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给人类古代史上最强大的帝国排个名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单,但无论怎么排,总绕不开一个震古烁今的名字——蒙元帝国。
从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到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元帝国在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征服了当时已知世界的大部分土地,建立了跨越亚欧的超级大帝国,虽然这个帝国在蒙哥死后不再维持大一统,但分裂的四大汗国仍尊元朝为宗主,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领土无垠,驭民无数而又武力异常强横的大帝国如同铁幕一般横贯于亚欧大陆之上。
在征服的过程中,他们的军队遵守着什么样的准则,是什么促使他们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究蒙元帝国军队开展征服行动时所执行的战争法则。
一、降城不诛与城拔必屠
一个极其显著的特征就是,蒙元帝国军队在开展军事行动时,会依据对方是否抵抗,调整交战行为。
通常情况下,蒙古人会赦免未抵抗就投降的军民。对曾经抵抗者,不论后期是降是溃,都进行报复性屠杀。这种做法,在元代汉文史料中多称“军法”、“军律”、“国制”,甚至“祖宗之法”。
《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记载,速不台攻陷金朝首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认为“此城相抗日久,多杀伤士卒,意欲尽屠之”,他的依据就是:
“国制:凡敌人拒命,矢石一发,则杀无赦”。
蒙元帝国军队
这种交战守则,总结起来就是
“城拔必屠”
(武力攻陷的城池必定屠城)和
“降城不诛”
(和平归顺的城池可以免屠)。
譬如,《序江汉先生事实》记载:岁乙未(1235年),王师徇地汉上。
军法:凡城邑以兵得者,悉坑之。
(军法:凡城池是靠武力攻取的,事后就要屠城。)
《游公神道碑》也记载,游显奉忽必烈之命招抚南宋苏州,也曾警告城内军民不要抵抗,可保平安“:......早自来归,取富贵比他州将。不然,梯冲一树,则加诛后服,为屠常州续耳!”……公身至坊市,集吏民,谕以天子仁圣威德:
“军律:降城不诛。”
《湖广行省左丞相神道碑》也记载,阿里海牙攻陷南宋潭州后,与麾下将领商议:
“国家为制,城拔必屠。”
(二)战前警告
正式交战前,蒙元帝国军队通常会派出使节,向敌方明确宣布交战和屠城的守则。
《扎阑丁传》记载,术赤率领蒙古军围攻花剌子模都城玉龙杰赤:他(术赤)立即向花剌子模人派出使节,告诉他们自已的愤怒和他们坚持抵抗的后果。相反,如果他们同意不战而开城投降,则性命可保。
这种做法还能得到许多其他文明的史料佐证。
在西征花剌子模期间,对于一些完全不抵抗就投降的城镇和要塞,蒙古军队多赦免不屠。如在匝儿讷黑,由于当地居民“按兵不动,没有表示对抗”,成吉思汗就按他一贯作法,遣使去见居民,告诫居民避免一场可怖的灾祸:
他大喝一声:“眼前战事迫在眉睫。若你们有丝毫反抗,一个时刻内,你们的城池将被夷为平地,原野将成血海。可是,若你们用明智、持重之耳,听从忠言和劝告,而且恭顺地服从他的指令,那么,你们的生命财产将固若金汤。”
在讷儿城前,蒙古大将塔亦儿拔都儿也遵照这一程序“遣使去宣布征服世界皇帝驾临,劝谕居民投降,停止抵抗”。志费尼提到,最终蒙古军队只是洗劫了该城的财富,“丝毫没有伤害他们”。
对那些敢于“拒命”的敌方城池,蒙古军也实现了“杀无赦”的威胁。蒙古大将拜住在亚美尼亚的狄奥多西奥波利斯就是如此。亚美尼亚史家记载:
在围困该城之前,他派遣了一些谈判代表前往居民那里,要求他们归降。他们不仅拒绝了这个要求,而且还无知地驱赶这些使节,然后登上城墙,试图给鞑靼人造成伤害。鞑靼人见到和平请求被驳回,将领一声令下,四面围城,以便一下子击溃敌军。他们着手设置了大量的投石机,摧毀了城墙。鞑靼人突入城内后,开始四处大肆屠杀。在洗劫该城之后,他们将它付之一炬。
1220年,蒙古军攻陷不花剌城内堡后,尽屠康里守军,“比鞭梢高的康里男子,一个都没有剩下,遇害者计三万多人;而他们的幼小子女,贵人和妇孺的子女,较弱如丝帕,全被夷为奴婢。”
(三)补充守则
蒙元帝国的军队对战败之敌的处置,还有三条补充守则。
第一条:如果向敌方派遣的和平使者受到伤害,战胜之后,敌方军人和平民都要受到报复性屠杀,不加区别对待。
因此,对于要为已方使者之死负责的敌军和居民,蒙古军通常大肆屠杀。
譬如屠速格那黑城。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期间,大将兀鲁失亦都逼近速格那黑城,派遣熟悉情况并与当地人同族的商人哈散哈只前去劝降,结果使者被城内军民杀死(“城内的恶棍、流氓和暴徒一阵鼓噪,高呼‘阿拉阿克巴儿!’把他杀死”)。得知此事,兀鲁失亦都怒火中烧,命令士兵连攻七日,“袭取了速格那黑,把宽恕的大门关闭,仅仅替一人报仇,几乎把他们所有的名字都从生命簿上一笔勾销”。
屠贝伊勒坎城。埃及马穆鲁克史家记载:他们(蒙古军)兵临贝伊勒坎城,开始围攻该城。该城居民要求(蒙古军)派来一人,以便媾和。他们(蒙古军)从自己的长者中选出一名使节前往,但该城居民却将之杀害。他们(蒙古军)来到城下,与敌人厮杀,并于618年(1221年)的莱麦丹月冲入了该城。他们对居民大肆屠杀,不论老幼,无一人幸存。
第二条:一旦有将领或其他重要人物在攻城中遭受伤亡,敌方也要受到报复性屠杀。
譬如屠范延城:成吉思汗的爱孙、察合台之子木秃坚,在攻打花剌子模城市范延(位今阿富汗)时被敌方守军射中身亡,于是,“蒙古军加紧攻城,把它攻克,成吉思汗下令把所有动物,从人类到牲口,杀个精光;不许留下俘虏,哪怕孕妇腹内的胎儿也不得饶过;今后不许动物居住在这个地方。他给它取名为卯危八里,波斯语义为‘歹城’”。
攻蠡州城。木华黎攻打金朝蠡州城时,“金兵闭城拒守,国王(木华黎)裨将石抹也先战死,王怒,将屠其城”,最终被赵缙劝阻。
第三条:对于既降而复叛的敌人,蒙古军也通常进行报复性屠杀。
譬如屠杀突厥叛军。兀鲁失亦都进攻毡的地区期间,一支归顺蒙古人的突厥蛮军队,在台纳勒那颜率领下前往花剌子模,中途哗变,“在前面行军的台纳勒,回师扑灭了他们的叛变和骚乱的火焰,把他们都杀光”。
拟屠冠氏县。金朝末年,汉人世侯严实麾下的赵天锡投靠蒙古大将孛要海,他的故乡冠氏县(今山东冠县)先臣服蒙古,后遭到宋将彭义斌的进攻,又降宋。己西年(1249年)八月,蒙古大军兵临城下,“怒其反复,有屠城之议”,赵天锡竭力救护,保全了冠氏县数万人。
(四)恐怖威慑
蒙元帝国的军律和战争法,很大程度上也是蒙古统治者刻意宣传和渲染的结果。事实上,蒙元帝国的军队,往往对抵抗最顽强的某个城市进行大肆屠杀和破坏,从而造成了一种恐怖的心理效果,威慑尚未投降的敌人。
至元十二年(1275年),伯颜的南征大军攻陷常州,并血洗该城,守将刘师勇逃奔平江。一些元朝将领请求追击,却被伯颜制止,理由居然是:“师勇所过,城守者胆落矣!”
前文游显在招抚苏州时也特别强调常州的前车之鉴:“梯冲一树,则加诛后服,为屠常州续耳!”
大诗人方回在《先君事状》中也曾回忆自己作为严州郡守的经历,自南宋首都临安开城投降后,方回还坚守孤城长达半月。后来,南宋下令各州县投降的诏书到达,严州全体官吏军民一致决定要投降,“惟恐有如常州之难”,决定马上归附大元。从这里不难推断,常州之难恐怕十分有力地推动了南宋州郡望风归降。
喜欢的朋友请点赞加关注哦[玫瑰]~
#我要上 头条#
#头条周刊#
#我要上头条#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