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从古代战国时代中期开始,
到清朝后期结束,中国的封建王朝时间持续两千四百年的时间。虽说这一段历史是皇权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
但是免不了一些权臣当道。
比如秦朝宦官赵高;西汉霍光、王莽;东汉梁冀、董卓;曹魏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南齐萧衍;东魏高欢、高澄、高洋等等。
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权臣的权力高于皇帝的人物出现。
然而,
给封建王朝画上句号的清朝
,持续238年,共传帝12位,却独独只有多尔衮一位权臣,最后也偃旗息鼓。即便是后期腐朽无能,朝中官宦集团中却无一人能夺权自立。
这不禁让人生出疑问:
为什么清朝的官宦集团
,自始至终都无法架空皇帝的权力呢?
问题的答案要从官宦集团在历朝历代的发展史中论起!
选官制度大相径庭,文官当政混乱不堪
要知道
,中国古代之所以立足于世界大国的位置而长久不衰
,主要是因为其无可超越的选官制度。不过,每个朝代,成于选官,却又败于选官。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
建立秦朝,改
“郡县制”
。此前,周王朝采用的传统贵族入仕为官被弃用,秦始皇任用贤能才人,
使其成为国家的政治核心人物
,可他英年早逝,秦二世上位后荒废,宦官赵高当道。
虽然秦朝一共持续了14年时间
,但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的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其选官制度自然也对后世留下深远影响。特别是汉朝时期,
“举贤良、孝廉”
成了选官的标准,并促进“察举制”的建立。
可以说,选官制度在秦朝启蒙,而在汉朝发展并完善,最终形成“以教为先”与选官相融合,也就是所谓的文官制度。此后,
朝廷的主体不是武将与世袭贵族
,而是通过制度而选拔出来的读书人。
这也是中国古代被称为“文人政府”的原因
。但是,国家的长远发展,并非单靠一方面的茁壮与兴起,而需要各个方面协调配合,反之,则埋下灭亡的祸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汉灭亡的后果,算得上历史上的一桩惨剧。但是,魏晋南北朝建立后,虽是门阀家族掌权,
但实际上是有权有势的读书人抢占“九品中正制”的先机
,坐上朝中大臣的高位。
即便是“五胡乱华”时期,
少数民族的头领如匈奴族刘渊
、羯族石勒、慕容鲜卑,都在建立政权后,推行汉朝的“士大夫治国”,办学校、尊儒学。特别是氐族大帝苻坚,启用儒生王猛,开创十六国的盛景。
隋唐时期,
在位皇帝几乎都致力于完善科举制,
立志要在读书人中寻找治国才能。北宋建立后,黄袍加身的
赵匡胤
,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将“文人政府”的发展进行到极致。
明朝时期,为加强皇权而废除宰相,甚至朱元璋还发明廷杖、锦衣卫等对文官严防死守的手段,但是,组成明朝各级政府的主体,
依旧是根深蒂固的读书人,
还一度爆发宦官当权。
或许有人会好奇
,文官一介书生,如何会搅动整个朝堂的局势,试图动摇皇权呢?答案是他们是一个朝廷不可或缺的存在,且绝大部分有权势与地位,牢牢掌控着财政、粮饷等国家命脉。
就明朝而言
,明英宗靠着文官持刀上阵
,获得“
北京保卫战
”的胜利,文官们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再加上本身饱读诗书,在朝中敢与皇帝当庭争论。
特别是
魏徵(魏征)
敢于直言上谏后名垂青史
,被称为
“一代名相
”。各个文官见状,以与皇帝抬杠为荣,争先恐后地干涉皇帝的决定,
甚至连后宫私事都要插上一脚。
另外,
因为文官们大多来自江南等地,
是士绅富户的领头人。一旦皇帝不能称心如意,他们便中断来自江南发达地区的税收,以达到要挟皇帝的目的。这便是名副其实的“文官架空皇帝”。
那时,万历帝被气得几十年不上朝,
而崇祯皇帝在位时国库亏损
,穷得叮当响,为了掏钱,差点给文官们下跪。
由此可见,
文官一旦有无法遏制的发展
,其地位之高、权力之大,将严重威胁到皇权。因此皇太极建立金起,后由清太祖努尔哈赤改国号为“清”,秦王朝建立,决定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这只是清朝皇帝不想被官宦集团架空权力的历史原因,
还有清王朝是满族爱新觉罗氏作当权者,不同于过往中原王朝的政治体系。
各派相互制约,文官地位下降
在清朝之前,元朝的建立
,也有过短暂控制文官发展的经历
,其主要原因是元朝的“部落政权”,但太过简单粗暴,以至于国家灭亡速度较快。
而清朝为彻底推翻文官统治
,采取将满蒙贵族的权利凌驾士大夫之上,看上去依旧是“文人政府”,但文官的权力呈日渐衰败之势。
简单来说,清朝的文官虽然自称是臣,但在皇帝眼中,不过是外人,始终比不上自称“奴才”的满蒙大臣。
这也是清朝“八旗制度”产生的原因。
要知道,清朝以“八旗”开国,
各族势力都是从刀光剑影的战场上拼搏得来
,自然比得过在朝中只会言语的文官。再加上“文字狱”的实行,文官也掀不起多少风浪。
不过,最关键的是,清朝皇帝另辟新径
,并延续多年的用官制度
。
首先,
为了表现出清朝继承明朝的衣钵
,是正统历史的延续。皇帝依旧设立内阁,尊文官为内阁大学士,但增设军机处,包揽国家军要大事情,瓦解内阁的权力,最后使其形同虚设。
然后,内阁学士中
,满蒙贵族的大臣与汉大臣的人数比例是6:4
,甚至更多;而且满蒙六部官员,一定在汉六部官员之上,且主事人必须是满人,可以不用经过与众人协商,直接向皇帝禀报。
另外,在提拔朝中的高级官员时,
优先考虑满族人
,甚至有些官位只能由满人担任,比如理藩院、巡抚与总督。他们可以直接与清皇帝沟通。而其他汉人官员,只能被动地接受皇帝或上级的命令,毫无话语权。
以上都是朝中文官的任用方面,而最后是武官的人选,清皇帝依旧没有掉以轻心,
一如既往地以满蒙为尊、汉人为卑,
且各地方的兵权牢牢掌控在八旗子弟中。
之前投奔清王朝的绿营,
不仅武器装备与物资供给等比不上八旗军队,
连普通军队都不如,根本无力形成对皇帝的威胁。
值得一提的是
,岳飞后人岳钟琪是清朝唯一一个掌控兵权的汉人将军
;而文官中唯有三朝元老张廷玉;太平天国运动后,皇家无奈启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人将才,战乱稍稍平息后,就着急地收回兵权。
总的来说,
清朝皇帝需要的是“听话的奴才”
,而不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因此,传统文官统治的体系不复存在,清文官自知权力低微,纷纷遮掩光芒,过着“
别人吃肉我喝汤
”的生活,哪里还能架空皇帝。
那时,
清王朝无官宦当权,
也无后宫干政,更没有藩镇割据,是难得一见的安宁盛世。可是,几任清皇帝的励精图治,却比不上客观运行的社会规律,再加上清末禁锢民族精神,导致黑暗落后,最终走向灭亡。
后记
清朝结束了官宦集团控权的时代
,却开启被列强、地方军阀侵占的屈辱历史
。它承上启下,却成了国人心中的噩梦般存在,让人不禁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