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路沿线城池的聚集倾向特征
以道路的空间位置为基础属性,对道路沿线的城池为分析对象,利用平均邻近分析工具,分析总结道路沿线城池在道路周边的聚散趋势,总结战国秦汉时期道路沿线城池发展的规律。战国秦汉时期,对内蒙古沿黄地区城池的空间位置属性有一定的了解下,进一步对沿线城池空间分布的聚散趋势进行研究,深入了解研究区域内的沿线城池发展情况。
本文选用平均邻近距离工具(AverageNearestNeighbor),对战国秦汉时期内蒙古沿黄地区道路沿线城池,进行空间邻近统计分析,通过数据结果说明城镇体系的宏观聚散趋势。最近邻指数是平均观测距离与预期平均距离的比值。如果指数小于1,所表现的模式趋向于聚类;如果指数大于1,则所表现的模式趋向于离散或竞争。z得分越高,聚类程度就越高。如果z得分接近零,则表示研究区域内不存在明显的聚类。z得分为正表示高值的聚类。z得分为负表示低值的聚类。P值代表了城池模式的显著性水平。
通过对战国时期道路沿线城池平均最近邻汇总,可以得到,平均观测距离为17.03km,预期平均距离为25.09km,最邻近比率为0.68,表明该地区城池模式表现为聚类,z值得分为-3.42,p值得分为0.000620,体现出战国时期内蒙古沿黄地区的道路沿线城池模式表现为为聚集,其显著性不高。
通过对秦代城池平均最近邻汇总,可以得到,平均观测距离为19.16km,预期平均距离21.74km,最邻近比率为0.88,表明该地区城池空间分布模式呈现为扩散,z值得分为-1.6,p值得分为0.107,体现出秦时期内蒙古沿黄地区的道路沿线城池分布模式表现为随机性。通过对汉代城池平均最近邻汇总,可以得到,平均观测距离为15.14km,预期平均距离为19.94km,最邻近比率为0.75,表明该地区城池空间分布模式呈现聚类,z值得分为-5.423,p值得分为0.00000,体现出汉时期内蒙古沿黄地区的道路沿线城池为聚集,但显著性不强。
二、道路沿线城池的偏离趋势特征
以城池偏离道路的距离为基础属性,对道路沿线的城池为分析对象,利用偏离趋势分析工具,分析总结道路沿线城池偏离道路的趋势程度,总结战国秦汉时期,城池在发展过程中与道路之间的关系。
内蒙古沿黄地区城池的建设与道路的关系紧密,城池的走向基本沿着道路两侧,多数城镇分布于北边道,直南道,美稷道两侧,部分城池偏离道路趋势较远东部城池沿定襄至单于庭道北出,然后向西延伸,中部沿稒阳道北出,而后向西、向北延伸,西部沿龙城道北出。
内蒙古沿黄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道路修建,与内蒙古各城池的建设息息相关,道路的变化在各个方面影响着这一地区的发展,因此内蒙古地区沿黄地区的道路对于人口迁移、城池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城池偏离道路距离为属性,对内蒙古沿黄地区战国时期的城池生成趋势面分析图,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城池的经度与城池偏离道路的距离呈倒U形,整体偏离趋势不是很大,基本位于道路附近,顶点处位于上郡地区,今鄂尔多斯准格尔旗一带。在纬度方面呈现U形趋势,顶点位于北边道西部地区与上郡地区,这两处地方偏离趋势相对较大,北边道西部地区偏离趋势较大,但数量较少,上郡地区的城池偏离趋势较低与北边道西部地区。
战国时期的城池,整体偏离趋势较小,多数城池靠近道路建设,有部分城池在纬度方面偏离趋势更为明显,其主要集中上郡地区,少部分位于九原西部地区。内蒙古沿黄地区秦时期的城池生成趋势面分析图,可以看出,汉朝城池的经度与城池偏离道路的距离呈倒U形,相较于战国时期,偏离趋势较大,其顶点处,与战国时期的地区相同,位于上郡地区。在纬度方面呈现U形趋势,顶点处位于九原郡北部的阴山山脉一带,以及上郡地区,阴山山脉一带的城池偏离趋势略高于上郡地区,更多的城池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偏离趋势较小。
分析内蒙古沿黄地区汉代时期的城池道路偏离值,可以得到,战国时期城池的经度与城池偏离道路的距离与前两个时期结果相同,均呈现倒U形,整体偏离趋势相较于秦时期有所减小,更多的城池位于道路附近,西河、九原、朔方均有部分城池偏离趋势较大。在纬度方面依旧呈现U形趋势,阴山以北的城池建设数量增加,道路以北的地区建设了大量的城,南部地区建设的城池数相对较少,但偏离道路的趋势与阴山以北地区相差不多。
三、道路沿线城池的密度分布
利用插值计算功能,对研究区域内的城池进行“Kernel”分析,计算城镇的中心性,生成研究区域内道路沿线的城池密度分布图。总结城池在发展过程中,在道路周边的聚集情况,通过图示反映出城池在道路周边的聚集位置与发展情况。内蒙古沿黄地区在战国秦汉时期,属于我国的北方边疆地区,一直各国争夺之地,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因此设置了大量的治边机构以此来稳固疆域。
为便于研究,将城池按性质大体分为两类,一是以军事防御为主的障塞类城池,这一类城池性质单一,规模较小,数量较多。另一类为兼并政治与军事作用双重作用的城池,主要以郡城、县城为主,城池的发展较快,其主要以行政管理为主,同时又带有一定相应的军事性质。
四、战国——道路沿线城池的密度分布
战国时期,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进入研究区内,伴随而来的是相同的政治势力,随之研究区内就开始建立了相应的具有行政和经济功能的城池。战国时期,这一地区共建立有3个政区,两个由赵国建立,一个由秦国建立。共有云中郡、九原郡、上郡3个郡,云中城与九原城为云中与九原的郡城,由赵国所建立,上郡郡城肤施由秦国所建立,不在研究区域内。研究区内共有35座城池,多是赵国所修筑。以军事防御为主要目的障塞类城池,战国时期的障城多集中于九原、云中地区。
郡县类城池基本均匀的分布于九原、云中、上郡三个区域。战国时期,可考证的郡县城池共有7个,从图中可以看出城池的分布比较分散,分布于各个区域。这一时期的郡县城池基本建于赵武灵王时期,且城池的建设基本处于道路周边,其中较大部分集中于北边道沿线,战国时期的发展主要集中于北边道,从城池的发展可以看出赵国的军事政治中心集中于黄河以北地区。
战国时期障城主要集中于北边道沿线,共有24座障塞类城池,其中有14座障城位于九原郡,云中郡与上郡各有4座城池,这一地区障城的建设较为集中,其中多数城池集中于九原地区。这与九原郡所在的地理位置至有一定的关系,这一地区三面环敌,相比于云中地区,需要更多的防御设施来确保这一地区的安全。
榆中地区于赵武灵王时期开始建设,后期被秦国所占领,由上郡管理,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对于此地的管理建设时期并不长,因此这一地区的城池建设相比于九原、云中地区,数量较少,其所保留下来的城址,也多是战国后期,秦国所修建的城池,主要以防御赵国为主。城池布局分布并不均匀,障城整体分布呈现南少北多,东少西多,均靠近北边道建设。
可以看出九原地区的军事防御城池较多,集中分布在阴山以南的前河套平原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为防御北方匈奴,防守从穿越阴山的匈奴,城池的建设时期基本在赵武灵王时期。战国时期的城池集中于北边道沿线,北边道沿线共建立了29座城池,占这一时期总城池数量的82%,这些得以在战国设置的城池无不与抵御北部蛮夷相关,并且是受到中央政府才得以设置城池。
五、秦代——道路沿线城池的密度分布
秦代城池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西北疆界以战国秦昭襄王长城和赵武灵王长城为界,因此秦朝向研究区的扩张是由秦昭襄王长城向西北推移,城池分布也是逐渐由内地往边界地区发展。由秦朝研究区城池地理分布情况可知:秦朝研究区城池分布密度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秦朝研究区城池集中分布在内蒙古沿黄地区的东部地区,其中研究区东北部城池分布最为密集。
秦时期,这一地区共建有5个政区,云中郡、九原郡、上郡3郡延续了战国时期的建制,新增新秦中郡与北地郡,研究区内的北地郡未发现城池。研究区内共有郡县类城池共有24个,分布于各个郡,城池整体布局呈现东多西少,南北分布较为均衡,郡县城池的建设集中于道路沿线。北边道沿线有12座城池,秦直道沿线有2座城池,直南路沿线有10座城池。秦时期城池的建设依旧集中于北边道上,新修筑的秦直道沿线城池较少。秦时期的城池发展中心依旧集中于北边道沿线,建设城池的地理位置主要集中于云中郡地区,多数靠近于九原地区。
秦代障城主要集中于北边道沿线,共有25座障塞类城池,其中有10座障城位于九原郡,云中郡有9座城池,新秦中郡6座城池,上郡地区在秦时期靠近中原,与敌国势力没有交接,因此没有障城的建设。这一地区障城的建设较为集中,其中多数城池集中于九原地区或靠近于九原郡地区。这与九原郡所在的地理位置至有一定的关系,九原郡是通过阴山山脉的重要地区,是秦朝边疆防线上的重要军事区域,障城的分布呈南少北多。
秦时期修建了大量的城池,九原、云中地区是这一时期的军事重地,与之密切相关的北边道,则是这一地区建城的关键之一,北边道沿线共建立了33座城池,占到总城池的71%,北边道沿线的城池建设是秦时期的重点区域,次之的是直南路,直南路沿线修筑了13座城池,其是沟通中原与北疆地区的重点,而新建的秦直道沿线,有两座县城,其与直南路相互结合,共同组成连通北疆与都城的道路,由于秦时期的时间较短,作为秦时期主要利用的秦直道,内蒙古沿黄地区段秦直道沿线新修筑的城池数量依旧较少,仅占这一时期总城池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