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蒋介石谈和平统一的条件时,给他开出了十分优渥的条件:
台湾归蒋经国继续统治,中央只要外交和军事权,台湾省在20年内可以不搞土改。蒋介石仍然当他的“总裁”,中央会给他“不低于国务院总理”的待遇,甚至可以将庐山划给他养老,台湾大小官员原有职务和待遇不变。
对于只剩下一个小岛的蒋介石而言,这样的待遇可以说很高了。
那,如果蒋介石占有强势地位,毛主席处于弱势地位,蒋介石会如何安置毛主席呢?
这个问题其实在重庆谈判期间就已经有了答案。只不过,蒋介石打算给的职务,着实有些荒唐、可笑了……
谈判前的较量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不管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内,都希望看到一个统一的中国出现。
美国人甚至提出:希望“
将共产党人以一种类似西欧共产党所占的地位,纳入一个宪政政体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将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
”
蒋介石迫于压力,在日本投降的当天给延安发去电报,邀请毛泽东南下谈判,“共商国是”。这封电报,被称为“寒电”。
蒋介石没想过毛泽东会来,只是想借此将“破坏和谈”的罪名推到毛泽东和中共身上。但他没想到的是,李克农竟然搞到了国民党派驻延安边区政府交际处的密码本,联络参谋周励武、罗伯伦和戴笠之间的一切密电都被破译了出来,蒋介石的那些小心思根本藏不住。
8月16日,蒋介石指示《中央日报》全文刊载了“寒电”,以突出他对和平的“向往之心”。他这边刚刊载,毛主席的回电“铳电”就发往了重庆,他并没有明确回复到底去不去重庆。
电报发出后不久,周励武、罗伯伦急匆匆的来到了枣园,询问毛主席对“寒电的真实看法”。毛主席想了想,认真的告诉他们:“
我暂时不准备去重庆,等蒋委员长复电后再考虑吧。
”
周、罗告辞后,赶紧给重庆发去密电,说:“毛泽东绝不会去重庆。”
蒋介石对比了一下含糊其辞的“铳电”和周、罗密电后得出结论:“
毛泽东果然不敢来重庆,他没这个胆量。
”
心里有底的蒋介石,在8月20日往延安发出了第二封措辞强硬的“哿电”,说:
“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岂仅个人而已哉!”
蒋介石发这封电报只是为了增加自身筹码,他吃准了毛泽东“不敢”去重庆。毛主席将计就计,在8月22日给蒋介石发去了“养电”,说打算派周恩来去重庆“进谒”。
发完电报后,毛主席又专门接见了一次周励武和罗伯伦。说他最近“太忙”,实在没空,所以先让周恩来去重庆,想等有空了再去重庆。
毛主席的电报和对周、罗的表态,让蒋介石确信毛泽东绝对不敢来重庆。在23日发去了第三封电报“梗电”中说:周先生愿意来很欣慰,但现在很多事情需要和毛先生面议,希望毛先生和周先生一起来重庆。
这封“梗电”和之前发的“哿电”都被刊登在了《中央日报》上,已经闹的人尽皆知,毛主席见鱼已上钩,果断于24日给蒋介石发去了最后一封电报“敬电”:“
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之大计
”。
蒋介石接到电报后都愣住了,这可以说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甚至觉得毛泽东只是说着玩的。直到8月28日,张治中、赫尔利前去接毛泽东的飞机起飞了,蒋介石才紧急召开了会议:“
毛泽东现在真要来了,我们该和他谈什么呢?
”
“新疆省长”
因为事发突然,国民党高层只商议出了几个基本方针,比如必须政令、军令统一,不能改组政府等。
当时,蒋介石意识到毛泽东可能在谈判中提出“过高要求”,因为有些顾虑,他选择的接待方针是“诚恳忍耐”。
而毛主席也做好了让步的打算。在他出发前和党中央的领导同志开会时,就拟定了“三步退让”:
可以让出广东到河南黄河以南的地区;可以让出江南地区;可以让出江北地区。
蒋介石想“忍耐”,我党也愿意让步,看起来这次谈判应该有些希望才是。但当蒋介石看到中共提交的关于谈判的十一项要点时,却“
脑筋深受刺激
”。
十一项要点并没有过分要求,开头就讲了愿意拥护蒋介石为国家领袖,和平建国后施行孙先生的新三民主义。后面也只是要求蒋介石承认解放区和八路军。结束党治,各党派平等的长期合作,真正的实行政治民主化后再军队国家化等。
蒋介石对于前面两点表示“甚佩”,对后面几点却“深受刺激”。
当谈判真正开始后,毛主席开出了我方的具体条件:国民大会代表要重新选举;山西、河北、山东、察哈尔、热河、陕甘宁边区等地省政府主席由中共人员担任并组建省政府;天津、北平、开封、上海四个特别市的副主席、副市长由中共党员担任;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改编为48个师。
蒋介石听后,也针锋相对的开出了自己这方的条件:绝对不可能承认解放区。本着“唯才是举”的原则,解放区原县一级的行政人员经过考核后,可以酌情留任,省主席一职,可以“考虑”邀请中共人士担任。
至于改组政府,可以考虑,但现有的组织、人事不变动;中共进入政府后可以给予一定的国民大会代表名额,但现有的代表不会重选。
蒋介石最看重的还是这个部队编制的问题,他说:“不可能给你48个师编制,最多只给12个。”
当时,国民党保有263个师,共产党保留48个师,双方兵力对比5.5:1,如果只给12个师的话,兵力对比就成了22:1,无疑是不平等的。
对于蒋介石的条件,毛主席不置可否,只是笑而不语。
事实上,关于蒋介石的底线,毛主席在抵达重庆后不久就从华南局地下党的同志那里得到了。
不得不说,蒋介石的确抠门,在军队问题上,他的底线是16个师,国民大会的代表名额也只愿意给中共7%。
蒋介石说可以让中共人士当省主席,但他只打算“邀请”一位中共人士,那就是毛泽东。而且这“省主席”还不是汉地十八省或者东北三省的主席,而是新疆省主席。
也就是说,蒋介石是想让毛主席交出军队后去当新疆省的省长。新疆虽然地盘很大,但深受苏联影响,蒋介石控制薄弱,让毛主席去当省主席,也能给他“守边”。
毛主席知道蒋介石让他当新疆省长时是什么反应,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但可以肯定,当时的他已经能预料到这次谈判势必会破裂了。
扣留,审判
此后,双方又进行了多轮谈判,尤其是在军队编制和承不承认解放区这一问题上最为激烈。赫尔利曾作出调停,说双方部队编制的比例划分可以为1/5,即中共20个师,国民党80个师。
因为知道蒋介石不可能同意,中共主动提出可以将方案变为1/7。国民党有262个师,我们就保留43个师,国民党缩编到120个师,我们就保留20个师。
哪怕是这个条件,蒋介石也不愿意接受,甚至一度产生了“
将毛泽东扣在重庆,加以审判
”的想法。在他的日记里面,还给毛主席列了十几条所谓的“罪状”。
蒋介石之所以想冒这么大的险,是因为美国特使赫尔利的态度变化。
赫尔利本来一直支持两党和平谈判的,但因为拖得时间变长,他在美国那边交不了差,直接给毛主席下了“最后通牒”:
“蒋介石可同意中共军队的数目增至20个师,但中共必须同意立即缩编至此数,不能按国军数目的比例缩编,也不能拖延。同时,军队与行政不能合起来谈,中共必须放弃请求任命省主席和省副主席等要求,要么承认国民党的统一,要么谈判破裂。”
毛主席给赫尔利的回复是:“不承认,也不破裂,问题复杂,还要讨论。”
现在这种情况,蒋介石不敢保证自己一旦扣押了毛泽东,赫尔利一定会站在自己这一边。毕竟赫尔利是以他自己的名誉做担保的。但如果蒋介石真这么干了,赫尔利和美国也没辙,他们需要自己在远东对抗苏联。
值得担忧的是苏联方面的态度。蒋介石认为,如果自己扣押了毛泽东,斯大林很可能会拒绝从东北撤军,变为长期占领,但不会有更大的动作。
苏联在二战中损失很惨重,现在需要的是休养生息,不至于为了毛泽东跟他蒋某人开战。毕竟,斯大林自己都说过:“
中国没有一个共产党领袖有力量战胜国民党,实现统一。
”。
不过,经过多次权衡利弊后,蒋介石还是放弃了扣留毛泽东的想法。
第一,是他自己发了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来渝的。而且有美苏作保,一旦反悔,可能引起国内外舆论谴责,陷入孤立。为了一个人冒这么大的风险,不值得。
第二,蒋介石认为自身优势很大,有美国人的武器和金钱支持。之前通过签署卖国条约,也得到了苏联“今后不再支持中共”的承诺,就算“放虎归山”也无关紧要。
第三:蒋介石虽然对自己能打赢内战有信心,但共产党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此时的共产党有120万军队、220万民兵、19块解放区,蒋介石自己的主力部队还在大西南。如果自己没准备好,对方突然发难,那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谈又不可能真的谈出结果,抓又抓不得,怎么办?
“礼送”
蒋介石权衡良久后,最终做出了“礼送毛泽东回延安”的决定,特意专门安排张治中作为代表,“彬彬有礼”的送他回去。
当飞机起飞时,蒋介石的心里可以说“怅然若失”,不知道自己这么做到底对不对,在官邸花园来踱步了很久。
这种矛盾的心理,也体现在了蒋介石当天的日记中。他首先表示:“
毛泽东这个人‘阴阳怪气’、‘绵里藏针’,‘不好对付’。
”
但蒋介石之后又写到:“
我料定毛这个人不能成事,他终究不可能逃出我的‘一捂’。
”
事实上,毛主席来重庆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可能回不去的准备。
虽然根据当前国内外局势的分析,正常的国民党领袖应该不会干这种蠢事的。但那毕竟是蒋介石,为了派系斗争先后软禁过李济深、胡汉民、张学良,后者甚至到现在都没有放出来。遭了蒋介石毒手的国民党要人更是不在少数。谁知道蒋介石会不会脑子一抽下令扣押或者暗杀毛主席呢?
也正因此,毛主席在出发前就专门做了交代,自己去重庆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央主席,增补陈云、彭真为书记处候补书记。他说:
“如果我到了重庆被蒋介石关押或者杀头,就由少奇来代替我
。”
就算蒋介石真的图谋不轨,我党仍然有坚强的领导集体,能够继续和蒋介石进行斗争。
重庆谈判后仅仅4年,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就土崩瓦解,灰溜溜的窜逃台湾当了“岛主”。不知道此时的他,想起当年那个想让毛泽东当“新疆省长”的自己时,有着怎样的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