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史海遗珠:打开定陵背后的真正主谋竟是他
创始人
2025-07-16 10:32:34
0

1958年9月6日,新华通讯社向世界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开。陵墓是一座地下宫殿,全部用大块青白石砌成的拱券,有两层楼高、八十多公尺长。在后殿里放着三口一人多高的朱红色棺材,明朝第十三个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都躺在里面。

尸体已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这些锦缎时经三百余年,有的还金光闪闪。织锦品的发现,对了解和研究久已失传的明代特有的丝织技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条被封锁了两年多的消息一经发出,全世界考古界为之惊动哗然。美联社的报道这样描述到——这是中国自成立后有计划主动发掘的第一座皇帝陵墓。它从1956年5月开始动工,至1958年7月结束,为时两年零2个月。一切迹象表明,定陵的发掘是由一批实力雄厚、训练有素的专家完成的。据观察家分析,这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考古发掘,说明红色中国的考古学事业正在走向成熟……

痴迷明史的吴晗

说到定陵的发掘不得不提到吴晗,这位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后来成为我国

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当时

吴晗

正好担任

北京市副市长,分管文化工作。

发掘明陵是吴晗在学生时代就有的夙愿,岳南先生在他的小说

《风雪定陵》中就有这样一段描写:

“1935年初夏。北平清华园中的古月堂。即将赴河南安阳殷墟参加田野考古实习的历史系学生夏鼐,和他的同窗好友吴晗踏着绿茵茵的草地在亲切交谈,畅述着自己日后的志愿。夏鼐问打算留校任教的吴晗:“如果由你来选择,你打算挖什么古迹?”以研究明史崭露头角从而成为胡适爱徒的吴晗,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挖明十三陵。”两人相视一笑,握手言别。他们谁也没有想到,20年后,这次看似无足轻重的闲聊,竟成为现实,并由此引发起一场纷争。”

由此可见吴晗对明陵的痴迷,早早在很多年前就扎下了根,这也为后来十三陵发掘埋下了种子。

当起初要发掘的是长陵

1955年10月4日,一份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被送到国务院有关负责人的办公桌上:

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今天,我们的文化事业也得到了飞快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我们请求对十三陵中的明朝统治者朱棣的长陵进行发掘。封建统治阶级的帝王,死后陵墓中都有大量殉葬品。

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他在世时迁都北京,是十三陵的首陵,殉葬品可能多于其他陵墓。通过对长陵的发掘,以活生生的事例与实物,进行历史探索,并可利用这些器物,进一步开展对明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史实的研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陵墓发掘后,就原址建立博物馆,将出土器物整理陈列......

当否,请批示。

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张苏1955年10月3日

该负责人看了报告后觉得事关重大,立即把报告签批转呈陈毅副总理和周恩来总理阅示。这一消息传开后,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得知这一情况大吃一惊。他们了解到这份报告的发起人是吴晗,急忙找到吴晗劝说他收回发掘明陵的想法。

在争吵中,吴晗坚持认为如果长陵挖掘后可以对墓主明成祖朱棣随葬的珍贵文物进行研究,对了解明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史实有着重要的价值,还可以将出土文物整理后就地成立博物馆,对首都人民和全国人民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而郑振铎和夏鼐则据理力争,说国内目前考古工作的技术水平还不能支撑开展这样大规模陵墓的发掘工作,对出土的古物的保存、复原等方面的要求很高,稍不注意就会损坏文物。加上这时全国都在大规模地搞基本建设,考古人员也严重不足,难以保障这大规模的考古发掘。。

三人争论了一个下午仍然没有结果,显然发掘明陵这事已经在吴晗心里扎了根。他等郑振铎、夏鼐走后,急忙找到郭沫若、邓拓等好友,通过他们以各种方式在中央领导人面前多宣传鼓动发掘长陵的重大意义。郑振铎、夏鼐则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最后拍板的周恩来总理身上。

过了五天后,有消息传来,周恩来总理已经在报告上签字:同意发掘。

有了签批意见,发掘明陵的准备工作迅速启动,1955年12月初,在吴晗的主持下,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范文澜等人组成。委员会下设了一个考古工作队,由文化部文物局、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共同抽调人员组成。至此明十三陵的发掘工作正式启动。

最终选择了定陵

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及其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陵。该陵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历时6年建成。

陵墓主人

朱翊钧充满

神秘传奇色彩的一生,引起无数学者的猜测和争议。

在这些争议里,争论得最多的有三点:一是自幼非常聪颖且胸怀大志的

朱翊钧

为何在刚刚步入个人黄金时期就为自己修筑了陵墓?二是为什么他对一个女人的爱持续四十年始终不渝,以至为她引起的“国本之争”,差点断送了大明江山?三是这个皇帝为什么晚年二十多年不理朝政,使大明王朝江河日下,几乎伴同他一起走进了坟墓?

开始之初,考古按照预订的方案准备先发掘长陵。他们在长陵周围勘察了三天,由于陵墓规模太大,也无相关资料可循,并没有发现可供发掘的线索。这时有人提出是不是可以找一个规模小点的陵墓进行试掘,等有了经验再回头发掘长陵?这一提议向吴晗汇报后得到了他的肯定。后来经过大家充分论证,由吴晗拍板敲定了先发掘定陵。

考古队当时先发掘定陵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定陵营建年代较晚,地面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以后修复起来更加容易;二是万历皇帝

朱翊钧

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做了四十八年皇帝,墓中完整保留下来的史料和文物可能多一些;三是定陵曾遭受过三次大火的焚烧,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急需要修复。

就这样,对定陵为期两年的发掘开始了……

后记

由于发掘前估计准备不足,发掘后管理保护不到位等原因,发掘定陵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这也是吴晗等人当初不曾设想的。在万历帝后的棺椁被毁之后,吴晗就已经在反思发掘定陵的得失。1969年当他在北京某处监狱弥留之际,他脑海里应该会反复重现着十多年前那场争论。如果还可以重来、还可以选择,也许他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请点关注,有您的鼓励,我会继续推出精彩的史海拾珠系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举... 前言 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相信神灵的存在,封建王朝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性,也是把君权与神权结合到了一起...
中国首次对外公布2590名美国... 中国首次对外公布2590名美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相关信息包括英烈姓名、职务、牺牲时间。 9月3日,...
原创 为... 洪承畴就是做督粮参政起家的,当然不可能不重视粮草问题,只不过他重视了也没有用。 明军粮道被断,是非常...
原创 北... 北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其军事制度在隋唐时期对中国军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北周的军事制...
原创 炮... 一册历任首长序列表,半部战神雄师辉煌史(下) 炮兵第26团简史 炮兵第26团成立1945年10月,...
原创 岁... 一地铁的规划与有轨电车的起源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长春成为伪满首都,改称“新京”。当时的城市公...
原创 征... 若要给人类古代史上最强大的帝国排个名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单,但无论怎么排,总绕不开一个震古烁今的名...
原创 汜... 三国前期,尤其在18家诸侯讨伐董卓之际,刘关张3位主角明显还处于成长期,这3人不仅武艺还没达到巅峰状...
原创 被... 这是被禁播了一百多年的真实历史画面,记录了清朝末年民间百姓的的各种生活现状。。 真实影像----清朝...
原创 宋... 这是个阳春三月,北宋东京汴梁城东北角的皇城万岁殿中,宋太宗赵光义阴沉着一张脸,外面三月的小雨刷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