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大明王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衰落的王朝,朱元璋当年自乱世出发,横扫天下,一统江山,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作为真正以布衣出身的皇帝,他极其看重教育,亲手定制了各种各样的宗规祖训。
大力倡导“节俭爱养,藏富于民”的艰苦奋斗精神,使明朝出现了朝气蓬勃,日益向上的景象,使得后期出现了商品经济生产的萌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但是朱元璋本人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极力压制百姓,在重用科举制度的同时,将程朱理学推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朱元璋虽是马上得天下的“草根皇帝”,但是他却一手构建了明代教育体制的整体框架,对明代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得平民教育、女子教育和孩童启蒙教育均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明朝对于思想的禁锢和对于教育事业的提倡,切实影响了百姓的生活,对当今社会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
朱元璋构建了明代教育的整体框架,推动了明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朱元璋自乱世中出生,蒙古人当时为了更好的统治中原,打压儒生,肆意凌辱汉族人,惹得百姓怨声载道,生产力大大降低。
朱元璋作为出身草莽的普通小孩,年少之时,吃了不少的苦。
朱元璋很小的时候,他的家人便因为战乱和饥荒相继离开了人世,他小的时候基本没有接受过教育。
后来忙于打天下的他也没有太多时间花在读书之事上,但是他勤学好问,礼贤下士,对读书学习之事尤为看重,待他称帝之时,他已经可以熟练的自己批阅奏章了。
朱元璋的这段特殊的实践经历让他对教育知识尤为看重,他登基后结合历代王朝发展的经验,明确了“教育兴国”的方针。
朱元璋对教育的重视可体现在他的家庭关系上,他当年打天下之时,不论多忙都不会忘记关心儿子的功课。
他为了将长子朱标培养为合格的接班人,将常遇春、徐达、宋濂等文武大臣轮班送到朱标的身边,教他学习。
在诸位名师的培养下,太子朱标虽身有残疾,但是颇具儒者风范,与朝中的官员关系极好。
朱标当年代替父亲监管朝政之时,也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认可,如果朱标没有早亡的话,那或许他也能够带领明朝走向另外一个盛世。
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也时常跟着他一起南征北战,拥有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样样精通
。
太子朱标去世之后,他便将目光放在了太孙朱允炆的身上,并亲自过问他的功课,使其养成了孝顺正直,温文尔雅,敦厚勤奋的性情。
与历代王朝的皇帝相比,朱元璋的儿孙大多都聪明有才,可见其教子有方。
朱元璋不仅要求子孙博古通今,勤政爱民,而且还对国家的教育知识尤为看重。
朱元璋登基后第二年,便下达召令,命全国各地政府出资办理官学,吸纳有才之人读书学习,构建了相对完整的管学体系,为明代教育事业后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儒家支持者。
他推崇儒学和程朱理学,推崇复古,亲自将《大明律》和《御制大浩》定为了官学教材。
并确立了三级教学制度,首创了南北分卷考试制度,使得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之道有效推广
。
朱元璋的思想较为传统,他认为发展农业才是稳定社会的基石,因此他分外注重生产教育,伦理纲常教育和礼法教育。
他认为唯有将这三项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维护和平,凝聚人心。
他在世之时,曾不拘一格用人才,启用了多位出身贫寒的才子,并多次发布劝农诏书,督促地方选拔才子模范,对社会风气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在朱元璋的影响下,明代的科举制度、官学制度均得到了极好的发展。
明朝自建国开始,朱元璋便多次拨款下令兴办学校。
不仅建立了府学、州学,还建立了县学,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专门设立宣慰司儒学和安抚司儒学,用儒学思想和伦理观念来教化当地的民众,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
朱元璋为了将天下才子尽数收入囊中,大力发展科举,并将六艺设为了必读科目。
朱元璋自平民出身,历经坎坷,深知底层人民的不易,因此他还频繁给地方拨款,给予了普通百姓受教育的机会。
明朝年间的科举制度相较于前朝的科举制度更具有实用性,真正为朝廷吸纳了大量的人才。
据史书记载,朱元璋为了培养学子的从政能力,还专门创立了监生历事制度,定期将国子监的学生分拨到各地方部门工作实习。
为他们后期为官,处理政事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弥补了科举人才只注重书本知识而与社会脱离的缺陷
。
从朱元璋的这些教育思想可以看出他所提倡的政策具有极强的进步性与积极性。
在他的督促下,明朝迅速扭转了元朝末年社会动荡,教育废迟的状况,缓和了社会矛盾,使得学习读书之风盛行于世。
明代的教育政策也改变了平民女子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地位
明朝中后期,经世致用思想盛行于世,普通百姓家的小孩不用考试便可以进入学堂读书。
这种从崇尚学习读书的风气同样引起了明代女子的追捧,改变了平民女子的生活。
明代平民女子既包括商人大地主家庭的女子,也包括市井平民、农家女子。
她们直接参与了明代的生产活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中坚力量,她们的教育情况同样能凸显明代的教育特点。
明代女子的受教育情况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是注重礼教,朱元璋推崇儒学和程朱理学,使得礼制思想盛行于世。
类似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礼制观念一直禁锢着女子的思想。
《女小儿语》《闺范》《女儿经》等在当时流行甚广的女教书,也强化了女性的贞洁观念和贤良观念,对女性的妇德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朱元璋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对女性的贞洁观尤为看重,明朝刚刚建国之时,他便下达过一条政令说,
由此可见明朝政府对于守节行为的推崇。
政府为了鼓励女性为丈夫守节,时常会用免除差役的方式鼓励妇女守节,部分地方政府甚至还会强制用法律迫使女性屈服。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一味的鼓励百姓接受封建礼制教育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在教育的推广下,封建礼制思想和女德思想深深的根植在明代女性的心中,毒害了她们的身心。
其二是文化教育,中国封建王朝一直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
就连司马光也认为女子就应该刺绣、学乐器,不应该读诗书,可即便如此,明代依旧涌现出了大量的知识女性和女文人。
朱元璋为了加强封建统治,需要一定数量的知识女性,因此他在位之时也曾经多次甄选民间的才女进入宫中任职,直接激励了民间女性积极读书。
虽然说朱元璋强制让女性学习礼教思想对她们的思想进行了禁锢,但是却为女性读书习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女性在学习礼教思想的同时,认识了大量字词,为成才奠定了基础。
由于明代推崇读书之风,看重文人士大夫。
因此有很多官员都会专门给自己的女儿请家庭教师,培养她们的才情,以上种种均促进了平民教育的发展,为平民女性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
最后,明代学风更加注重实际,对于技能教育也尤为看重,女性在很小的时候便要开始学习女工、刺绣、缝纫等专业知识,家中富裕的女性,还会被强制要求学习琴棋书画。
随着人们对于才女越来越追捧,部分平民家庭都也让家中幼女学起了乐器和绘画,以抬高身价,将来好嫁个好人家。
从明代女子教育来看,教育的盛行利弊尤为明显,教育的普及给予了女性提高自我,改变生活环境的机会,也对她们的思想进行了禁蛊,使得大量贞洁烈妇出现。
“养正之本,教化之源”,明代教育在推广的过程中促进了蒙学的发展
所谓蒙学指的是启发孩童的学问,在中国有着尤为悠久的历史,随着古代社会的生产力提高,经济进一步发展,到了明朝时期,蒙学发展至了顶峰。
在私孰官学遍地开花的同时,一大批蒙学教材进入了众人的视野。
明代的蒙学教材极具时代特点,具有实用性、通俗性的时代特性,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孩童的启蒙和科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蒙学主要针对已经能够读书识字的孩童到15岁进入大学之前的阶段。
虽说中国历朝历史重视人才,重视教育,但是国家却并没有对平民百姓家子女的文学教育给予过过多的关注。
而明代则改变了这一传统,出资在地方乃至村庄承办了诸多学堂,接纳广大平民百姓子女,达到了教化百姓的目的,促进科举制度发展。
就证实了明代教育的普及程度
。
中国的科举制度与隋唐时期创立在唐宋之时达到顶峰,明朝统治者在之前制度的基础上,采用了八股取士的制度,使得科举制度更加规范化。
科举制度所要考的内容也被写进了孩童的书本,成为了他们的启蒙途径之一。
这种蒙学教育与科举考试互为一体的完整教育制度使得社会中形成了普遍的“读书至上”观念。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民间的重学风气日益浓厚,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孩童之上。
明代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刊印了大量图书,类似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书籍流通的就极为频繁。
明朝学者方孝儒所撰写的《幼仪杂箴》和萧梁编撰的《蒙养故事》也得到了百姓的认可,极为畅销。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孩童教育的普及同样也促进了技术型教育的发展。
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人才,切实的促进了百姓生产生活,使“经世致用”的兴盛到保障,为实学后期的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大明王朝自开国之时便分外注重教育之事,明朝教育的兴盛既促进了知识的转型,平民文化的兴盛,也提高了幼童、女子的素质水平。
使得朝廷吸纳了大量平民进入仕途。明朝中后期,科举官员中出身于平民的数量甚至超过了一半,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的普及带来的利好。
不过明代教育也并非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朱元璋当年为了维护统治,将科举定在了八股取士的界限内,压抑了文人的创造性,使得教育体制内的学子不能够完成自我批评和自我纠正,为后期的衰亡埋下了伏笔。
其次,像程朱理学中禁锢的女性的思想,也在教育的普及过程中加深了对女性的迫害程度。
明代的教育制度有很多方面都应该得到关注,其平民文化的盛行,平民入仕的增加、启蒙教育的规范、百姓素质的提升、实学的兴起对当时百姓的生产生活以及后世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甚远。
参考资料:
1.《明史纪事本末》
2.《大明律》
3.《幼仪杂箴》
4.《蒙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