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学东
鉴真从作出东渡的决定始,历时十一年,为何直至第六次才在位于今张家港市的古黄泗浦成功东渡?这是萦绕在不少人脑海的一大疑问。要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得先从鉴真前五次东渡为何失败说起。
第一次东渡。742年冬,鉴真答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的请求,召集20位弟子,外加4位日本留学僧,在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建造船只,准备东渡。不承想,某一天,鉴真弟子道航与师弟如海开玩笑说:“人皆高德行业肃清。如如海等少学可停却矣。”如海听了气不打一处来,迁怒于师父,向上级官府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想与海盗勾结,准备攻打扬州。当年,沿海、沿江海盗猖獗,淮南采访使班景倩闻讯后大惊,派人拘禁了包括鉴真在内的所有僧人。真相大白后,僧人们虽很快获释,但官府却勒令日本僧人即刻回国,不得在大唐滞留。鉴真第一次东渡就此夭折。
第二次东渡。744年元月,经过周密筹备,鉴真率领16位僧人,连同雇佣的工匠、水手85人,共100余人再次东渡。结果,刚起航,尚未出海,木帆船即在长江口遭遇风浪,在岸边搁浅。船修好后,刚一出海,又遇狂风,漂至舟山群岛一小岛,众人五天后获救,被转送明州余姚(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安顿。开春之后,各地邀请鉴真讲法,致使鉴真无暇,第二次东渡就此搁浅。
第三次东渡。鉴真结束巡回讲法后,回到阿育王寺,准备再次东渡。越州僧人得知消息,为挽留鉴真讲法,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潜伏大唐,伺机“引诱”鉴真东渡,为日本朝廷卖命。官府得报,将荣睿抓获,押送杭州,准备将他投入大牢。押送途中,被称为“大唐通”的荣睿,伪装病死,借机逃脱。鉴真第三次东渡无奈作罢。
第四次东渡。反思过往,鉴真对在江浙一带出海心存顾虑,遂决定转换地点,从福州买船出海。鉴真率30余人从阿育王寺出发,刚走到温州,便被官兵截住。原来,鉴真留在扬州大明寺的弟子灵佑担心师父安危,苦求扬州官府阻拦。淮南采访使遂差人将鉴真一行,从温州截回扬州。鉴真第四次东渡不了了之。
第五次东渡。748年,荣睿、普照再次来到扬州大明寺,长跪不起,声泪俱下,苦求鉴真东渡。鉴真深受感动,即率僧人14人、工匠水手等共35人,于748年阴历六月二十八,从崇福寺出发,顺江而下,开启又一次东渡之旅。
船出长江口后,为等候顺风,鉴真一行在舟山群岛一带滞留了数月,直至11月才出海。船行东海,突遇强劲北风袭来。船随风漂流14天后,始见陆地。再两天后上岸,发现船已漂流至振州(今海南三亚市)。一行人死里逃生,入大云寺安身。一年后,鉴真北还,途经韶州,随行的普照见东渡无望,向鉴真请辞。临别时,鉴真对普照发誓:“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也就是那几日,鉴真因长久住留南夷,水土不服,加之折返劳顿,又为庸医所误,导致双目失明。继续北还,终于到达扬州。
鉴真前五次东渡均以失败告终。
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阿倍仲麻吕(698—770年,汉名晁衡)等人,在回国前,顺道来到扬州,请求鉴真搭乘他们返日的船只,再次东渡。
当时,唐玄宗崇信道教,有意派道士前往日本传道,遭日本皇室拒绝。唐玄宗怀恨于心,给扬州官府下诏,严禁鉴真东渡。
已66岁高龄、双目失明的鉴真,知晓自己被监视后,从扬州秘密乘船至苏州黄泗浦,准备搭乘遣唐使的船只偷渡日本。鉴真随行共24人,其中僧人17人。普照打听到鉴真东渡的消息,喜不自胜,当即从余姚赶来。753年11月16日,由三艘木帆船组成的船队,从黄泗浦扬帆出海,开启了第六次东渡的航程。晁衡与藤原清河等乘一号船,鉴真一行、几位日本僧人以及部分日本遣唐留学生分乘二、三号船。
11月21日,一号船在狂风巨浪中与船队失联,被狂风裹卷到了安南的驩州。在往后的一年半中,又屡遭海劫人祸,晁衡带着全船仅剩的10余人,长途跋涉、历尽艰辛,返回长安,完成了一趟名副其实的“文化苦旅”。12月6日,三号船触礁沉没。12月20日,鉴真等人乘坐的二号船终于抵达日本萨摩国阿多郡的秋妻屋浦(今日本鹿儿岛县川边郡坊津町),获当地官府礼遇,并于次年(754年)2月到达日本遣唐使船队的始发港——难波港。
鉴真六次东渡,充满了变数。前五次东渡之所以失败,“人祸”是主因,“天灾”是次因。第六次东渡成功,尽管存有偶然性,但相比于前五次,成功又蕴含着必然性。其主要原因有三条:
一是准备相对充分。地处江海交汇处的古黄泗浦,自唐代起,就是一个比较便利的出海港口。与同时疏浚的黄田港相比,黄泗浦河面阔出1丈5尺,河底阔出1丈8尺,而疏浚长度则是在一江一港四浦中最长的,达70余里,其余江、港、浦皆不过二三十里。可见,古黄泗浦是古江南最重要出海水道之一,船队停靠黄泗浦,较为便利。
二是航路相对熟悉。630年,日本舒明天皇第一次派出遣唐使。此后,在630—895年的260多年间,奈良、平安时代,日本朝廷共任命了十九批(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终止的有三批(次),实际成行十六批(次),尝试北路、南路、大洋路等不同航线,积累了一定的航行经验。由此,鉴真一行搭乘日本遣唐使船队开启第六次东渡,从某种意义上说,少了航线之虑。而这恰恰是第六次东渡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三是气候相对适宜。鉴真第六次东渡的时间,选择在秋后,避开了台风活跃期,以及由台风引发的大潮大浪。此时间段,木帆船漂洋过海,海面风小浪低,大大增加了安全系数。再者,西风渐起,于航行极为有利。尽管航行途中,突发意外,遭遇不测狂风,导致一号船失联、三号船触礁,但二号船最终东渡成功,可算是不幸中的万幸。由此,足见东渡之不易。
昔日默默无闻的古黄泗浦,因唐代鉴真第六次成功东渡而声名远播,成了自加压力、百折不挠的精神源泉。从这里起航,什么样的彼岸不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