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潮流推动着历史的前进,这话听起来似乎与普通人无关。事实上,一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因为机缘巧合,有时能够站到这股潮流的顶峰,起到加速历史发展的作用,从而在青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美国乒乓球运动员格伦·科恩,就是这样的小人物。
科恩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1952年出生于纽约,15岁举家搬迁至加州。和大多数美国男孩一样,他生性活泼,喜欢运动,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运动天赋。
11岁时,科恩获得过乡村俱乐部的游泳冠军。除此以外,他还擅长各种球类运动,比如保龄球,乒乓球等等,科恩的家庭非常重视培养他的运动能力。
乒乓球是个较少被美国人关注的运动,但因为科恩很喜欢,父母便找到兴趣学校,让儿子可以多多练习。科恩果然不负众望,在15岁的时候,赢得了乒乓球的全国冠军,这个成绩足够让他进入国家队训练。
谁都意想不到的是,在他获得全美冠军后的第二年,一向鼓励他打乒乓球的父亲因病去世,这对科恩来说是异常沉痛的打击。他逐渐变得叛逆,开始追逐嬉皮士文化。科恩一边在二流大学读书,一边跟着美国队四处打比赛,靠着赢得的奖金勉强维持自己日常开销。
1971年春天,大学二年级的科恩跟随美国队,前往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乒锦标赛。他还没有上场的资格,只是跟着观摩和学习。但就是这次名古屋之行,彻底改变了科恩的人生,误打误撞地闯进了历史的镜头。
4月4日下午,科恩离开了训练场,他原本应该乘坐美国运动员的大巴车离开,可能是因为太过匆忙,他没找到美国队车,却踏上了中国队的大巴车。一上车,科恩就愣住了,面对满车陌生的中国人面庞,他有些局促不安。
要知道那个时候,中美两国之间还没有建交,两个国家的关系有些尴尬。科恩这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更是从来没有去过中国,车上的气氛非常微妙。
中国运动员一开始也不知道,应该如何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美国人。幸好中国队员庄则栋主动迎了上去,他也是个活泼的男生,靠着翻译,他和科恩聊了起来。结果一接触才发现,中国人和美国人也没什么不一样么,语言不通同样能聊出火花来。
车到站了,短暂的相处即将结束,庄则栋拿出来一件绣着黄山景色的织锦,送给科恩当离别礼物。这件织锦既充满中国风情,又很有实用价值,让科恩爱不释手。
他一下车,被等待中国代表团的各路记者逮了个正着,怎么美国运动员从中国代表队的车上下来了?八卦的记者们可没放过这个令人遐想连篇的素材。
第二天,科恩与庄则栋的合影就出现在世乒赛的报道中。科恩对这次奇遇也十分兴奋,后来他才知道庄则栋是三届单打冠军。科恩非常佩服庄则栋的技术,还回赠了一件运动衫给他。
别小看这件世乒赛中发生的小事,对于当时关系敏感的中美来说,两国之间的一举一动都有着深刻的意图。科恩与庄则栋的交往,打开了一个新思路,民间交流可以先于官方的交流,让两国人民沟通起来。
两天后,外交部向国家领导人提交了一份报告,希望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周总理和毛主席都表示同意。4月7日,这个消息就传到了美国队,美国代表团的团长直接向尼克松总统请示,该如何回应中国方面的邀请。
无独有偶,尼克松也正在寻求突破中美关系的僵局,乒乓球队事件恰好是一个难得的契机。4月12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到达北京,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板凳球员科恩也在其中。
由于长期的隔阂,美国队员对中国知之甚少,所以,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的他们异常开心,中国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特别。中国方面也是拿出是十二分诚意,来接待美国代表团,这次访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这场“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成为二战后中美关系的转折点,两国之间的坚冰开始消融,科恩因为一次偶然的出错,而成为风靡一时的名人。
回到美国后,科恩利用乒乓外交的这段经历拍广告,参加访谈,做演讲,出尽了风头。随着中美邦交的正常化,科恩的生活慢慢地回归平凡。论乒乓球技术,他也许不入流,若论对历史的贡献,他却足以傲视任何一位天才运动员。