书与男友张文裕结婚,可谓是双喜临门。
出了学校,王承书才了解到中国的现况,看着被压抑的人民,和布满殖民地的城市,心里很不是滋味。
她跟丈夫提议说:
“如今我们国家这副模样,我们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去海外学习先进技术,拯救落后中国。”
丈夫听到她这番话,也十分赞同,于是他们开始准备出国事宜。
正值战争时期,即便是王承书这样的“小康”家庭,也很难能拿出出国留学的费用,只有那种极为富裕的家庭才能供得起。
“文裕,我们申请美国奖学金,不给家里增添负担,我们靠学习赚钱。”
王承书了解到基金会后对丈夫说道。
于是,在多次申请之后,王承书终于在1941年收到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基金会的回信,留学资金有了眉目。
这年八月,王承书携丈夫如愿以偿来到美国,于
密歇根大学
就读博士学位,研究物理学。
她的导师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乌伦贝克,王承书在他的带领下在气体动力学上获得不小的荣誉。
“你的思想十分优秀,如果继续在物理界发展下去,下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一定是你。”
乌伦贝克对王承书说道。
原本王承书也想继续研究物理学,但在受到一封从祖国寄来的信后,她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二,“国家需要我,我要回去!”
这封漂洋过海的信中写道:
“王承书同志,你在物理界的能力有目共睹,如今中国正需要人才,我们期盼你的回归。”
看到信封上大学导师的落款,王承书陷入漫长的回忆,他想到赴美之前祖国的荒凉战乱,心中五味杂陈。
随后,她不顾导师的挽留,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毅然决然决定离开美国,她说:
“中国的条件或许不好,但条件是人创造的,祖国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创造条件!”
可世事无常,就在王承书和丈夫收拾行囊,准备回国之时,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中国和美国原本就脆弱的关系,直接变成敌对。
王承书的同事劝告他道:
“中美如今的关系,你大概是回不去了,不如就安心留在美国,继续我们的事业。”
王承书垂眸思考着,无声地摇了摇头,她想:
虽然科学无国界,但是我是中国人,祖国有召,定然必回。
但当时王承书身上的荣誉已经广受美国物理学界的认可,美国政府自然不愿意这样一个掌握先进技术的人员站到对立面。
“王承书女士,留在美国我们会给你想要的一切,金钱或是权力、地位,只要你想要的都可以。”
美国政府这样诱惑王承书夫妇。
但王承书和丈夫只是笑着送走他们,表示自己根本不在意这些身外之物,只想报效祖国。
美国政府见“软”的不行,他们就下发了一条法律:
中国科研人员禁止离开美国,否则处以重刑。
即便如此,王承书依旧没有放弃,她联系到在美国留学的中国人,一起向美国政府发起抵抗,还秘密联系到中国中央领导人。
从1950年开始,王承书就以给父母寄物件的方式,先后给我国科研工作所寄去300多份物理研究包裹。
可以说,中国在物理研究方向前行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王承书的物理学资料。
1956年,邓小平同志和周恩来总理通过与美方政府交涉,最终为留学研究人员换来自由,王承书和丈夫终于回到阔别15年的祖国。
“看到正在发展的中国,我的心里无比感动,这次回家,我会用尽毕生所学开创出一条物理之路。”
王承书说道。
10月初,背着行囊的王承书和丈夫离开美国,在一层又一层的美国警察的检查之下,终于可以踏上回国的轮船。
因为美国诱惑极大,有一部分赴美留学研究学者并没有回国,于是不少记者将目光放在回国的科学家身上。
王承书针对采访中的“牺牲自己利益”表示不赞同,她表示:
“我从不觉得自己是在牺牲,为祖国工作,不该被说成牺牲,这是不妥的。”
正是她的这种思想,才能带领着我国的物理事业越走越远。这不是牺牲行为,而是一种难得的民族大义。
三,新中国的女功臣
1958年,苏联试图通过武力控制我国,使中央领导人极为厌恶,最终,我国与苏联维持多年的友好关系破裂。
留在国内的苏联研究专家纷纷收拾行囊回国,我国研究到一半的核技术不得不中断。
甚至,有些苏联核弹研究专家在离开之际,把所有的资料一并卷走,留下一句:“这些数据你们中国研究一生也算不出来。”
这句话激怒了中国的物理研究学者,也激怒了中央领导人邓小平,他紧急召集来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对他说道:
“如今我国与苏联交恶,只有自己强大起来,能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就不必惧怕其他国家的威胁。”
听到此话,钱三强开始在国内寻找留学归来的物理学家,希望能用国外先进的技术继续未完成的核弹研究。
当时,王承书在国家物理研究院工作,同时还担任北大物理学教师,可以说对国内物理发展影响巨大。
钱三强找到她,说道:“王承书同志,我们的核研究遇到问题,还希望你能伸出援手。”
王承书听说国家需要自己,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可以,我将手上工作转交后,立刻投入核弹研究。”
作为唯一一位受邀的女物理学家,王承书的名声传到邓小平同志耳朵里,他还特意来拜访王承书,向她的加入表示感谢。
国家级别的核研究需要极高的保密性,王承书在工作期间很少与家人见面,即便见面也对自己的行程只字不提。
就连丈夫张文裕她也没告知,在研究原子弹期间,因为优秀的表现能力多次受到钱三强的赞许。
邓小平同志称王承书为:
“一位有着浓厚爱国情和卓越物理头脑的强大女性。”
王承书和丈夫两个人在物理界发光发热,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但都对对方持着保密状态,的确令人莞尔。
“我们都知道这个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作为家人,最好就是什么都不问,什么都不说,这就是最大的支持!”
王承书的丈夫如是说道。
1964年,在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我国的原子弹研究终于接近尾声,邓小平同志亲自来到兰州视察。
看到全场唯一一个女性时,邓公一下子就想到了曾经赴美留学归来的物理学家王承书,他惊讶的上前说道:
“你就是从美国回来的物理学家王承书吧!”
王承书见中央领导人邓小平还记得自己,笑着回应他道:“邓小平同志,好久不见您了!”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的第一枚原子弹在成功发射,随着罗布泊天空升腾起的蘑菇云,中国再也不是那个任人欺侮的国家了。
毛主席得知这个消息,拍着手连说了三声好,并对原子弹研究者给予赞扬,当他看到唯一的女性王承书时,赞赏道:
“巾帼不让须眉,这是我们新中国最伟大的女功臣。”
四,舍小家为大家
在举国欢庆之际,王承书偷偷隐去功名,回到家里为儿子做了一顿饭,她已经缺席儿子成长太久了。
“做好饭了,开吃饭吧!”王承书围着围裙,对刚刚放学回来的儿子说道。
等一家三口坐在桌前吃饭的时候,王承书盯着儿子的脸,不自觉地留下了眼泪,原来儿子已经长这么大了。
儿子是在美国读博期间生下的,刚开始的时候她学业不忙,和丈夫一起度过了一段十分幸福的平凡生活。
在王承书的印象中,儿子一直是小小的,歪歪扭扭走到她的腿边叫她妈妈,或是坐在她的腿上看书。
可如今在她眼前的孩子,早已比自己还要高,成为一位高中生,没有了当年的稚嫩模样。
儿子看着王承书泪流满面的模样,伸出手帮她拭去泪水,疑惑地询问道:“妈,你这是怎么了?”
王承书一把抱住儿子,呜呜哭出声来,她一边哭,一边哽咽着说:
“是妈妈的错,错过了你的成长······”
王承书的丈夫看她这般样子,连忙拍着她的背,递过来一杯水,安慰道:
“孩子知道你为国家工作,不怨你。”
感受着母亲泪水的少年也红着眼眶说:
“我知道,妈,我都知道,我一点也不愿你,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
一家三口你一言我一语,王承书总算平静了下来,他看着儿子和丈夫,握住他们的手点头笑着说:“吃饭吧,菜都要凉了。”
1965年,王承书担任华北研究院主任,主攻气体扩散机研究,与密歇根大学所学的为统一体系。
直到改革开放时,王承书听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设想,十分支持,被授予科学技术局总工程师,带领着一众年轻血脉为中国科学做贡献。
在从事科学研究这些年里,王承书开创的核聚变反应和等离子技术用处很大,另外,在原子弹研发期间,她的铀同位素分离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甚至于,在此后的各行各业都用到了铀同位素分离工作,这项理论在学术界一直被沿用至今。
1994年初夏,82岁的王承书死在努力一生的科研岗位上,为祖国的发展献出最后一丝力量。
在她死后,中科院许多人员为他吊唁,他们大都是王承书的学生。
真可谓是:桃李芬芳满天下教泽绵长遍九州
结语:
在中国建设时期,有许许多多个“王承书”,她们捧着一颗真心来建设祖国,等国家昌盛后,不带一根草离去。
或许有些人觉得他们忽视家庭,只为国家,但自古以来忠孝难两全,他们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又何尝不是给小家营造了一个更好的环境。
正如毛主席所说,他们是新中国的功臣,值得我们永远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